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從大處、前處的討論點著眼先,再依序談到各橋段、後段的討論點~
1.想像的三國:
不論是羅貫中《三國演義》、Koei《三國志》系列遊戲、陳某《火鳳燎原》,
不都是想像的三國嗎??何以獨薄李仁港的《三國之見龍卸甲》?
甚至作於晉朝、以成王敗寇論、懾於官方檢視的陳壽《三國志》,也未必完全忠實。
(或許,李氏的創作功力較差,這便可批評...但不能以"因為不是史實"就否定其創作。)
2.刻板的觀眾:
給予負評者,有的是很深刻的從電影手法、劇本去批評,這是能接受的......
但許多"演義迷"、"遊戲迷"、"漫畫迷"的批評,實在是很難令人認同......
試問:長阪坡七進七出就忠實嗎?無雙亂舞就忠實嗎?火哥就忠實嗎?@@
(有人特別提到服裝的考據...殊不知所謂的"考據",若從演義來說,其實是根據
宋代《武經總要》資料所聯想來的;若就漫畫遊戲來看,更屬無稽!)
拿同樣是創作的東西來質疑電影創作,是目前許多負評中的弔詭癥結。
3.常山小卒&常山情結:
A.
羅平安和趙子龍的小卒背景,能讓角色在當代觀眾心中引起更多共鳴,這樣的設定
出發點很好(至於後面的鋪陳能否引發共鳴,又是另一回事了);日後的大軍中,仍
有「雲」字旗號,也暗示了趙子龍(卒,阿貓阿狗)→趙雲(將,是個人物)的改變...
但全片沒什麼人稱他趙雲,這也是值得玩味的(至於孰名孰號,在創作中很重要嗎?)
B.
常山自然不是劉備地盤......但衣錦還鄉的情節是必要的,女性角色所帶出的溫柔
也是必要的......在創作中,常山一定要在哪裡嗎?重點是回鄉的意義......而被
許多人認為無疾而終理應刪掉的感情橋段......正因為男女間失去發展、沒有結果,
才具有亂世引人愁的意義!趙在臨老、臨危時腦中一閃如跑馬燈般的倩影,不也是
許多人曾有過的共同體驗?這需要很多鋪陳來解釋原因嗎?(男子漢應該懂我說啥)
C.
「趙子龍是咱們常山的大英雄,怎麼能夠跌倒呢!」......老者這話,對今天的刻板
觀眾來說,是最大的諷刺呀!很多觀眾甚至指責「豈有下馬來打」,怪哉......那跟
戲中鄉民不許皮影戲中的趙子龍落馬,不也同樣荒謬?綜而言之,本片就是演出趙雲
作為人的一面,這才是真正感人的東西(比神話的無雙,真的有意義多了)。
4.義軍&曹軍的設定
這方面也很有意義,「原本是救皇帝,變成自己當皇帝」......反映了政治的現實
(劉備要真匡復漢室了,恐怕也要請諸葛亮演華歆的角色,請獻帝禪讓,國號未變爾)
而曹軍捨夏侯楙、擇虛構的曹嬰,除了能以祖孫的恩怨傳承,對比趙老將的武運,
女角的考量也是可行的:
A.商業考量(全然沒有女角行不通) B.巾幗不讓鬚眉的設定,強化不服輸之氣勢。
(怎麼就沒有人罵火鳳之宦官貂蟬、遊戲之武將孫尚香呢?).......此外,
「寧可我負天下人,不令天下人負我」的負面價值竟獲延續,也饒富警世意味。
(若仍採用夏侯楙,就表現不出來!)......當"棋子"們觀影時,能不感嘆?!
5.諸葛亮的人性化、權謀化、老化
除了還給政治人物可能的人性真面目外,也能提高與趙子龍間的對照層次,我認為
李氏這點創作得很好-可以說孔明不只再侷限於孔明了......而是任何一個政治人物
(至少比政客好一點,雖有陰暗面,但具備理想動機)的可能縮影~李氏把諸葛亮詮釋
得寬廣了,我很期待他繼續拍出這號人物的人性、才華與無奈。
(史實上的諸葛亮比李氏拍得殘忍多了)
(不知道反對他拍諸葛亮的人在憂心什麼......羅貫中讓他借東風就不奇怪嗎?= =")
6.趙子龍讓羅平安報首功
反映子龍的情義VS羅的愧疚與內心衝突(長阪坡護幼主,一成一敗又再度深化之)
(所以......有的時候,弱者面對友善的強者幫助時,內心真的是很矛盾的Orz)
很多人把焦點放在曹軍先鋒太弱是怎樣@@......我覺得很強了(那先鋒常演反派)~
7.劉備的政治性格、關張的大氣魄
這段是我認為全片最精采的地方!除了設定佳外,劉關張三角也演得賣力。
A.
劉備就算失了妻小,也決定要關起鳳鳴山城-因為他是政治人物!得民心者得天下!
所以妻小自然淪為其次(史實也是如此,他老祖宗劉邦開始便皆如此)......而這與
趙子龍那十足不夠政治的士卒性格恰呈強烈對比~趙子龍重私人情義,因此當羅平安
失職時,他毅然跳出來,只為保羅一命-羅者何人?是同鄉大哥,也象徵了常山故鄉!
