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錄自 Buddha 看板 #1YaaXgy6 ]
作者: MrTaxes (謝謝提醒) 看板: Buddha
標題: Re: [請益] <金剛經>前三個都"果",阿羅漢卻是"道"?
時間: Sun May 29 00:06:00 2022
※ 引述《MrTaxes (謝謝提醒)》之銘言:
: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
: 名須陀洹。」
: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
: 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
: 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
: 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 。」
: ============================================================================
: 須陀洹果 斯陀含果 阿那含果 阿羅漢道
: 前面三個都是果 最後一個是道
: 可是好像也有聽過人家說阿羅漢"果"
: 這字義上的區別有必要探究嗎?
推 MrTaxes: 個人淺見認為,從中文來看,"果"是階段性成就,如成果。05/28 08:47
→ MrTaxes: "道"則是通過前面階段之後一種穩定的終極狀態,如得道。05/28 08:50
→ MrTaxes: 果是樓梯,道是樓層。樓梯階段須奮力向上,樓層腳步已穩。05/28 08:53
推 Xras: 至少金剛經各家漢譯本都看過了,再來說"從中文來看"這種話05/28 14:54
感謝回覆與指教。
其實即便僅僅讀過一家的漢譯本,一樣可以"從中文來看"該特定譯本的用字。
雖然能夠閱讀比較各家譯本差異也是好的,但那並非必要的前提。
怎麼說呢? 就以<金剛經>的幾位著名的譯者的生活年代來看,
鳩摩羅什(西元344-413)、玄奘(西元602-664),兩位在世的時間隔了近兩百年。
即便是緊接在羅什之後的北魏高僧菩提流支(西元508年)也與羅什相距約一百年。
而在這百年間的佛教弟子僅讀過先前版本,而未讀過其他之後版本,也是必然的。
但這也不影響做為一個漢語的使用者對於漢字的理解,從而表示"從中文來看"的說法。
所以"從中文來看"的前提條件,應該只須具備一定的中文程度即可了。
另外,感謝板友補充玄奘的版本是用「阿羅漢性」,
但仍未回答為何前三者是用「果」,而最後阿羅漢的字尾卻不是「果」。
由此觀之,<金剛經>中阿羅漢的字尾與前三者不同的問題在不同的譯本也一樣出現。
而原本問題是同一譯本「道」與「果」的不同,而非不同譯本「道」與「性」的不同。
所以比較不同譯本能夠引出不同的問題,但卻似乎仍無法回應原來的問題。
但還是很感謝大家的回覆,就算有點離題也會有額外的收穫。
像是為何鳩摩羅什用「得阿羅漢道」而玄奘卻用「證得阿羅漢性」,
個人臆測,玄奘可能認為「得..道」的用字會與道教的「得道」的用字混淆,
故譯成「證得..性」來與道教的用字區別,這可能與兩者的時空背景不同也有些關係。
當然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就是從鳩摩羅什之後一直到玄奘的時代,佛道之爭越來越顯著,
所以玄奘有意在經書的用字上做區隔,有點像是正名運動。
而鳩摩羅什的時代比較沒有這個問題,所以傾向讓譯本儘量能夠讓中原接受,
所以用字上採用的中原本土的道教用字,也用"得道"二字。
雖然概念不同,但有些接近,這讓原本僅接觸過道教的人也能夠容易理解接受。
似乎從文字上就可以看出佛教與道教在中原發展過程當中交錯複雜的關係。
有可能是因為在玄奘的時候,中原本土已經經歷多次佛道之爭,故有意區別。
以上個人淺見。
涉及佛道之爭的歷史,再請板友不吝分享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