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fw190a (las)
2024-06-21 00:45:33※ 引述《kons (kons)》之銘言:
: 槍砲病菌與鋼鐵,一書主要觀點是,
: 美洲非洲文明起步晚,是因為缺乏可馴化的牲畜、種植是橫向傳播非縱向...等
: 但是東非,如坦尚尼亞一帶,公元前就已經和阿拉伯半島、甚至印度一帶交流,
: 鐵器、獸力、病菌(?)、種子都能經過交流傳播。
: 甚至當地的氣候也不差,降雨量也很足夠。
: https://i.imgur.com/qS4uLD6.png
: (天氣甚至比台灣更舒服)
: 另一個問題就是南非,為什麼開發的這麼晚?
: 公元4~5世紀的時候,班圖語族就帶著鐵器到南非了,也跟阿拉伯、印度有交流。
: 卻沒有形成一個強大的王國?
: 鋼鐵、病菌、獸力、種子理論上可以一樣都不缺,氣候也適合生存耕種。
: 所以我的想法是,
: 東非跟南非,都不像美洲一樣,被隔絕萬年,亦不像中北非有沙漠不宜居。
: 而西非跟中非雖因沙漠和雨林隔絕,但也不到完全無法接觸其他地區啊,
: 卻還是淪落到只能被歐洲人抓去當黑奴。
: 那麼,是我誤解了該書的內容,其實東非南非落後有其他原因,
: 或是貿易交流只是短暫出現過的,基本上東非跟南非還是被隔絕了成百上千年。
: 想看看大家的想法,感謝。
那本好像是有提到非洲在物種上跟人類共存太久,
搞出蠻多能應對人類的東西?
一些難搞的疾病雖然當地人適應了,但也降低生產力。(地中海型貧血)
而且人口聚集起來也高機率引來跨物種疾病的傳播。
采采蠅睡眠病也影響家畜的馴化與應用。
有些技術雖然能跳躍式的透過貿易傳遞,
但如果是涉及基礎生產技術的,
擴展可能就很遲緩以及困難,
或者說需要更具體的鄰接。
因為人會自然抗拒這類改變,
通常要有一種,鄰居改良給你看,
甚至以此強盛了,才願意/被迫改變。
這裡面涉及的是與生產方式對應的生產關係,
用馬克思的觀點來說是技術自然改進,最後影響上層建築,
但實際作用中,其實或許應該是更加彼此交融的影響。
鋼鐵一書有強調了這些技術在橫向軸上傳播的難易度,
卻沒有著重解釋這個傳播具體怎麼發生,
戰爭憑什麼一書則是稍微提了點組織與政治的演化,
在所謂的文明的推進上構成一種基石。
而且農牧類的技術不同於工藝的,通常有很高的地區適應成本,
要在開發應用初期先克服。
這部分就要具備相應的文明意識,去主動解決這種問題,
而不巧非洲即使周遭有能交流的區域,
在腹地大小限制下也限制了文明能夠擴張的程度,
也缺乏像地中海那區那樣,能夠輪流興衰保留彼此文明火種的連續性。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A4%A7%E6%B4%A5%E5%B7%B4%E5%B8%83%E9%9F%A6
比如這個你要說他不算強大王國嗎?
雖然消失的模式有點莫名,感覺有點像馬雅。
單一區域不連續的文明,即使產生了,
也可能在興盛後的衰敗中進入長期的"黑暗時代",
因而在特定時機中,連作為一個腳色掙扎的資格都沒有。
農業作為支持一個文明的生產樣式,
如果腹地、擴展邊界不夠大,
也屬於很容易在生態危機中走入死胡同的。
我們只是習慣了工業的節奏,所以連帶農業也覺得很穩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