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這本”毀滅的種子 戰爭與革命中的國民黨中國, 1937-1949”
本書是英文翻譯而來,原名叫做Nationalist China in War and Revolution,由伊利諾
大學歷史系教授Lloyd Eastman於1984年發表。作者在書序寫到本書”力圖用確鑿無可辯
駁的材料來分析國民黨政權失敗的原因,而最好的材料就是國民黨自己的出版物。”
本書引用的材料包括但不限於美國國務院文件,大公報,各省歷年政情述要,國防部出版
的剿匪重要戰役之追述與檢討(下稱“追述”),以及蔣總統思想言論集。
以下我就簡單綜述一下作者幾個切入點,順便與最近版上被提出過的關於國民黨失敗的原
因做連結。最後我想對照一下台灣的現況,對比1949有沒有哪些既視感。
中央與地方: 國民黨一直無法有效的控制地方上的封疆大吏,甚至連直接控制區的地方政
治往往都把持在仕紳手上。此書以雲南龍雲為例,稱其之間的衝突為日後滇軍投共原因之
一。
農民與賦稅:ROC一直靠城市經濟支撐,並無土地改革。退守大後方後日益混亂的田賦,
攤派,雜稅,勞役,加上鄉紳跟保甲的作梗,造成了大飢荒甚至武裝反抗。戰後,雖施行
減稅,但因應內戰,軍隊及各級政府遂透過非法強徵彌補不足,或是政府已”借”的形式
收稅。農村經濟遂頻臨崩潰。雖於1945六全代會上提出了消除地主所有制,也因保守派反
對無疾而終。(大公報1947/09/30報導 蔣介石說 沒有足夠行政推動力,土地改革未能實
行)
黨內政治:蔣認為國民黨員做官不做事,有私利無公利,重權不重責,…,遂創立三民主
義青年團,吸引對國民黨反感的青年參政。結果很快就吸引來想結識大官,爭權奪利往上
爬的人。三青團下場是於1947與國民黨合併,但原本創團的目標也沒達到,甚至加劇黨內
互鬥 。除了創團,國民黨內也有革新運動,但最後也淪為派系鬥爭。
抗日時期的國民黨軍隊:軍官缺乏職業技能。大部分人畢業於24-26黃埔軍校,只受過6個
月至多1年的軍事教育。也因前述中央地方之爭,地方指揮官往往以保存自身戰力優先於
國家戰略。士兵訓練及伙食醫療條件皆差,徵兵上也存在著貧富的不平等,甚至出現強徵
。
與共產黨作戰的國民黨軍隊:內戰初期,直到1947年初,國民黨內都抱以樂觀心態。但因
為派系掣肘,地方軍容易倒戈,共黨的宣傳以及策反高階軍官,使戰役逐漸失利。此章大
量引用”追述”,其甚至指出共軍在作戰上優於國軍的幾個點,包括指揮員的獨立性,升
降以戰功為基礎,甚至共產黨獲得了老百姓的支持:”老老少少都成為瞭望哨,全部民眾
構成了一個情報網,如果共產黨部隊的糧食暫缺了,他們能夠與民眾家庭一起吃飯”
至於金圓券改革跟蔣介石的各項講話我就先略去,只能說蔣其實批評起國民黨還蠻毒舌的
。
作者最後的結論說:”國民黨政權似乎極不可能鞏固他對國家的有效統治,甚至連對東北
的全面控制也做不到。蘇聯人的干預只不過是有助於吹垮已經腐朽的建築物的一股狂風。
”(想必熱愛中華民國的人都不會同意這個說法,我就先不予置評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