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依人不依法

作者: Xras (想不出來)   2021-03-18 15:52:09
漢傳與南傳或藏傳佛教的發展不同點之一或許是:
當佛教進入東南亞或西藏時,
本地並沒有相對強勢的思想或宗教與其競爭
但在漢傳佛教則不然(或許西藏的苯教算是?)
華夷之防、夷夏之辨的概念早在先秦便深入人心
佛教要生存乃至發展,不可能不處理與本土思想、宗教如何相處的問題
很長一段時間中,儒釋道三者之間的關係並不融洽
而作為一種不被排斥的解決之道
三教同源、三教一家之說便是在這種背景下被提出
用佛法來詮釋儒道的經典或許也能視為這種策略下的做法。
這些固然是教內的大德,
但我不覺得他們用佛法詮釋的儒道經典是被儒道所認可或接受,我也不認為那些詮釋符
合儒道的本意
就如同新興宗教所詮釋的佛典很難被多數佛教徒認同一般
這種做法與魏晉南北朝時期格義佛教的意義不同,
也與新興宗教那種宗教大雜燴不同
前者是因為經典翻譯缺乏,
而佛教作為外來的全新思想體系
透過既有的、相近的思想體系來引入
這種做法也可以理解
其中現有的體系,亦即玄學,是類似介質而使用,
並非彼此有相同的價值或目標
這種做法當然有危險,因為教義容易被混淆
當時便有義學大德發現這種情形,
故禁止弟子幹這種事,這人就是道安大師,
弟子中唯一一個例外則是廬山慧遠大師(見高僧傳卷六)
格義佛教本身就具有階段性任務的性質
因此在譯經事業逐漸發達、教義慢慢被熟悉理解後
便退出歷史舞台,
標誌性的人物是什公三藏的弟子僧肇大師
其論結束了漢傳初期關於般若學之諍
新興宗教則利用普羅大眾對於各教教義的不甚了了
在其中渾水摸魚,其目的何在這就不去多做揣測
最後舉個例子
傳奇人物那爛陀戰神玄奘大師回到大唐國以後
接到唐太宗李世民給他一個任務:
「把道德經翻譯成梵文,
給印度人民見識見識咱老李家祖宗的智慧」
古今佛道論衡卷三及續高僧傳中玄奘傳皆載有此事
二書作者都是道宣律師,這邊摘錄前書相關內容
可自行參閱原文
「令玄奘法師與諸道士對共譯出。於時道士蔡晃成英二人李宗之望。自餘鋒頴三十餘人
。並集五通觀。日別參議。詳覈道德。奘乃句句披析。窮其義類得其旨理。方為譯之。

這個任務不是玄奘大師這佛教徒自己閉門造車
而是找了一群道士,共同推敲其義理,然後再翻譯
「諸道士等並引用佛經中百等論。以通玄極。奘曰。佛教道教理致天乖。安用佛理通明
道義」
道士們引用佛典去翻譯道德經
但玄奘大師認為兩者教理不同,不要用佛去詮釋道
然後道士就開始爭
一方非得要引用佛法,一方堅決不肯
最後「不得引佛義宗用解老子斯理定也。」
但道士一方還不肯罷休
搬出了前面提到的僧肇大師為例
「自昔相傳祖承佛義。所以維摩三論晃素學宗致令吐言命旨無非斯理。且道義玄通洗情
為本。在文雖異厥趣攸同。故引解之理例無爽。如僧肇著論。盛引老莊。成誦在心由來
不怪。佛言似道如何不思。」
難道你也懂「他可以,你不行?」
你們佛教徒以前就能用道釋佛,幹嘛我們不能?
你個雙標仔!
「奘曰。佛教初開深經尚擁。老談玄理微附虛懷。盡照落筌滯而未解。故肇論序致聯類
喻之。非謂比擬便同涯極。令(此處應為'今'之誤)佛經正論繁富人謀各有司南兩不諧會
。」
這段就是我上面說的意思
格義佛教有它的歷史背景,並不表示兩者就是一樣
「然老之道德文止五千。無論解之。但有群注。自餘千卷事雜符圖。蓋張葛之咠附。非
老君之氣叶。又道德兩卷詞旨沈深。漢景重之誠不虛。及至如何晏王弼嚴遵鍾會顧歡蕭
繹盧景裕韋處玄之流數十餘家。注解老經。指歸非一。皆推步俗理莫引佛言。如何棄置
舊蹤越津釋府。將非探賾過度同夫混沌之竅耶。」
撇開那堆"事雜符圖"不說,
道德經本身文義深刻,歷代注解的有那麼多人
沒有人引用過佛法,你們這群道士非要這麼幹
其不如要幫混沌開竅一樣嗎?
=======
作為漢傳佛教史上義學僧的頂尖人物
玄奘大師在此事的看法還是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作者: homerungod   2021-03-18 16:08:00
感謝分享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1-03-18 16:43:00
感謝分享,非常值得參考!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21-03-18 19:35:00
這意思是不是說像四諦中的道諦,和道家的道,都是道但意思並不同,所以不能用佛法解釋道,會造成混亂。而且思想不一樣,道家講的道,是未人格化的造物主,佛教是不認同有能生萬物的道。
作者: lk011382 (冰符酒釀)   2021-03-18 22:57:00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