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對利瑪竇在中國札記批評中國音樂的部份不以為然,有人認為利瑪竇充滿偏見,有
人認為音樂無高下之分,持平而論利瑪竇說的是對也不對;不對的地方在於音樂好聽難聽
其實是主觀意見,而對的地方在利瑪竇點出一個問題,為何中樂無法或難以交響化[註1]
?說的更明白一點,中樂為何難以管弦樂團的形式存在?
註1: 利瑪竇屬於巴洛克時期,巴洛克時期的樂團的編制越來越大,交響樂的理論與編制
逐漸成型,開始出現在教堂或城堡內演奏的中型樂團,交響樂團的編制與理論到19世紀終
於完備,然後在大型的音樂廳裡演奏。
傳統中樂的編制也可以很大,但只能大家一起玩大合奏或某樂器合奏/獨奏,無法多樂部
協奏,西樂中常有的和弦和聲或對位法也無法出現,原因就是在於音調。
西樂經過幾百年的發展,以12平均律為基礎,發展出24個大小調(音調),所有樂器的音色
都調整在24個大小調的範圍內,所以各樂器的音色容易融合,作曲家也容易做出協奏等表
現手法。雖然中國比西方更早出現12平均律,但如鋼鐵、槍砲、病菌裡所說的,沒有需求
的發明是無用的,只會被遺忘,中樂的樂器並沒有用上12平均律,各樂器也沒有依照12平
均律做出調整,中樂各種樂器的音調是不同的,中樂的音調比西樂的更多更雜,音色難以
統合,所以才有”各敲各的鑼,各吹各的調”這樣的說法;這也是為何利瑪竇會說他聽到
的都是刺耳音樂的原因, 因為各音色不夠和協。
還有很多其它的問題,譬如音色品質不穩或聲音太小等等,譬如笛子;傳統的笛子是竹子
做的,同一種笛子因竹子的不同音色都有差異。譬如揚琴與二胡的共振太小,聲音不夠亮
不夠大聲,在組成多樂部的時候聲音往往被其它樂器蓋掉;傳統銅管(ex: 嗩吶)的聲音太
獨特,在某些戲曲很有特色,但在大合奏時無法融入其它樂器...etc
這些問題一直到現在仍困擾者現代中樂創作者;在交響化的過程中,難免某些傳統中國樂
器的音色不夠和協,有人就想要把那些樂器踢出樂團,或想辦法加入某樣西洋樂器彌補,
這常常都會引發現代v.s傳統的論戰,最保守的演奏家認為交響化本身就是一種離經叛道
,清末民初之絲竹樂形式才是真正的傳統[註2]。有人認為在中樂團加入西洋樂器就是反
傳統,是向洋文化投降;有人認為只要曲風有中國風味就是中樂,用啥樂器表現都不要緊
[註3];到今日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結論;雖然已經有好些交響化成功的樂曲(ex:黃河、文
革時的七齣樣板戲),但失敗的更多,但中樂交響化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註2:現在許多中樂團都不是傳統的中樂團,它們仿造弦樂團的編制進行擴編或改組,樂團
有了指揮,並加上高胡、中胡等現代發明的中樂器來增潤音色。
註3:梁祝本來就是寫給小提琴的協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