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錄自 book 看板 #1Ndnx0yT ]
作者: thegod13 (thedog13) 看板: book
標題: [心得] 《巴爾札克與小裁縫》的書籤:翻譯再翻譯
時間: Mon Aug 1 18:04:45 2016
(通篇全雷)
書名:巴爾札克與小裁縫 (Balzac et la Tailleuse chinoise)
作者:戴思杰 (Dai Sijie)
譯者:尉遲秀
出版:皇冠文化出版公司(2003, 原著2000)
他的絕活是講故事,這套本事當然挺能逗人開心,但可悲的是,這絕活兒沒什麼人看
得起,也沒什麼前途,畢竟《天方夜譚》裡頭講故事的時代都過了。很不幸的,在我們這
個時代,不論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說書這一行都已經成為歷史了。
這世上唯一真心賞識他說書本領,還會慷慨打賞的,只有我們村長,他是最後一位懂
得欣賞這些美妙故事的老爺。
鳳凰山跟那些文明地方的距離可說是遠在天邊,所以這裡的人多半一輩子沒那個福分
去看電影,也不懂電影到底是怎麼回事。有幾次,羅明和我講了幾部電影給村長聽,他聽
得目瞪口呆,還央著我們再多說些。一天,他打聽到滎經縣城裡每個月放電影的日子,於
是決定派我們進城。去程兩天,回程兩天。我們的工作就是在進城當天晚上去看電影。兩
天以後,一回到村裡,我們就得從頭到尾把整部電影說給村長還有全村的人聽。
──P26, 《巴爾札克與小裁縫》
這作者在中國出生成長,這個故事也發生在中國,不過這本書卻是在法國用法文寫成
的,這很有趣,我猜想作者原先在腦袋裡用中文構思這個故事,然後把這個故事、這些對
話像是「翻譯」成法文來寫,寫成了一部傑作,過了一段時間,這位譯者再將法文小說再
翻譯成中文。
先將中文翻成法文,再將法文翻成中文。
翻了兩次的故事,會回到原本那個樣子?我不這麼認為,不但不同,而且會大大不同
,最簡單的理由是:創作的語言是法語,這決定了這小說敘述的骨架。
第一次的「翻譯」,主要是以法文創作書寫,作者應也保留原有中文及四川話等等的
特色,像是語言習慣,但書寫的主要工具是法文,而對象是法國讀者,所以小說的文法、
用詞會是法文式的。例如:有個段落是寫到了「人力轎」、「轎夫」,如果是以中文創作
,可能不會特地去細部解說,還有,用中文邏輯去創作時可能會直接寫「說書人」的處境
,而不會像上面引文處第一段用了「天方夜譚」去介紹說書這個職業。
第二次的翻譯 (真正的翻譯),當然會大量保有法文創作的文法跟特色,但字裡行間
會因應中文而改變,像是這篇的譯者的技巧主要是以翻譯文學式的流暢文筆來書寫,但又
必須帶有「五六十年代的、四川話的」中文來寫,讓台灣讀者可以感受那個時代的故事氛
圍,像是上面引文處的:「絕活兒」、「福分」、「央著」,都跟現今台灣的大眾書寫有
些不同,這是譯者的用心之處。
當然,如果作者當時是以中文來寫小說,會是怎樣沒人知道。但我想這個故事經過了
法文作為「跳板」來說,肯定是不一樣了。
就我的想法來看,故事可能變成用一種比較遙遠而輕鬆的視角來敘述,如果太寫實太
講究,用語太繁雜,中文名太多,那法國讀者可能會吃不消。
還有,一些慣有名詞(像人力轎)或成語也會被以相對平近口語的方式來改寫。這樣的
好處是,故事可能從原本包含許多典故的敘述中解放,敘述會變得平易近人,更重要的是
,我認為這樣的敘述方式能更擺脫不必要的聯想,讀者可以更直接地去閱讀故事本身。
如果故事是成功的,那就會寫出一個深入淺出的精彩小說,而且,雖然這類文字敘述
不像是精煉的文字,但這個故事本身會是精煉過的故事,沒有多餘的段落,沒有多餘的地
方和人物。
翻譯再翻譯,在我看來,正是返璞歸真。
──八月的書籤預告:《黑色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