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lasofa (比較)》之銘言:
: 3.這幾年台灣的整體環境快速的向下沉淪,我本身並不看好台灣未來的就業環境
: 覺得下一代留在台灣工作會非常的辛苦,尤其我們家世也沒特別顯赫
: 剛好家中父母有外國身分,可能幾年後會帶孩子出國住幾年拿公民
: 所以這幾年房價正高時,就更不會買房啦,不然到時出國時還要再處理房子
我剛好符合一些特殊的狀況, 在台灣有能力買房但沒有買房,然後轉戰國外之後卻
在迅雷不及掩耳的情況之下衝進去買房。分享一點個人的想法 :)
我是六年級生
2010年以前 我在台北,雖然有些存款,頭期款也夠
但總覺得台北租金房價比太高,實在買不太下手。
同事當然也會聊起來,說去哪裡哪裡看房子了,新版特區怎麼樣..
家中長輩當然也會說 房價ㄧ漲就不回頭啊 有能力買為何不買..
2007-2010年中 我當時堅持著少子化房價必跌的想法 就是不去買
當然損失了一段賺錢的機會
不過我其實也沒有太後悔 因為自己實在沒有太多時間去找房子
工作、學業和尋找未來的機會占掉我大部分的時間
要我冒著未知的風險去買房子 我覺得不安心
另一個原因是我是巴菲特的信徒 堅信別人貪婪時我應該戒慎恐懼 別人恐懼時我應該
勇往直前
當週圍所有人都在買房的時候 我不太敢去做這樣的事情
後來轉職到美國
美國的房市在2007年達到高點之後崩盤,連續低迷了四年
在2011年的時候,市場上還是屍橫遍野
即使在矽谷這樣的黃金區,短售屋和溺水屋大概占總成交的三成之多
年初的時候,只有兩個同事談論灣區的房市,認為這是個一生一次的好機會
其他的人普遍認為這個低檔深不見底 看不到回檔的時候
沒有什麼人想去這個時候進去接刀 大家都說 再等一陣子回升再去買吧
沒事幹嘛這個時候把錢丟進去打水漂?
本著巴菲特的信念 我在信用紀錄都還沒建立 報稅只報了一次 非居民的身分
貸款都還沒有著落的情況之下 (ㄧ般美國銀行根本不可能貸給這樣的人)
進去買了房子
我的運氣很好 買在低點
而且買了之後半年 房市就暴漲
整個灣區景氣瞬間反轉 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半年前的房子 open house來看的只有小貓兩三隻 頂多十幾個人表示興趣
半年後我去看我家附近的open house 桌上擺了一百張名片
2012年1月到3月
熱門地段的房價是翻倍 次等地段也是漲了30%
心得:
1. 經濟上的重大事件的發生 其醞釀期常常比你想像來得久 但一旦發生
其速度比你想像來得快
2. 一次賺錢沒賺到 還有下一次 沒有太大的關係
市場總是仁慈的 (當然 市場也是殘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