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我對當前佛教前途的看法

作者: amidha (東岐明)   2016-08-28 12:14:21
※ 引述《amidha (東岐明)》之銘言:
: ◎第三觀智
: 更強的慧觀觀智,開始觀察到身心生滅過程,體會到「無常、苦、無我」三法印,
: 所以第三觀智稱為「審查遍知智」或「三法印智」。
: 觀察到一切皆在生滅,體驗到一切都會逝去,所以體會到無常。
: 體會到一切都是無常,無所可以依恃,所以體會到苦(所謂「行苦」)。
: 體會到一切都是無常與苦,非我亦非我所有,所以體會到無我。
: 一切現象無常,無實相可得,以此禪觀體驗而謂「無相三昧」。
: 一切現象皆苦,無願求可得,以此禪觀體驗而謂「無願三昧」。
: 一切現象無我,無真我可得,以此禪觀體驗而謂「空三昧」。
: 所以「空」的佛教教理意義起源,是與「無我」相關。
: 所以「人空」又稱為「人無我」,法空又稱為「法無我」。
: 第三觀智開始真正體驗證知到「法空」,而其體會「人空」是基於「法空」。
: 從第一觀智開始,因為觀智禪修,會有解除束縛壓迫的身心逐漸放鬆體驗。
: 如果到了第三觀智,因為如實體證到三法印,就以為已證小乘涅槃,就是嚴重誤解。
: 若將三法印智的慧觀體驗,當成是小乘涅槃,就會誤以為還有更高的大乘涅槃可證!
以下說明本人看法,不一定完全正確,謹供參考。
再說明大乘誤解的小乘涅槃是怎麼回事,以及與佛陀正法上乘涅槃的比較。
首先看 相應部40相應9經/無相的詢問經 關於目揵連的「無相心定」禪修經驗: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1144.htm
這是記載目揵連在上一經「非想非非想定」的禪修經驗後的無相定境。
而 相應部28相應9經/滅等至經 記載舍利弗超越「非想非非想定」的「滅盡定」經驗。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0774.htm
「無相心定」並非如滅盡定是超越非想非非想定而致,乃是捨離對於一切相的作意而致。
長阿含2經/遊行經 記載佛陀老年以「無想定」安身惱患:
http://agama.buddhason.org/DA/DA02.htm
 『吾已老矣,年且八十。譬如故車,方便修治得有所至,身亦然,
  以方便力得少留壽,自力精進,忍此苦痛,不念一切想,入無想定,
  時,我身安隱,無有惱患。』
此段對應南傳巴利 長部16經/般涅槃大經 佛陀以「無相心定」安樂身體:
 『又,阿難!我現在已衰老、已年老,高齡而年邁,已到了老人期,轉為八十歲的
  老人期了,阿難!猶如衰老的貨車以包纏物交錯綑綁使之存續,同樣的,阿難!
  如來的身體的確以包纏物交錯綑綁使之存續,阿難!每當如來以對一切相的不作
  意、以對某類受的滅、進入後住於無相心定時,阿難!那時,如來的身體[才]較
  為安樂,』
所以「無想定」與「無相心定」是有關的,但「無想定」不是外道定嗎?
要說明這個問題,首先要瞭解「無相心定」是什麼!
「無相心定」是一切相的止息,就是一切有為法的止息,就是阿毗達磨所謂「果定」。
阿毗達磨所謂的「果定」是證果的有學與無學聖人,以果心證得涅槃的定。
佛陀在老年就是有時以證入阿羅漢果定的止息生滅法,來緩解身體衰老的惱患。
為什麼佛經不用「果定」一詞?可能因為阿毗達磨「果定」一詞是後世才有的!
「無相心定」是與「無相三昧」有關,是在慧觀中證入的涅槃定境。
那為什麼北傳阿含會將「無相心定」譯成「無想定」呢?
因為「無想定」也是以慧觀止息生滅,只是未真正證得無我涅槃。正如我前篇所言:
: 在這慧觀觀智,因為心力專注,有時可能進入一種了脫身心的無意識狀態。
: 由於體會到身心現象好似止息,意識一片空白,會誤以為是開悟得證涅槃;
: 但這只是心識的暫停作用,而且暫停過後心識覺知會退失敏銳。
所以「無想定」是與「果定」是有相關的,也是止息心念生滅,但不能破除我執。
如果涅槃定義是苦的止息,那麼無想定可以暫時止息苦,卻不能導向徹底止息苦。
如此涅槃境界可以更廣分為五種─無果、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這新增的「無果」一詞,就是對應於「無想定」的定境。
正如同原來羅漢果位中,上果不能再證得下果,例如三果聖者不能再證初果二果的果心。
入流真正證得無我涅槃的聖者,就無法再證得「無果」。
所以佛教經論才說有學無學聖者不入無想定,其實聖者不是因為不樂入,而是不能入。
就如同二果聖者無法再證初果涅槃,初果以上聖者也無法再證無果涅槃而入無想定。
而此所謂無果涅槃,就是佛陀在上乘《中部》首經‧〈根本法門經〉
http://agama.buddhason.org/MN/MN001.htm
分析了一切涅槃見的層次分別,第一種就是凡夫未解脫的自性涅槃見:
 『他覺知涅槃為涅槃;覺知涅槃為涅槃後,思量涅槃、在涅槃中思量、
  從涅槃思量、思量『涅槃是我的』而歡喜涅槃,那是什麼原因呢?
