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再讀楞伽經筆記(二十八)

作者: sutranet (佛經館)   2024-05-20 08:36:19
再讀楞伽經筆記(二十八)
原文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願為我說言說分別相心法門。我及諸菩薩摩
訶薩善知此故。通達能說、所說二義。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令一切眾生於二義中而
得清淨。佛言。大慧。有四種言說分別相。所謂相言說。夢言說。計著過惡言說。無始妄
想言說。大慧。相言說者。所謂執著自分別色相生。夢言說者。謂夢先所經境界。覺已憶
念。依不實境生。計著過惡言說者。謂憶念怨讎先所作業生。無始妄想言說者。以無始戲
論妄執習氣生。是為四。
翻譯
那個時候,大慧大菩薩又對佛陀說:「佛陀,希望您為我解說「言說分別相」這個心的法
門,我和諸大菩薩們在好好地瞭解它後,就能清楚地通達「能說」和「所說」二者的意義
,很快地得到無上正等正覺,使一切眾生在這二個義理中得到清淨。佛陀說:「大慧,言
說分別有四種,就是「相言說」、「夢言說」、「計著過惡言說」、「無始妄想言說」。
大慧,「相言說」就是「執著於自己分別的事物而生」;「夢言說」就是「先夢見經歷了
種種境界,醒來之後去回憶它,依賴不真實的境界而生」;「計著過惡言說」就是「憶念
以前由於怨仇所造的業而生」;「無始妄想言說」就是「無始以來,對戲論的錯誤執著習
慣而生」。就是這四種。
原文
大慧復言。世尊。願更為說言語分別所行之相。何處、何因、云何而起。佛言。大慧。依
頭胸喉鼻脣齶齒舌和合而起。大慧復言。世尊。言語、分別為異不異。佛言。大慧。非異
非不異。何以故。分別為因起言語故。若異者分別不應為因。若不異者語言不應顯義。是
故非異亦非不異。
翻譯
大慧又說:「佛陀,希望再為我解說「言語分別所行之相」,是在哪個地方、由什麼原因
、如何生起的?」佛陀說:「大慧,依賴頭部、胸部、喉嚨、鼻子、嘴唇、下顎、牙齒、
舌頭共同結合而生起。」大慧又說:「佛陀,言語和分別是相同還是不相同?」佛陀說:
「大慧,並非不相同也並非相同,為什麼?因為分別是因,而產生言語,如果說它們(非)
異,則分別不應該是言語的因;如果說它們(非)不異,則語言不應該能顯現文義,所以並
非不相同也並非相同。
原文
大慧復言。世尊。為言語是第一義。為所說是第一義。佛告大慧。非言語是。亦非所說。
何以故。第一義者是聖樂處。因言而入。非即是言。第一義者是聖智內自證境。非言語分
別智境。言語、分別不能顯示。大慧。言語者起滅動搖展轉因緣生。若展轉緣生。於第一
義不能顯示。第一義者無自他相。言語有相不能顯示。第一義者但唯自心。種種外想悉皆
無有。言語、分別不能顯示。是故大慧。應當遠離言語、分別。
翻譯
大慧又說:「佛陀,「言語」是最究竟的義理,還是「所說的內容」是最究竟的義理?」
佛陀對大慧說:「言語不是,所說的內容也不是,為什麼?「最究竟的義理」是聖人安樂
的境界,因為言說得以進入,並非本身即是言說。「最究竟的義理」是神聖智慧向內親自
證得的境界,並非言語、分別的境界,言語和分別都無法顯示它。大慧,言語是由有生起
、消滅、動搖而輾轉變化的因緣生出的,如果是由輾轉變化的因緣生出,就無法顯示「最
究竟的義理」;「最究竟的義理」沒有自相和他相,而言語有相,所以無法顯示「最究竟
的義理」;「最究竟的義理」只是自心的顯現,各種心外的念頭都不存在,言語和分別沒
有辦法顯示它。所以,大慧,應該要遠離言語和分別。」
原文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諸法無自性  亦復無言說
不見空空義  愚夫故流轉
一切法無性  離語言分別
諸有如夢化  非生死涅槃
如王及長者  為令諸子喜
先示相似物  後賜真實者
我今亦復然  先說相似法
後乃為其演  自證實際法
……
翻譯
那個時候,佛陀重新以偈頌說:「
