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
要緩解高房價,不該從不動產登記制度下手
這就像是考試大家不及格,教授開根號乘以10
骨子裡還是一樣
有些人覺得買房子跟買車一樣
專有面積=標配 / 公設=選配
我買標配就好不行嗎?
差異在於車子的選配可以是全景天窗、ACC
房子的選配是什麼?
可能只會是狹窄的梯廳、12人以下的電梯、地下室少了一個機房當作儲藏室如此而已
多數的我們認知的公設,都是屬於房子的標配而非選配
用美國當成例子,我設想一下美國那套在台灣可能會有的影響
並沒有很全面的思考,只是很簡單的列出幾個我覺得會發生的現象:
1. 預售屋式微:公設完成後的成品展現,將會是建案銷售的決定性差異,
而這點沒辦法在預售期間展現。
2. 精裝修成屋崛起:預售減少後市場轉往成屋銷售,配合台灣人省事省時的觀念,
精裝修變成市場主流。
3. 以上兩點直接導致資金需求增加、資金成本上漲、銷售期拉長、營造成本增加,
在還沒有計算"公設"這個"選配"要怎麼計算之前,就注定了新屋價格會上漲。
4. 至於新屋漲價後中古屋市場怎麼反應,租金如何變化,之前很多人分享過了就不再贅述
我想表達的觀點是台灣不動產市場的發展有它的背景
依樣畫葫蘆套用其他國家的制度,不見得合適
房價高漲還是要從市場供需的角度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