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yimaymay (Xuan)》之銘言:
我自己還沒看過電影, 但因為是相關領域的學生,
而之前也有聽過邱若龍老師和一些教授在這個議題上作的討論,
所以借這個標題分享一些看法,
如果有對霧社事件或台灣原住民族鑽研更深的板友看出了缺漏, 也請不吝指教, 謝謝.
<賽德克巴萊中日本人與賽德克族的衝突處理>
部分給負評的板友表示在劇中, 感覺不太到日本人跟賽德克族有什麼大的衝突點,
也沒有強調出日本人凌辱族人的劇情,
我臆測這樣的想法是覺得, 日本人在片中被塑造得不夠"面目猙獰",
而賽德克族好像只是火氣大就動手了,
假設家裡還有在拜祖先的板友, 跟家裡的爺爺、奶奶等長輩說,
"你們死了之後我們不會祭拜你們"
我想後果恐怕不堪設想, 一定會讓老人家氣翻了,
這是漢人的傳統信仰, 就是人過世之後, 必須能夠進入整個祖先的系譜,
受後人香火的祭祀。
更有甚者, 如果曾有男性親人是沒有子嗣過世的,
可能也有目睹過"寄房"的儀式, 就是讓他的甥姪擔任往後祭祀的任務,
漢人的傳統信仰中重視的是人在整個家族系譜中有沒有位子,
雖然這些觀念在現代社會中慢慢淡化, 但在一些比較保守的家庭中其實還是有很大的影響
力。
而賽德克人是這樣的, 女生會織布後則可紋面, 並擁有與祖先同在的權利,
男生有過獵頭的經驗後可紋面, 擁有與祖先同在的權利,
日人認為這樣的習俗是原始野蠻的, 與以禁止,
站在日本人或是大多數"進步文明"的立場想, 禁止這樣的行為似乎立意良善.
但是以賽德克族人而言, 禁止獵首等於剝奪了與祖先聚首的可能,
那人死後會去哪裡?
以前的歷史課本都有寫過,
天主教初傳入古代中國的時候, 因為羅馬教廷禁止祭祖祭孔, 所以招致反彈,
以同樣的角度去思考, 其實當時的漢人與日治時期台灣的賽德克族擔憂的是一樣的,
漢人被禁止祭祖, 等於是讓自己去世之後的去所沒有根據,
這是大逆不道的事情, 同時也是很令人恐懼的,
同樣的, 剝奪賽德克人獵首的權利, 也就是讓他們死不得其所,
光這一點, 就足以構成他們驅逐日本人的理由。
所以在部分的負評文章中, 板友表示感覺不出賽德克人與日本人的衝突點所在,
我想問題不在於日本人的"惡劣形像"刻畫地不夠成功,
而在於魏導在處理"賽德克族信仰"的概念上還是力有未逮,
如果在下集能用一些劇情補救起來是比較可喜的。
其實一個文明要對另一個文明構成傷害, 可以不用任何惡劣的手段,
出於良善的行為往往也能造成毀滅性的後果,
舉例來說, 臺灣的阿美族人有所謂"年齡組織"的社會結構,
也就是不同年齡層的群體要負擔族群中不同的任務,
但在漢人導入官僚體系(指派較親近漢人的族人為行政長官)
甚至是現代西方式民主體制被引進後, 年齡組織的存在就會被挑戰,
又譬如在新幾內亞、波里尼西亞等大洋洲上的部落, 在貨幣經濟引入後,
其原始的以物易物交易就會被破壞, 但是"以物易物"本身並不只是一種經濟行為,
他也與很多社會紐帶、社會關係、儀式有關連(可google"禮物 牟斯"或"庫拉圈")
而在澳洲原住民身上也發生過很典型"善意的破壞"的例子,
澳洲某群原住民停留在新石器時代的文化水平,
像石斧之類的工具必須有豐富的經驗才能做成,
因此只有老年人才擁有石斧,
年輕人必須以求教的態度借用,
因此養成了服從老人的傳統.
傳教士到了以後,以為這種物質層次的事物不會有文化上的爭議,
所以廣發給各個家庭。沒想到年輕人不必向老者借用石斧,所有文化上必須遵循的範例也
都蕩然無存。
而我舉的這三個例子, 都還沒有到信仰的層次,
也就是賽德克人在"賽德克巴萊"這部片當時的時空背景下所遭遇的問題,
"人死之後不知道要去哪裡"的這個問題.
所以魏導要製造出很大的衝突點或者塑造日本人更惡劣的形象嗎?
一個娛樂取向的片子可能是善惡二元分明的, 但是在"賽德克巴萊"中,
我想魏導還是想寫實地處理這個並不容易交代清楚的文化衝突,
如果講得清楚, 那是功力深厚, 但看到板上已開始出現負評去提出"不能理解"的看法,
我想在處理的手法上可能還是有些缺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