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oulism (soulism)》之銘言:
: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 我們都知道心經很短,只有一百多字
: 第一個問題是,即然他很簡短,為何要用到16個字,
: 說明色和空的關係,為何不說色即是空,四個字就好.
: 我認為是因為色和空的關係並不好懂.
大乘經典是後世編造,並非佛陀真有說過大乘經典內容,所以其觀點有所偏差。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實是關於有色界與無色界的對應。
其中的「色」是指有色之相,「空」是指無色之相,兩者有所關聯。
有色顯現相關無色,就像鏡中色影顯現相關鏡體透明無色。
色影顯現不離鏡明無色,故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影顯現即在鏡明無色,故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然可推至無色界,就是相關《法鏡蘊論》如下關係:
物相 我相 人相 眾生相 壽命相[空無邊 識無邊 無所有 非想非] 滅盡定
色蘊 ≦ 受蘊 < 想蘊 ≦ 行蘊 < 識蘊[ 色空 ≦ 受空 < 想空 ≦ 行空 < 識空 ]
這是因為大乘將無色界之空相,誤認以為是涅槃之空。
其實原始佛法的「空」自有二義用法,一是指無色界之空,二是指空三昧無我之空。
無常、苦、無我,對應無相三昧、無願三昧、空三昧。
: 諸法有那些性質呢,最著名就是,無常,無我,涅槃寂靜.
: 這三著前兩個說明,緣生緣滅必然是無常無我,末者是說,緣起法則的寂滅性.
: 也就是說流轉的因緣中諸法必然是無常無我相,
: 當解脫涅槃後,因緣歸於平靜不再生起,一切皆滅後,就顯示涅槃寂靜相.
: 空=無常+無我+涅槃,這三個意思
原始佛教的「空」在關於解脫上,只有「無我」的意涵。
涅槃是空的,就是說涅槃是無我的,但空並不是涅槃。
大乘密乘將「空」義對應到無色界之空,而將無色界的不動體證以為就是涅槃。
所以密乘講《金剛經》其實經末是有兩偈,分別講述有為法與無為法,
但鳩摩羅什譯版只譯了有為法偈。
有為法偈: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無為法偈: 一切無為法 如虛亦如空 如如心不動 萬法在其中
這無為法偈,就是無色界的自性體驗,只是無色界的不動境界,並非真正的解脫境界。
至於《金剛經》講的我、人、眾生、壽者之相,就是對應於有色至無色的超脫進程;
大乘密乘以為超越此四相的誤認究竟解脫境界,其實只是無色界的識無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