  我說:『對他來說,未遍知。』
  以一般人之力的第一理趣階位部分終了。』
無想定的無果涅槃,是在凡夫慧觀的生滅隨觀智到壞滅隨觀智的階段所證。
因為心念生滅較色法快速,在心念已達壞滅而色法未達壞滅的境界,欲求涅槃止息而證。
因為無果涅槃還有身見我執與色法未壞,所以能創造投生境界,而有色界無想天境。
大乘誤解的小乘涅槃,就是將無想定境當成涅槃,將無想天境當成是涅槃入滅。
所以大乘可能才會誤以為喚出無想天神,就是喚出入滅的阿羅漢,可以迴小向大。
大乘誤以為無果涅槃的無想定境,是真正究竟涅槃,
所以會將其後基於壞滅隨觀智的更深廣大定境,當成是佛菩薩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境界。
而大乘佛菩薩的十地等覺妙覺境界,都還在凡夫觀慧的廣大定境中,尚未真正了脫生死!
作者: ilvepce (求真求圓融求和平)   2016-08-28 12:44:00
佛法不能只是用大腦想,很多是不可思議法。你若對你的部派理論有信心就趕快去內觀。你再這樣下去就把你上篇佛陀法語的好意全部破壞。想滅火卻又添加薪柴。慎思之!我自己也是以科技,知識,邏輯為專業。但我必須說: 很多以這種能力為自豪的人通常最後都很不快樂,很慘的所在多有。對自己不要太有信心。多修行,少批判。話可能不好聽,多有得罪,請包含。包涵。
作者: Sorge (白愁)   2016-08-28 13:25:00
amidha大你好, 我有一點小意見和小疑問, 想在這提出一下 :)不知道您還有沒有去注意到, 南傳經典 中部尼科耶 121經, 裡面的說法; 裡面在講 "無相心定" 的時候, 是把無相心定的位置, 在放 "無所有處想、非想非非想處想" 之後...但是, 經文內容大致相同的漢譯中阿含經190經, 在同樣講 "無相心定" 的地方, 卻是直接跟在 "無所有處想" 的後面...我是同意您這篇文章的論述基調 :)大乘佛教對小乘涅槃的理解, 跟無相心定的性質和定位, 有關但是, 無相心定的性質跟定位, 在不同的經典文獻跟傳承法義上, 容或有些差異的時候, 要談大乘佛教對小乘涅槃的理解,可能就會有很多 "前提性的問題" 要先處理或辨究了... :)
作者: yogi (Yogi)   2016-08-28 17:25:00
涅槃只是假有概念嗎?阿毗達摩說究竟法有四種:心法 心所法色法 涅槃
作者: Sorge (白愁)   2016-08-28 21:14:00
amidha大, 不好意思, 前面有些話沒講清楚。其實我好奇的是, 您這篇文章裡面的兩個點:1. 無相定心跟涅槃的關係2. 無相心定跟無想定的異同2.比較複雜, 所以我是想釐清一下 1. 的關係問題因為您的文章有句話說: 無相心定是與無相三昧有關, 是在慧觀中證入的涅槃定境。所以您的意思, 不知可否理解成: 無相心定就是涅槃定境 ?如果不是的話, 依您所理解的 "上乘法義" , 應該如何看待無相心定跟涅槃的關係? 因為這部分的說明您文章好像著墨不多當然啦, 如果您這篇文章的主旨, 是在 2. 說明無相心定與無想定的異同, 藉之, 闡述大乘對小乘涅槃的理解, 那, 對於我所提問的問題, 也可不必太在意, 因這不影響整篇文章的基調
作者: ilvepce (求真求圓融求和平)   2016-08-28 22:45:00
這種沒親身經歷自己用大腦想的東西,聽起來有道理也可能錯的一塌糊塗。爭贏又如何? 不是不想辯,也不是不能辯,只是我真得覺得只是浪費生命又傷了和氣而己。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6-08-29 02:57:00
大乘對於聲聞之無想定、滅盡定、涅槃、斷我執出三界..等早已有明確的定論,並未否定聲聞解脫之事實。關於迴小向大,屬於大乘判教當中 小、始、終、頓、圓教,最後的圓教說,相較於前四者,本就關乎眾生根機的差異性自古認同與否定之說,也因個人信受理解有各種說法。從根本義理上去談,阿羅漢能成佛,難道算壞事嗎 ?實在沒必要在這點問題上來大作文章。迴小向大若真有此事,必定是解脫之後,趣向圓滿的事情。若無此事,大不了也只是解脫。只會更好,沒有任何壞處。
作者: Sorge (白愁)   2016-08-29 04:16:00
