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以前的文章,所以有站友寄信跟我討論,所以有些感想。
對於喜歡看書的人來說,知識是一種障礙。
知識不只是讓人有了分別心去分辨,還會少了謙虛的心。
對於喜歡新鮮的人來說,東摸西摸就是一種障礙。
一下這個有趣,一下那個好玩的,就只抱著玩玩的心。
對於不同師承的人來說,每個人的體悟解釋不同。
說來說去也只能說自己的立場,實在也沒有討論的可能了。
對於個人來說,自身就是自身的問題。
所以別人的意見即使與自身的認知相左,也可以用於自身的修習的反照。
這樣的概念,是中庸的概念,也就是對於外顯的反向的省思。
易經是如此,九流十家是如此,佛經也是如此。
遇到事情,
喜歡道家就想老子會怎麼做,莊子會怎麼做,
喜歡儒家就想孔子會怎麼做,喜歡佛家就想佛陀會怎麼做。
文字和語言都只是一種「外」的表達,對於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對象而有異。
所以當明白「內」的思考邏輯上倫理學的選擇,而不是單單字句的背誦。
在破除我執上,推維摩詰經,對於各種想法做法的反思。
在門派差異上,推楞嚴經,佛問圓通,問有二十五法門。
未加詳述,還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