如題,我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一篇中國各朝代的鐵產量推估,其中北宋的產量是一萬多公噸
,這和我之前看到的有很大的差距,之前看到的是日本學者吉田光邦推估3.5萬噸至4萬噸
,美國學者郝若貝推估7.5萬噸至15萬噸。
查了一下網路後,雖然沒找到兩位學者的原始文章,但有找到一位加拿大學者唐納德.華
格納引用並簡單介紹了郝若貝的推估方式,跟最近看到的文章的推算法一比較後,發現兩
者都有引用到一個同樣的數據,北宋政府某年收了550萬斤(3300公噸)的鐵,但因為引用
的其他數據以及對稅收方式的假設不同,才得到差距十倍的結果。
郝若貝似乎是做了收稅十分之一和有兩種對不同對象的稅收的假設,所以把3300公噸和另
一個我在那篇文章中沒看到的數據相加後再乘上十倍,得到114000公噸的數據。
而那篇網路文章則好像是假設收稅五分之一且有大半是來自官營礦場,然後加上一些其他
數據去推算後,作者認為官營礦場產了550萬斤,而民營礦場繳了274萬斤,所以總產量大
約是11500公噸左右。
可以請問一下熟悉宋朝稅收的板友,哪個算法比較接近現實情況嗎?
補充:
後來找到吉田光邦的論文了,叫「宋代の鐵について」,這篇論文比郝若貝的晚,所以有
提到作者對郝若貝估算的看法,作者好像是認為郝若貝另外加上的「凡山澤之入」應該是
個別時期的額外收入,而非常態,實際數據應該沒那麼高。
另外,作者舉了一個例子說地方政府收到的鐵不一定會全上繳中央,所以作者上修了之前
的估計數字,將其原本以收稅兩成估算出的三萬公噸上修成至少三萬五千公噸。
不過作者雖然說自己是以收稅兩成來估算數據的,但前面的段落又有提到金銀收稅兩成,
銅鐵收稅一成,有點不懂實際上是哪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