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為何台灣這麼晚才開發與交流

作者: CGT (Peter)   2022-07-05 23:32:13
※ 引述《kons (kons)》之銘言:
: 我的定義:開發與交流,是指有正式且有系統的政府組織,而不是鬆散的部落聯邦,
: 同時會跟周圍鄰近的國家政權進行交流貿易、通商往來、政治協商乃至戰爭等。
: 歐洲中世紀的時候,北歐維京人乘船四處劫掠,甚至還有證據到達過北美。
: 地中海從希臘時代前就開始熱鬧,薩丁尼亞、兩西西里、帕爾瑪,
: 更甚者小如馬爾它,都早從羅馬之前就開始殖民並開發。
: 英國也很早就被蠻族登入,羅馬也隨後抵達。
: 簡單的說,歐洲周圍的小島都早早就進入歐洲交流圈,遠如冰島也不例外。
: 那麼,為什麼台灣的開發與交流這麼晚呢?一直到明末才有被正式管理的紀錄。
: 就連琉球王國都早於台灣。
: 明明台灣的環境氣候也不算太差,島嶼又足夠大(比薩丁尼亞島大了三分之一)。
: 距離主要大陸也不算太遠,那為什麼台灣這麼晚才被納入東亞的交流圈呢?
: 像公元前就有薩丁腓尼基殖民的紀錄,羅馬也隨後跟上,
: 為什麼東亞的國家都沒有像歐洲一樣,四處移民,建立新政權,或納入管理呢?
: 是台灣海峽的海像太惡劣嗎?還是東亞早前的航海技術不夠發達呢?
: 謝謝。
明朝末葉1603年寫的東番記,應該算中國方的早期一手史料吧?
當時已知道台灣上面有很多原住民部落,明朝也有嘗試跟他們建立關係。
(以下節錄... 前面介紹的民情風俗就跳過...)
居島中,不能舟;酷畏海,捕魚則於溪澗,故老死不與他夷相往來。永樂初,鄭內監航海
諭諸夷,東番獨遠竄,不聽約,於是家貽一銅鈴,使頸之,蓋狗之也。至今猶傳為寶。始
皆聚居濱海,嘉靖末,遭倭焚掠,迺避居山。倭鳥銃長技,東番獨恃鏢,故弗格。居山後
,始通中國,今則日盛。漳、泉之惠民、充龍、烈嶼諸澳,往往譯其語,與貿易;以瑪瑙
、磁器、布、鹽、銅簪環之類,易其鹿脯、皮角。間遺之故衣,喜藏之,或見華人,一著
,旋復脫去。得布亦藏之。不冠不履,裸以出入,自以為易簡雲。
=====
他寫的應該是現在講的平埔族。平時這些部落基本互不往來,而且也不出海。
鄭和航海曾經想跟他們建立關係,但他們不理睬,所以送他們每家一顆鈴鐺,
是把他們當成狗看。(不是貓喔 XD) 鈴鐺卻被當成傳家寶。
後來因為被倭寇海盜侵襲,標槍打不過洋槍,逃進山上後才開始跟中國交往。
華人會學他們的語言跟他們貿易,用飾品、生活用品換取鹿皮、鹿肉。
原住民會學穿衣服cosplay 華人,但平常都是不穿衣服裸體比較方便。
野史氏曰:異哉東番!從烈嶼諸澳,乘北風航海,一晝夜至彭湖,又一晝夜至加老灣,近
矣。迺有不日不月,不官不長,裸體結繩之民,不亦異乎?且其在海而不漁,雜居而不嬲
,男女易位,居瘞共處。窮年捕鹿,鹿亦不竭。合其諸島,庶幾中國一縣。相生相養,至
今曆日書契,無而不闕,抑何異也!南倭北虜,皆有文字,類鳥跡古篆,意其初有達人制
之耶?而此獨無,何也?然飽食嬉遊,于于衎衎,又惡用達人為?其無懷、葛天之民乎?
