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我對當前佛教前途的看法

作者: amidha (東岐明)   2016-09-17 12:12:37
※ 引述《d8888 (Don)》之銘言:
: ※ 引述《amidha (東岐明)》之銘言:
: : 大乘所言的佛性,就是指 究竟能覺。識神勉強可以算是不究竟的能覺。
: 這樣有可能是妄知妄覺以為佛性
: : 意識可以覺察感受,但還有更深的能覺在覺察意識,所以意識識神並非究竟能覺。
: : 勉強對應來說,最深意識識神是人相,末那識識神是眾生相,阿賴耶識識神是壽命相。
: 占察善惡業報經
: 所言一實境界者,謂眾生心體,從本以來,不生不滅,自性清淨,無障無礙,猶如虛空。
: 離分別故,平等普遍,無所不至,圓滿十方, 究竟一相,無二無別,不變不異,無增無
: 減。以一切眾生心,一切聲聞、辟支佛心,一切菩薩心,一切諸佛心,皆同不生不滅,無
: 染寂靜,真如相故
: 阿賴耶識體本來而有,未來不滅,猶如虛空、離於分別,哪來的壽者相呢?可請大德提供
: 經論參考嗎?
這不是經論所言,而是為了對應你說的識神,所以勉強對應而說。
我的意思是,阿賴耶識是最終識蘊境界,所以其識神所見是壽命相。
就正如你前文所言,識神不是佛性。
: : 這裏所謂的「知」與「不知」都是指被知的境界,「知」落於有,「不知」落於無。
: : 所以說落於有是妄覺,落於無是無記。
: : 猶如太虛廓然洞豁,就是指覺性及其相關明空境界。
: 這就變成以識神或變相識神為禪了
: 舒州龍門佛眼和尚普說語錄
: 師云:「恁麼與你東舉西舉。便道。與你說禪。才轉腳時便作世諦流布將去。你但唸唸在
: 其中。便有省發底分。看來多敗在眼耳見聞覺觸處。蹉過了也。須是不離分別心識取無分
: 別心。不離見聞識取無見聞底。不是長連床上閉目合眼喚作無見。須是即見處便有無見。
: 所以道。居見聞之境。而見聞不到。居思議之地。而思議不及。久立。」
: 六祖壇經
: 惠能曰:「指授即無,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宗曰:「何不論禪定解脫?」
: 禪宗參禪,是找「無見聞」的心,而且是用本來有知有覺有見聞的妄心,去找本來就在,
: 不生不滅,本來就離念、無見聞的真心。非如大德般將意識、識神或其一部分(如覺照性
: )當成真心,或想將意識轉成真心。禪也不是明空、不是覺照...
: 故佛眼和尚說:「不離分別心識取無分別心。不離見聞識取無見聞底。不是長連床上閉目
: 合眼喚作無見。」
: 只有本來就無見聞的方是道。
: 將意識從有見聞修成離見聞、分別尚且不是
: 何況是大喇喇直接將見聞、意識覺照、明空當成禪宗?
你在看這文時,是眼識在看;可以說這文是所識,你眼識是能識。
但你眼識所看,又被意識所知,所以意識是更深的能識。
一般人的用心起念,只能察覺到自己的意識心,就如西哲笛卡爾所謂『我思故我在』。
在只察覺到意識我的境界下,要一般人找能覺,只會找到自己的意識心。
所以需要攝心內證,找到更深的自心。
找到發現明空境界時,其相關對應能覺才就是究竟覺性,才能真正開始明心見性。
至於為什麼說明空是意識所見?這是相對於五識而言,明空並非五識所見。
明空是究竟清淨色法,色法會經由意識,但察覺明空的根本能覺是究竟覺性;
就像一般人看這文是眼識在看;但他自己察覺以為在看這文的根本能識,是他的意識。
證見明空,才能開始察覺到能見明空的究竟覺性。
明空本身就是能識,對應你言,勉強可以說是阿賴耶識識神;可以照見時空世界萬象,
所以《圓覺經》說『云何壽命相,謂諸眾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
所以明空不是究竟覺性,但在明空境界才可以真正開始找到究竟覺性。
正如《六祖壇經》有言:『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
在下並非修行高深,只是盡力闡明己見,以供參考指教。
言詞解說若是闡述有誤,尚請見諒!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6-09-17 12:37:00
無明所覆,覺悟為明。五蘊愛執,無我為空。以明照空,覺無所覺。從空生明,無我即我。明空不二,顯覺性義。自性不離日常生活中覺悟,是名般若見。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