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aitt (君子之交淡若水(M))》之銘言:
: 上次看到美國的新聞,主播提到房價加速上漲,還說可喜可賀,
: 認為房漲是經濟熱絡的象徵,就連美國人對於高房價也是少數人反彈而已,
: 大多數人都不支持打房,甚至於只要房價漲幅縮小,
: 就有救房市的聲浪出來了,問題是房漲不是更多人買不起房?
: 為何他們的看法會跟亞洲國家不太一樣?
一點點小看法...
美國跟台灣不同:
1. 地大,能拿來蓋的地很多,房子不夠住而猛漲,絕對是人禍
2. 人口移入大國,除非法勞工,移民以中產知識份子為主,有強大的買房需求
美國人自己的研究很早就看出,“房價漲幅”跟“房屋供給”有關
當房價上漲時,建商會願意多多推案
推案量增加,供給就增加,此時房價升幅就會被平衡
反之,房價下跌,建商推案少,房子存量變少
居住需求並沒有減少(每年那麼多年輕人成家+移民)
下跌不會持續太久,馬上就會到轉折點,房價會飆升,狂升
當飆升了一段時間,建商看到商機,又大量推案,價跌或緩漲
自由市場經濟就這樣,週而復始在循環,會達到系統內的平衡
這點在金融海嘯前後有得到實證
海嘯前:房價漲,建商拼命推案,市場庫存大增
發生海嘯....Orz
海嘯後,因房價腰斬而建商推案量大減,結果接下來幾年
除了某些鬼州、鬼地帶外
人口聚集、充滿工作機會的州如加州
當餘屋去化的差不多後,就報復性大漲(成屋坐地起價,用搶的)
另外就推案本身,推案大增,代表工作機會大增,推案減少,建築工人會失業
美國的經濟數據,新屋開工這一項是很代表性的指標
所以美國喜歡溫和的房價上漲
1. 建商願意持續推案(投資啊)、銀行錢放得出去、工人有工作 -> 正向循環
2. 溫和上漲的房價,會被市場存貨平衡,推太多就會跌
3. 政府收的到資產稅,美國房價很透明的,歷史交易紀錄、金額網站上就看得到
台灣的房價,近十幾年的漲幅,跟市場庫存變動有很大關係
可惜好像沒人特別去研究
民國80年代後期曾經年推40萬戶,餘屋大增,房市低迷
跌了一段時間後,早期蓋好的餘屋在9x年去化的差不多了時,
因為接續推案少,當然上漲 (加上背景:6, 7 年級每年出生40萬人的成家潮)
而推案少持續了十幾年,就是在2013前的狂漲,好幾年推案都不超過十萬戶
新的餘屋真的很少,中古屋又大部分有人住或租
去年有一坡容積、建蔽管制的搶建潮,所以這一兩年推案大增
拿來看下跌的房價,可以的看得出來一些關係,因為是建商開始帶頭下殺
不過這波過去,推案量又回到之前年推低於十萬戶,甚至更少
那,可能過沒幾年又會開始漲
只是,台灣還有一個變因:人口正式進入中年後半場,我們不像美國是移民國
購房需求會慢慢的變少,所以能不能進入市場平衡模式,誰也不知道
Ps. 前十年如果政府不要把國宅基金拿來變成首購貸款
而是廣建國宅,與建商爭利,把量放出來,大增市場餘屋供給
房價根本不會漲三倍,還不就是瞻前顧後,在那邊保障財團....
新加坡就是廣建國宅,才能照顧普羅大眾 (建商蓋貴死的私宅賣給富豪,不衝突)
香港跟台灣一樣,大減新蓋公宅,保障建商利益
公宅根本抽不到,香港卻迎來史上最大內地移民潮,香港普通房漲翻天
Pss. 美國的自由市場經濟概念,就是不管制,價高自然會有人增加供給
就跟農產品、民生必需品一樣,商人見到有賺頭,自然願意投資。
投資了就會增加供給,最後達到平衡。
這個去看二戰後,歐洲經濟停滯很久,歐洲各國用物價管制結果造成減產,
物資更不充裕 (戰後不是只有台灣慘,歐洲曾經窮到吃貓肉老鼠肉...)
英國、法國都持續配給制滿久的,反而戰敗國西德,在美國勢力下
比較早恢復自由市場,沒幾年就超越英法,經濟復甦超快
房價本來就不是靠抑制,抑制久了供給不夠,就出現配給制...
搞到平民得去排隊、抽籤才能勉強買到普普通通的房子 -> 這不就是合宜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