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六集) 1989/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006
請掀開經本七十三面第三行,最後的這三個字看起:
【二淨緣起者。亦有二義。一分淨。二圓淨。】
前面我們講過「緣起」裡面的染緣起,就是六道眾生。除六道之外,還有四聖法界,四
聖法界裡面就包括了聲聞,我們通常講阿羅漢、緣覺、菩薩、佛,包括這些。這四種法界我
們稱它作淨,『淨緣起』。淨緣起裡面又分為『分淨、圓淨』。聲聞、緣覺是部分的清淨,
並沒有圓滿,所以稱之為分淨,菩薩與佛是圓滿的淨。所以分淨裡面,說聲聞、緣覺,後面
還有一個叫權教菩薩,等到講到權教菩薩,再給諸位介紹。
【分淨有三。一聲聞。二緣覺。三權教六度菩薩。】
下面這一條一條的給我們介紹出來。
【且聲聞者。謂有眾生聞小乘教。知前三界不安。皆如火宅。厭患心生。欲求出離。修
五停心觀七方便等。斷四諦下分別煩惱。得初果進修。漸斷俱生煩惱。乃至證阿羅漢果。即
四果四向是也。】
這是把小乘阿羅漢給我們做了一個很簡單但是也相當清楚的介紹出來。這個地方要注意
的,小乘人確實比我們六道人來得聰明。為什麼?六道眾生他沒有出離六道的意念,這就是
愚痴,他不想出離。六道實在是苦,縱然生天,一般宗教它的歸宿都是以天堂,認為生天就
得到永生,這個看法是錯誤的。天人的壽命比我們長是真的,一切享受比我們自在,這也是
真的。所以福報很大,但是他還是有生死,並不是真正的永生,還是有生死。
..................
三乘第一個就是小乘,聲聞乘。什麼叫聲聞?聲是音聲。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是用音
聲做佛事,做佛事就是教學。這一點,因為佛經上常常用這個術語,我們現在不要誤會,一
聽說做佛事,就是到廟裡找和尚給你死人念經,現在變成這個,這叫佛事,這是變了相、變
了質的。佛經裡面所講的佛事,與這個統統不相干。佛經上講的佛事是釋迦牟尼佛教學,為
我們講經說法,這叫佛事。所以佛事,拿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上課。傳道、授業,這叫佛事
。由佛的音聲,他聽懂了,聽明白了、覺悟了,依照這個方法修行,這一類的人就叫做聲聞
,這是在佛法裡面,可以說是最低階層。好比佛教的小學教育,但是他確實能夠出離三界輪
迴,他有這個方法。
這些經典也非常之多,在我們現在中國《大藏經》裡面,「阿含部」就是屬於小乘。小
乘經我們翻得相當的完整,我們知道南傳,就是泰國這一支佛教,是泰國到鍚蘭,鍚蘭也是
屬於小乘。他們現在所用的經典多半是巴利文所寫的,跟我們中文經典一對照,它比我們只
多出五十幾部。你想這個經典總共差不多將近三千部,它只多了五十幾部,可見得我們中文
本翻釋得相當完整。這裡面也有經藏、律藏、論藏,就是小乘的三藏,在我們中國稱之為三
藏教,就是指小乘三藏而說的。天台家講四教,藏、通、別、圓。藏教就是三藏教,就是指
這個地方講的聲聞,所以這是相當聰明。他想求出離,佛教給他,『修五停心觀七方便等』
。小乘修的當然很多,這是只提出兩種。這兩種,可以說是小乘人必修的科目,「五停心觀
」包括在「七方便」裡面,所以我們先說七方便。
在中國,大乘佛法非常盛行;小乘佛法,可以說,唐以後幾乎沒有人學習,反而對小乘
相當的陌生。大乘佛法裡面,大家知道有三賢十聖,這是常常讀到的三賢十聖,就是有賢位
、有聖位。三賢,這是指的十住、十行、十迴向,這三十個位次的菩薩。十聖是指地上的菩
薩,從初地到十地,稱之為聖人。小乘也有賢、聖,小乘的賢位就是七方便,七方便位是小
乘的賢位,所以也稱為七賢位。證了果之後就叫四聖,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叫四聖。
所以小乘有七賢、有四聖;七賢就是七方便。七賢位,實在講,還沒有見道。換句話說,見
思煩惱統統沒有斷,但是人家真正在修,可以說煩惱比我們一般人輕,沒有斷。這跟大乘的
三賢差很遠,大乘的三賢是已經明心見性了。
七方便裡面,第一條就是五停心觀,第二叫別相念住,第三是總相念住,這是前面三個
位次。後面是四加行,就是煖位、頂位、忍位、世第一位。這些名相,天台教義裡頭講得很
詳細,在一般佛學字典、《教乘法數》都有,都可以找到這些參考資料。經過這七個次第,
才能證到初果,所以相當不容易。初果,就是小乘的聖人,就證得了我們淨土宗裡頭常講三
不退,就證到位不退。雖然他還沒有能力出離三界,但是他確實不會再退落到凡夫,他真的
算是聖人。他天上人間七次往來,決定出三界。不管這個世間有佛、沒有佛,他不要等到第
八次,七個往來,他就能超越三界。所以這種人才叫證位不退。他是把三界見思煩惱裡面的
見煩惱,八十八品見惑統統斷盡了;再以後,天上人間七次往來是斷思惑,見思煩惱斷盡了
,就沒有輪迴。輪迴怎麼來的?就是見思煩惱造成的。只要你有見思煩惱,你就一定有輪迴
;你沒有見思煩惱,輪迴找也找不到,這三界輪迴找不到。這見思煩惱是因,輪迴是果報。
................