自通中國,頗有悅好,姦人又以濫惡之物欺之,彼亦漸悟,恐淳樸日散矣。萬曆壬寅冬,
倭復據其島,夷及商、漁交病。浯嶼沈將軍往勦,余適有觀海之興,與俱。倭破,收泊大
員,夷目大彌勒輩率數十人叩謁,獻鹿餽酒,喜為除害也。予親睹其人與事,歸語溫陵陳
志齋先生,謂不可無記,故掇其大略。
=====
作者陳第是跟著將軍沈有容追擊澎湖的倭寇到大員去的,搭乘軍船只需要兩天兩夜。
所以航海技術應該不是問題。作者也驚訝這麼近的島有如此原始的民族。
合其諸島(不確定台灣有幾個島?),只有中國一縣的人口,既沒有文字也沒有曆法,
不過幫他們打跑倭寇之後,部落首領獻上鹿和酒前來拜謝。
對原住民的看法也蠻特別,怕他們民風純樸,被奸巧的中國商人騙久了就會學壞。
不過對那時中國人來講,除了鹿皮、鹿肉、鹿茸之外真的沒啥東西值得交易。
硫磺、蔗糖這些都是更晚一點的時代才有開採、生產的。
作者: hgt (王契赧)   2022-07-06 00:27:00
感覺臺灣當時內循環的不錯XD
作者: purue (purue)   2022-07-06 04:09:00
西方人也被濁水溪誤以為台灣是兩個島 或許其他溪流讓沈以為是島群也說不定
作者: chrischiu (mini)   2022-07-06 07:32:00
看起來是日本人先發現台灣濁水溪現在上游被攔了,很難想像出海口的水流量
作者: WINDHEAD ( )   2022-07-06 09:29:00
「不與他夷相往來」指的應該是台灣原住民不跟其他外夷(菲律賓印尼等)往來,並不是說台灣島上的部落不互相往來。
作者: A6 (短ID真好)   2022-07-06 11:49:00
可以去對比印度那個島的部落阿 部落的需求本來就不高 需要什麼內循環 吃飽就好了
作者: dosoleil   2022-07-06 11:50:00
那是西南部海岸都沙洲潟湖 沒認真勘察就當島群了吧
作者: zeumax (煙灰缸裡的魚)   2022-07-06 12:02:00
內部缺乏貿易往來也可能,很多西南一帶原住民被發現時文化狀態都比較低,甚至有的談不上部落可言都是流散的群體
作者: WINDHEAD ( )   2022-07-06 16:03:00
把河口或潟湖隔開誤認為多個島嶼應該不太可能古代航海定位不易,也沒有權威的地圖繪製機構,把不同的島嶼稱呼為同一個島,或是同一個島的不同上岸地點被賦予不同稱呼並不稀奇。收集混亂資訊後擺在一起看就會出現 mulit-valued 的台灣島
作者: milk7054 (莎拉好正)   2022-07-07 06:03:00
阿,邊疆寫地誌的文人,哪有研究這麼多?一輩子有機會過鹹水的次數手指頭都算的出來台灣就是被河川切割,古代平定往來靠河運居多,走山路就被出草掉腦袋,誤認為群島也很正常平地
作者: saram (saram)   2022-07-08 05:28:00
台灣河川在古地圖上被誇大.但那有它的意義.我們不必被誤導西洋繪圖者將河的行水區也視為河水區.其實一般少雨時,可涉水越過.還有躲到山裡也是誤傳.平埔人最多躲到密林裡, 等危機過去就回家了.從海岸要走到台灣山區?太遠了.半途就被他族殺光.由於排灣族等部落排斥平地,他們自古都在低海拔山區裡生活.但不是被誰逼上去的.而平埔人喜歡在平地,如麻豆佳里一帶.(當時海岸線就接近那裡平埔部落很多習性不見得相似.如大崗山一代的部落不肯和外界對話.而新港社人卻能接納漢人與荷蘭人.至於遷移,部落為單位的可以遷移甚遠.鄒族人足跡從恆春到日月潭,阿里山鄉.清初時的紀錄太簡單草略.後來有研究指出卑南族勢力曾達大港口.近代衰微守在台東.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