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瑪迪斯是前捷克伊洛伐克籍名導演米洛斯佛曼繼七五年飛躍杜鵑窩之後席
捲奧斯卡的大作,改編自Peter Shaffer一九七九年所寫的舞臺劇劇本。根據歷史
傳說中莫札特與宮廷樂師薩里耶利的鬥爭、知音以及謀殺的故事進行改編。除了
最佳影片與最佳導演兩項大獎以外;這片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正是他同時提名雙
最佳男主角。(當然奧斯卡史上並不乏這樣的紀錄;至少有九次;其中1935年的
叛艦喋血記:Mutiny on the Bounty同時提名三位為奧斯卡之最。)
如果對於這部作品稍為作點功課,應該都會特別注意到標題隱含的寓意:阿
瑪迪斯(Amadeus)正是拉丁文中上帝的寵兒/被神所愛的之意。同時也是主角之一
的莫札特的名字: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中間名。而「天才」與「庸才」之
間的鬥爭正是貫穿全片的主旋律。我想這也是大多數的人對於這部片的第一印象
;如果以一句話來貫穿的話,薩里耶利在片尾最後的悲鳴應該是最好的註腳:「
我代表了所有的庸才!我是他們的英雄!是他們的聖人!」整部片就是不被神所
愛的庸才的撒里耶利和神所寵愛的莫扎特的鬥爭。
除了標題中所標示的「才能」這項主旋律之外,我想還存在著另外一個貫穿
全片的主題:「審判」。
電影一開始就是在自宅倒在血泊中的撒里耶利自白:「莫札特!莫札特!原
諒殺了你的兇手吧!我自白了,是我殺了你的......。這段驚悚的開頭已經逼觀
眾坐上陪審團的椅子。預告了接下來的兩個半鐘頭將要聽証人述敘血腥謀殺的故
事。
當然我們看到莫札特那令人背脊發涼的笑聲、除了音樂造詣外根本就是個無
能的人,不顧家庭,當父親與妻子吵架時只是站在一旁發愣,還一直給身邊的人
帶來麻煩。藉由薩里耶利的口中敘述這樣的莫札特,又怎麼能讓人喜愛?撒里耶
利審判莫札特;撒里耶利審判「不公正」的上帝;這個時候觀眾們也開始在審判
這兩個人;以及背後的上帝與公正世界假設。
這樣的「審判」在全片當中都可以找到一些訊息,例如庸俗的大臣、琴彈得
一蹋糊塗的奧地利皇帝對莫札特創作的審判,當莫札特演出時皇帝的一個小小哈
欠,也正是這樣的審判,突顯出撒里耶利是宮廷中莫札特唯一的知音這個主題。
「審判」的前提是有個「尺度」、「準則」。不屬於人間的天籟又如何能為世間
所審判呢?對於上帝的「不公平」,我們還能在審判薩里耶利的時候,敲下鎚子
宣稱「Guilty」嗎?就像是傳說中1791年那場暴風雪中迷失的莫札特遺體一樣,
永遠不可能蓋棺論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