Bona大您好, 有件事不知道該怎說比較好... :)譬如,我現在去一個線上佛教辭典, 查詢 "無想定" 這個關鍵字, 所查到的意思, 跟我自己閱讀阿含教典和南傳巴利經典, 所得知的意涵, 兩者之間就是那麼頗為殘酷的, 不太一樣...我大概領略得到您講這話的善意,但事實面也總是不知怎說才好所以我是比較傾向, 可以理解為什麼原PO大, 會寫這種文章 :)
作者: ilvepce (求真求圓融求和平)   2016-08-29 07:17:00
古代無想跟無相常常通用。中阿含大拘希羅經就很清楚告訴我們:比丘入無想定者,想知不滅。可見這無想定跟本不是外道那個無想定,而是無相三昧。原po把阿含經無想定都誤解成外道定很是有問題。又佛說法印經也說: 無想解脫門。入是解脫門已,即得知見清淨....可見想與相古時常通用。增一阿含卷16也說: 此三三昧云何為三? 空三昧,無願三昧,無想三昧。可見無想與無相在阿含裡的定位是一樣的。而雜阿含仍是譯為無相。而三三昧並非如原po放在如此低class的位置。在阿含經裡,他的地位是只有聖者才能入的定。大乘也非常重視之,甚至大乘比部派更重視三三昧。這在大智度論有說明。而且般若大乘經都譯為無相。從以上看來,樓主把長阿含的無想定理解為漢傳譯者以為它就是外道的無想定是非常有問題的。至於樓主以為聖者不能入無想'果'的那段,應該是自我想像。既然不是果,那必是定境。俱解脫的行者是可以隨意出入任何定境的。長阿含大般涅槃經裡就有提到佛是怎麼入滅盡定的過程。從初禪一直到滅盡定。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6-08-29 09:50:00
法賴僧傳。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解。切莫將經教看比世間書,多詳閱古德論師注疏,多方瞭解。
作者: ilvepce (求真求圓融求和平)   2016-08-29 17:46:00
嗯~~樓主說的沒錯,不過我補充一下,不僅聖人無法入,一般凡夫如果不是有大加行也無法入。因為要控制自己無念非常困難。而聖入早已知其不究竟又怎會用加行入此定呢?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6-08-29 17:54:00
= ="既然自己都知道大乘祖師對 "無想定" 沒誤解,怎麼又會把聲聞乘的涅槃當成無想定 ? 這不是自打嘴巴嗎。最後連天神都請出來了,這又是哪門子的想像力 ?你最大的問題就是引了一大堆經論來佐證自己"誇張的推論"有時候看了滿傻眼的。
作者: ilvepce (求真求圓融求和平)   2016-08-29 17:57:00
另外,有關於長阿含提到的無想定,我也舉出律部的類似經文來佐証我的看法比較可靠。《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36:「佛於夏內身嬰病苦,受諸痛惱幾將命沒。作如是念:我身有疾,不久遷謝。然。然諸苾芻散在餘處,我今不應離諸大眾而般涅槃。應以無相三昧,觀察自身,令苦停息。作是念已即入勝定,,所受諸苦如念皆除,安隱而住。」不知您有無看到無相三昧四字? 注意這是漢傳的經文,不是你的上乘。真的,沒事別隨意批評,對你一點好處都沒有,還會誤導人你的每一篇都很誇張=無效的假設+無邊的想像力+佩服勇氣的推論。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6-08-29 18:43:00
討論其實無彷,只是有些推論用語,還是保守一點較好。有些事情不是說網路發一發文章質疑就沒事了,姑且不去談你所質疑的對象,或者您提的經教合理性。當您長期把心力都放在 "質疑" 這個地方,按照大乘來講,你"疑心"這方面的力量已經無意間增勝很強了,業種也很深從南傳的角度,"疑心"屬於哪類型,您自己應該也瞭解。今天您或許只是"研究",但是當你哪天真的要修行,這力量就很可能是你解脫道的大障礙。自己要深入看到這一點。
作者: ilvepce (求真求圓融求和平)   2016-08-29 23:31:00
更正,大部分的文章很主觀。有些回答別人的文章就還好。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