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amidha (東岐明)》之銘言:
: ◎第三觀智
: 更強的慧觀觀智,開始觀察到身心生滅過程,體會到「無常、苦、無我」三法印,
: 所以第三觀智稱為「審查遍知智」或「三法印智」。
: 觀察到一切皆在生滅,體驗到一切都會逝去,所以體會到無常。
: 體會到一切都是無常,無所可以依恃,所以體會到苦(所謂「行苦」)。
: 體會到一切都是無常與苦,非我亦非我所有,所以體會到無我。
: 一切現象無常,無實相可得,以此禪觀體驗而謂「無相三昧」。
: 一切現象皆苦,無願求可得,以此禪觀體驗而謂「無願三昧」。
: 一切現象無我,無真我可得,以此禪觀體驗而謂「空三昧」。
: 所以「空」的佛教教理意義起源,是與「無我」相關。
: 所以「人空」又稱為「人無我」,法空又稱為「法無我」。
: 第三觀智開始真正體驗證知到「法空」,而其體會「人空」是基於「法空」。
: 從第一觀智開始,因為觀智禪修,會有解除束縛壓迫的身心逐漸放鬆體驗。
: 如果到了第三觀智,因為如實體證到三法印,就以為已證小乘涅槃,就是嚴重誤解。
: 若將三法印智的慧觀體驗,當成是小乘涅槃,就會誤以為還有更高的大乘涅槃可證!
以下說明本人看法,不一定完全正確,謹供參考。
再說明大乘誤解的小乘涅槃是怎麼回事,以及與佛陀正法上乘涅槃的比較。
首先看 相應部40相應9經/無相的詢問經 關於目揵連的「無相心定」禪修經驗: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1144.htm
這是記載目揵連在上一經「非想非非想定」的禪修經驗後的無相定境。
而 相應部28相應9經/滅等至經 記載舍利弗超越「非想非非想定」的「滅盡定」經驗。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0774.htm
「無相心定」並非如滅盡定是超越非想非非想定而致,乃是捨離對於一切相的作意而致。
長阿含2經/遊行經 記載佛陀老年以「無想定」安身惱患:
http://agama.buddhason.org/DA/DA02.htm
『吾已老矣,年且八十。譬如故車,方便修治得有所至,身亦然,
以方便力得少留壽,自力精進,忍此苦痛,不念一切想,入無想定,
時,我身安隱,無有惱患。』
此段對應南傳巴利 長部16經/般涅槃大經 佛陀以「無相心定」安樂身體:
『又,阿難!我現在已衰老、已年老,高齡而年邁,已到了老人期,轉為八十歲的
老人期了,阿難!猶如衰老的貨車以包纏物交錯綑綁使之存續,同樣的,阿難!
如來的身體的確以包纏物交錯綑綁使之存續,阿難!每當如來以對一切相的不作
意、以對某類受的滅、進入後住於無相心定時,阿難!那時,如來的身體[才]較
為安樂,』
所以「無想定」與「無相心定」是有關的,但「無想定」不是外道定嗎?
要說明這個問題,首先要瞭解「無相心定」是什麼!
「無相心定」是一切相的止息,就是一切有為法的止息,就是阿毗達磨所謂「果定」。
阿毗達磨所謂的「果定」是證果的有學與無學聖人,以果心證得涅槃的定。
佛陀在老年就是有時以證入阿羅漢果定的止息生滅法,來緩解身體衰老的惱患。
為什麼佛經不用「果定」一詞?可能因為阿毗達磨「果定」一詞是後世才有的!
「無相心定」是與「無相三昧」有關,是在慧觀中證入的涅槃定境。
那為什麼北傳阿含會將「無相心定」譯成「無想定」呢?
因為「無想定」也是以慧觀止息生滅,只是未真正證得無我涅槃。正如我前篇所言:
: 在這慧觀觀智,因為心力專注,有時可能進入一種了脫身心的無意識狀態。
: 由於體會到身心現象好似止息,意識一片空白,會誤以為是開悟得證涅槃;
: 但這只是心識的暫停作用,而且暫停過後心識覺知會退失敏銳。
所以「無想定」是與「果定」是有相關的,也是止息心念生滅,但不能破除我執。
如果涅槃定義是苦的止息,那麼無想定可以暫時止息苦,卻不能導向徹底止息苦。
如此涅槃境界可以更廣分為五種─無果、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這新增的「無果」一詞,就是對應於「無想定」的定境。
正如同原來羅漢果位中,上果不能再證得下果,例如三果聖者不能再證初果二果的果心。
入流真正證得無我涅槃的聖者,就無法再證得「無果」。
所以佛教經論才說有學無學聖者不入無想定,其實聖者不是因為不樂入,而是不能入。
就如同二果聖者無法再證初果涅槃,初果以上聖者也無法再證無果涅槃而入無想定。
而此所謂無果涅槃,就是佛陀在上乘《中部》首經‧〈根本法門經〉
http://agama.buddhason.org/MN/MN001.htm
分析了一切涅槃見的層次分別,第一種就是凡夫未解脫的自性涅槃見:
『他覺知涅槃為涅槃;覺知涅槃為涅槃後,思量涅槃、在涅槃中思量、
從涅槃思量、思量『涅槃是我的』而歡喜涅槃,那是什麼原因呢?
我說:『對他來說,未遍知。』
以一般人之力的第一理趣階位部分終了。』
無想定的無果涅槃,是在凡夫慧觀的生滅隨觀智到壞滅隨觀智的階段所證。
因為心念生滅較色法快速,在心念已達壞滅而色法未達壞滅的境界,欲求涅槃止息而證。
因為無果涅槃還有身見我執與色法未壞,所以能創造投生境界,而有色界無想天境。
大乘誤解的小乘涅槃,就是將無想定境當成涅槃,將無想天境當成是涅槃入滅。
所以大乘可能才會誤以為喚出無想天神,就是喚出入滅的阿羅漢,可以迴小向大。
大乘誤以為無果涅槃的無想定境,是真正究竟涅槃,
所以會將其後基於壞滅隨觀智的更深廣大定境,當成是佛菩薩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境界。
而大乘佛菩薩的十地等覺妙覺境界,都還在凡夫觀慧的廣大定境中,尚未真正了脫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