『斷四諦下分別煩惱』。四諦是苦、集、滅、道。小乘依據的理論就是四諦。四諦裡面
前面兩種是講世間因果,集是因,苦是果。那他說法,他把果放在前面,因放在後面,苦集
,這是叫人容易覺悟。因為凡夫果報現前,他害怕了。他在造因的時候,他疏忽了,所以佛
特別把果擺在前面,讓你容易覺悟。這個苦報從哪裡來的?從集來的,集就是起惑造業。這
是世間因果,就是三界、六道的因果。滅與道就是出世間的因果。滅是果,道是因。滅是滅
什麼?滅煩惱、滅生死、滅輪迴,滅是說這個。所以滅這個字也翻作涅槃,也翻作圓寂,也
翻作第一義,它的名稱很多。最普通的把它翻成涅槃跟圓寂,圓滿寂滅,是這個意思。要怎
樣才達到?得要修道。道這一個字包括的範圍就非常之廣大。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教給我
們都是這條道路,都是這個門道;教給我們斷煩惱,出三界,證得不生不滅的這條道路。
他依照這個方法修,依據這個理論方法來修學,確實他能夠把見思煩惱裡面的見惑,分
別煩惱見惑斷盡了。斷盡這八十八品見惑,就證初果,就得小乘初果須陀洹。換句話說,從
修五停心觀開始,這就是入了賢位,一直到世第一都還是賢位,再進一步,再證初果,就入
了聖位,小乘的聖人。由此可知,從五停心觀到世第一法,這七個位次上,他是分別斷八十
八品見惑。再往後,這就斷思惑。思惑一共有八十一品,分配在三界九地,每一地有九品,
九九八十一品。這八十一品愈往後去愈難斷。那先斷欲界前面最猛利的三品,這三品斷完之
後,就證二果。二果叫做一來果,就是還要到欲界來一次,到人間來一次。欲界有九品,再
斷後面六品。這六品斷掉之後,就叫不來了,欲界沒有了,欲界的這個因沒有了,他不到欲
界來了。那還剩下色界天,四禪,就是四地,無色界天也是四地,所以還有八地。八地,八
九七十二,這七十二品都是在色界,差不多都是在色界四禪裡面修行,這叫做三果聖人。三
果叫不還,不來了。三果不來了,他在第四禪,第四禪是凡聖同居土。四禪天很特別,除了
普通的三天之外,這四禪每一禪天都是有三層天,這是普通的。四禪也有普通的三層,三層
之外,還有個外道天,那就修定,修無想定。無想定修成功之後,第四禪有個無想天,他的
果報跑那裡去了。那個沒有用處的,什麼時候定失掉了,又要墮落。所以無想定最高的功夫
就是在四禪,還不到四空,還是屬於色界,沒有到無色界。
三果羅漢在四禪,他有特別修行的地方,叫五不還天。五不還天,佛經上也有個名字,
叫淨居天。我們常看淨居天人,就是那些人,淨居天人。這些人統統是修行人,在那邊將末
後七十二品惑斷盡,他就『證阿羅漢果』,就超越三界。這裡面有根性利的,有根性鈍的。
這根性利的人,他不必通過四空天,他就頓超了;那個根性鈍一點的人,還要通過四空天。
所以阿羅漢有根性利鈍不相同,這就是所謂的四果四向。四向是向著證果的這個方向去,還
沒有證果。這證了初果之後,就叫做二果向;證到二果之後,就叫三果向(去向,方向)。
所以他這是分淨,三種煩惱他只斷一種。煩惱有三大類,第一個就是見思煩惱,他斷掉了;
還有塵沙煩惱,還有無明煩惱,他沒斷,阿羅漢沒有斷。所以他是部分淨,不是圓滿的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