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zouelephant (毛毛象)》之銘言:
: 注意以下內容都以在北市獨自生活過為基礎
: 決定房屋價格最基本的三要素
: 1. 位置
: 2. 屋齡
: 3. 面積
: 當預算有限時,就必須要犧牲裡面至少一項
: 老房子有安全性問題,確實應該盡量選921後的
: 但2000年後落成的房子通常較小 (室內25以下)
: 位置部分有的人關注每天通勤時間、有人關注孩子學區
: 所以還是有很多家庭客願意住北市老公寓
: 明星學區所在地通常交通也不差 價格自然居高不下
: 至於沒要生小孩的年輕族群,不管單身還是有伴,就1到2人
: 在實際詢問下,其實很少人願意住遠通勤,當然也不想住老公寓/舊社區
: 而寧願住室內15坪(含)以下,甚至不含陽台大概只有10坪左右的新房子
: 究其原因,是不是因為之前租房子住小套房或雅房
: 已經習慣自己的空間很小,老實說室內10對很多人來說是大空間了
有錢的話,人們一定是買新買大買近買電梯買SRC。
但在需要取捨的狀況下,
人類通常是短視的,沈浸在當下美好,介意過去的不便感受,
建商DM和影片上的新房子豪華公設及宏大願景...等行銷策略,
過去掛號信件須去郵局取件和定期抽籤公有停車場車格...等感受,
進了蛋白重劃區的銷售案場,介紹豪華公設,新穎建築,整齊街廓,
不用爬樓梯,一家一車位...等,誰還會去考慮三大居住核心議題,
1.空間
2.交通
3.機能
機能就不談了,
室內實際使用坪數,公寓和新大樓的差距,25坪公寓的使用空間,你要
買40坪的新大樓才能買到。所實在,空間才是居住硬道理。
住蛋白新大樓的通勤時間,住市區的人已經運動完,洗好澡,吃完飯在與
家人話家常,休閒娛樂和準備明天工作所需,蛋白人可能還在回家路上。
但這兩項,購買預售屋或沒通勤個一陣子,是很難感受到不便和痛苦的,
更不用提新房子也要裝潢,和養新房子的管理費,車位清潔費,稅金
...等支出。
我舉例,我的一戶老公寓租客,即是房子買在新北重劃區,但為了小孩
教育,不得不舉家再回台北市租老公寓。
我認為在買新買小買電梯和買老買大買公寓間取捨,最後選擇
前者的,可能如上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