(戰亂中經常有人念及故鄉之情,做出有違理性的事情~具體來說,就是當親人不在
身邊時,把同鄉當親人,甚至付出性命去維護之~比方台灣老兵裡頭,就屢見不鮮)
劉備後來能借他盔甲去救阿斗,也是很攏絡死士之心的舉措(也確實是英主之舉)
B.
張飛一聽到嫂侄皆失、進而大動干戈,也對比了捨身但冷靜的趙雲......鎗頭反過來
很有意思(雖然對張飛來說是種侮辱......果然更怒XD 但相信沒人會認為,就算沒反
過鎗頭,張飛挨了那鎗就死定了吧XD)......這段武戲很精采,充分展現了彼此的武藝
(我看得都快坐不住了~還是建議沒看過的人入戲院看,這種動作魄力,在家看DVD真的
會有差~)
C.
關羽隨後進場勸止......更顯示關羽技高一籌!!(看了B段,若從Koei排行榜來看,
也真的只剩呂布和關羽能插手了XD)......這段運用了傳統香港武俠&日本武士片中,
慣用的表現手法-冷眼看待衝突、隨後能出手止住雙方者,才是最厲害的!這段可謂
本片動作的高潮;最後劉備緊抓住關張,方才罷休,也顯示了劉在兄弟中的威信。
8.五虎將「兄弟」情?
有人質疑怎麼稍早還打架的關張趙,待護送趙去救幼主時,馬上就稱兄道弟起來......
A.將死之人,其言也善;英雄相惜&攏絡軍心(對當時的關張而言,趙還只是兵卒)
(亂軍中救幼主,本來就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把趙當死士才合理!)
B.同袍本兄弟,今日軍中將官不也以弟兄稱呼士兵們?很奇怪嗎?
另外,片尾趙子龍對關張當年護送他"安心上路"的那段跑馬燈回憶也被質疑......
這也不奇怪(不是我要去合理化劇本 純就合理的生命體驗去做讀者詮釋罷了)
-因為面臨同樣的「死別」情境,很自然會喚起當年回憶......這跟五虎將間情感
是否深厚無關,趙是否跟關張後來有稱兄道弟並非回憶的充要條件。
C.五虎將的盔甲高懸殿堂......就等趙子龍的一座......想當初從長阪坡羅平安幫穿
盔甲,到後來也是羅平安幫忙卸甲......是很重要的橋段,闡明生命鬥士終將殊途
而同歸......跟繞一大圈的地圖意味相仿~
(卸甲象徵了放下亂世中該有和不該有的種種重擔,前面諸位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9.無用的阿斗?護心鏡在哪?笑對曹賊?
A.生死未卜的嬰孩,值得將士犧牲生命去爭取嗎?"無用的阿斗"引起觀眾詬病,認為
未審(成年後表現)先判(歷史定位)有違邏輯......但光從羅平安、趙子龍的立場來
看,不論阿斗是哪個大官的兒子,都是不值得的,為其犧牲,自然徒勞無用!
(要不是羅搞砸在先,趙也無須冒死去補救......)
B.一定要用護心鏡藏阿斗?沒有人知道長阪坡當天究竟發生了哪些細節.......
「長阪坡七進七出不是一種浪漫」是理解史詩創作的必要前提。
(再重申:「趙子龍哪能跌跤呀」的念頭要破除!)
C.對曹操的笑,是樂(從卒→變將,前述備矣),也是悲(差點送命),笑是解放、解脫,
也恰如其份的,成為死前回憶的最後一幕(永遠的解放、解脫)。
10.韓德、鄧芝與羅平安
A.韓德與曹嬰的互動,改編得很好(至少比夏侯楙版有意義多了),演員于榮光不虧
是傳統戲劇出身的,複雜表情詮釋得入木三分......既然有知遇之恩,那麼做棋
子也無所謂了!反正也是跟著兒子去也~
B.鄧芝挺無趣的,跟關興、張苞一樣......但彼等的平板、生嫩反倒更能襯托出趙
(也就是演技精湛的華仔XD)的不凡@@
C.羅平安演得相當好(對洪金寶來說那也是應該的)......當趙聞知其背叛後沒有啥
劇烈的反應也是恰當的(因為早已看破一切,若激動起來反而不妥)......很多人
只注意到最後"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的三國老生常談中,覺得了無新意......
其實......若深入的同理角色說話內涵與語氣......會發現令人不寒而慄的歷史
感慨......"羅平安,平安了!"、"他的語氣悠哉自適"、"天理其實並未昭彰"!
頗同黑澤明《亂》等片的幽暗旨意......李仁港或許也幽暗,但他讓我們看到的
不只是耍弄帥氣、豪邁與小聰明的動漫三國,而是真實的亂世餘生記。
總之,不能茍同情緒性or未深入客觀觀影的多數負雷說法......但也同意少部分理性
的負雷,本片是"瑜不掩瑕"的~說好雷的少,所以謹提出以上好雷,供大家平衡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