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大乘佛法的涅槃(Re: [法語] 法上比丘‧大乘比丘:南北傳

作者: ilvepce (求真求圓融求和平)   2016-02-15 00:47:49
※ 引述《yctsai (應照虛空無所攀緣)》之銘言:
: ※ 引述《ilvepce (求真求圓融求和平)》之銘言:
: : 從"諸受皆苦"以及"無常故苦"以及四聖諦的苦諦看來, 能馬上入涅槃無疑就是
: : 佛陀在阿含教典裡頭的最高指導原則.
: : 苦來自於有我,有我才有貪嗔癡.所以迅速擺脫貪嗔癡自是一切聲聞的最重要功夫
: 之前剛好研讀南傳相應部的蘊相應與諦相應經文,也來講講一些心得好了,
: 佛陀認為 "五蘊是苦" 或 "六入處是苦",
: "五蘊" 用現代的用語,簡單來說 "修行者的身心與接觸的環境"
: : 擺脫貪嗔癡心當然清淨,可是就他一個人清淨而已.
: 能滅除五蘊的一切貪愛(嗔與癡也是源自貪),佛陀說這是解脫苦的聖者(阿羅漢),
: 說解脫於苦的聖者,只想一個人清淨,這是一種偏見,
當然我這樣講似乎有些不妥, 但是這的確是出發心較重視自己解脫所致.
而且,的確,經論記載,也確實有很多證悟者出來利益眾生.
但就限於入涅槃前, 他能幫的,就是現世因緣能觸及的有緣眾生.
但是他的累世所結各種因緣的眾生不知凡幾,他也發過願, 他也有與眾生
相處很多不圓滿之處. 這些垂直於累世與其有直接因緣的眾生他是難度了.
鄙人講一個故事:
有一隻狗, 感念一個老者給他東西吃, 天天跑去陪這位老者, 直到有一天
他驚覺老者不在了, 憑著直覺跟著送葬隊伍一路跑到了墳場.
就這樣, 這隻忠狗在老者墓碑旁"守孝"14年一直到去世. 它的忠心讓當地居
民為它豎立銅像.
如果這隻狗在後世開始學佛,我想他一定會感念老者等一切曾經幫助過他的生
命,想辦法要讓他們解脫.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到一個啟示, 我們當中很多人一定都有無量無數感人與錯
綜複雜的因緣.
所以, 想成佛的原因之一很簡單, 就是報眾生恩~~~
另外,我之前的論三乘菩提慈悲心就有提到這個問題, 從佛經的案例來看
他的慈悲心與佛還是有差.
當然這跟佛教派別的涅槃觀有很大的關係.
: 光是聖弟子實證了佛陀講的方法,就是對凡夫眾生莫大的幫助,
: 聖弟子證明了佛陀說的解脫方法存在且可行,
: 每個凡夫都有五蘊,也認為五蘊是我,而貪愛五蘊,想解脫苦,
: 凡夫還是要靠自己能覺悟五蘊非我,不貪愛五蘊的種種,才能解脫,
: : 或許煩惱止息的背後有無量卡車的願力與責任未了.
: : 何謂無餘涅槃?
: 涅槃是直指 苦(五蘊)的滅盡不再生,佛陀跟聖弟子在生命結束都入了涅槃,
: 硬分佛陀入的是無餘,弟子入的是有餘,這有些說不通的
佛教派別之爭不討論~~
: (中間恕刪)
: : 我們從以下幾個指標來看:
: : (1)合不合乎四聖諦:
: : 基本原理: 緣起(依他起性)
: : [阿含:業感緣起][唯識:阿賴耶識緣起]
: : 苦
: : > 流轉 (遍計所執性)
: : 集
: : 滅
: : > 還滅 (圓成實性)
: : 道
: 古德這樣解釋四聖諦,一個一個拆開來看,再串起來解釋,我覺得是有些問題的,
: 因為南傳相應部的,有清楚的寫到 "生法即是滅法",其實 集 與 滅 是同一回事,
: 集起的過程 也正好是 滅盡的過程 ,如同生命,正活著也正邁向死亡,
: 也因 生法即是滅法,享受的過程 也正是 敗壞的過程,也註定帶給凡夫痛苦。
這個還好吧~~
: : (3)阿含經就到處有心意識的說法, 本來的解釋是 心 = 意 = 識.
: 這種古論的說法,也是有問題的,
: 因為換個角度,從五蘊的角度來看,色以外的有 "受 想 行 識"
: 若說 心 = 識, "受 想 行" 也是精神活動,
: 其實 "受 想 行",才符合所謂的 "心",
隨佛的解釋我知道~~可是有很多問題. 論的說法才是正確的.
舉個經例:
雜阿含267經(南傳:相應部22相應100經):
"
[諸]比丘!我不見一色種種如斑色鳥,心復過是,所以者何?
彼畜生心種種故,色種種。
是故,比丘!當善思惟,觀察於心,諸比丘!長夜心貪欲所染
,瞋恚、愚癡所染,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
比丘!當知,汝見嗟蘭那鳥種種雜色不?」 答言:「曾見,世
尊!」
佛告比丘:
「如嗟蘭那鳥種種雜色,我說彼心種種雜亦復如是,所以者何
?彼嗟蘭那鳥心種種故,其色種種。
  
是故,當善觀察思惟於心,長夜種種貪欲、瞋恚、愚癡種種;
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
譬如:畫師、畫師弟子,善治素地,具眾彩色,隨意圖畫種種
像類。
  
如是,比丘!凡愚眾生不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
、色離,於色不如實知故,樂著於色;樂著色故,復生未來諸
色。
"
您可以看看裡頭的
心種種則色種種, 心淨則眾生淨, 再看看畫師那段.
就會了解是因為心內的內容讓鳥的顏色不同.
而鳥的顏色是一生下來就決定的, 也就是說在它根本還沒有"受
想行"等心理活動(心所)前就決定好了.
所以,此心很明顯是指能運載過去業力與習氣的集合體.
因此,唯識學的來源出自阿含是很明顯的了, 印順導師也認為是
這樣.
這經文如果你不知道是出自阿含經, 你還可能會以為是出自大乘
經呢~
(有些恕刪)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