一切事物均沒有自性,也無法去言說。因為不能瞭解「空性」的義理,所以愚笨的人會在
生死中輪迴。一切事物沒有自性,遠離言語和分別,各種存在的事物就像夢境所轉化,不
是生死和涅槃的境界;就像國王和年長的人,為了使孩子們高興喜歡,先出示相似的東西
給他們,然後才給他們真實的東西,我現在也是如此,先解說相似的方法,然後為你們演
示親自證得的真實佛法。」
思考
.因為「分別」是「言語」的因,所以可以說兩者是不相同的;但是,兩者又同時有相同
之處,因為言語可以顯示分別而起的文義,所以二者也可說是相同的。面對這樣的二元矛
盾,佛陀採取了「中道」,就是「非異非不異」。
.雖說言語可間接顯現「第一義」,但是佛陀又補充:「言語」和「所說」都不是「第一
義」;我們可以依賴言語而入第一義,但並非言語就是第一義,所以言語就成為一種「方
便法」,只是用來「指向」第一義(真如)而使用的方便方法,因為第一義無法言說(連無
法言說也要否定掉),而言語是各種因緣輾轉和合而生,所以無法直接顯示第一義,但是
透過言語文字的方便法,我們還是能「悟」到第一義或者真如。
.「諸法無自性」、「無法言說」,這就是「空」義(的方便說),因為眾生不明白這個不
可得的空,所以才會輪迴於三界。一切諸法就像夢所幻化的事物,都是心的顯現,而「空
」並非生死境界也非涅槃境界。
延伸思考
.如何形容「空」,有些說法可以幫助理解:假設有一隻蛇,所有吞入它口中的東西都會
被消化而消失。當有一天,它開始從自己的尾巴吞食自己,一直吞到最後,如果自己還存
在,它會繼續將自己吞完,然後連那個能吞的自己都被吞食而消失,這時的狀態就類似是
「空」,能吞食的自己最後也被吞食而消失了,什麼也不留。天文學中所謂的黑洞,也可
試著想像看看,當一顆大質量恆星演化到最終階段,由於它不斷收縮,密度會變得非常高
,它引力因此不斷增加,直到自己被自己所產生的引力所吸入,因而一切物質、空間都被
吸入而消失,連原本那個恆星都不見了,此時稱其為黑洞。這種能所同時消失的狀態,可
以說類似於「空」。
(待續)
作者: devil0915 (微笑殺手)   2024-05-21 08:26:00
我用鏡子來理解空。鏡子隨緣現像,現出來的影像取不得、捨不得,含容空跟有兩種特性,真正的空有不二。
作者: adampolo (adampolo)   2024-05-21 10:33:00
樓上正確。空是幻像,是夢境,是虛數。內文把空理解成零或負數。
作者: daye2012 (大爺)   2024-05-21 14:31:00
Sutanet對空的思考解釋都是錯的,我都懶的看了
作者: pizzafan (七情三想)   2024-05-23 03:45:00
若 無能生有 (能生一切萬法的話) 則一切眾生 無解脫者!因為你就算回到了無 還不是又能生出來?有人想過這問題嗎
作者: adampolo (adampolo)   2024-05-23 08:25:00
本來就不會歸於無。歸於無是斷滅論
作者: pizzafan (七情三想)   2024-05-23 10:23:00
歸於無並不是斷滅論 因為一切"有" 即等於無https://youtu.be/WiWvKhAC_Xw
作者: proton63 (proton63)   2024-05-23 10:27:00
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048.htm 小空經的觀法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049.htm 大空經的觀法
作者: adampolo (adampolo)   2024-05-23 10:29:00
有不等於無。1不等於0
作者: devil0915 (微笑殺手)   2024-05-24 00:46:00
樓上大大用數學來比喻,那小弟也獻醜一下,從數學的歐拉公式看佛法,如果各位對數學沒興趣,請直接跳過這個留言。以下開始推導:任何一個數X,都可以用自然對數的底「e」來表示,也就是說「X」等於「e的lnX次方」(ln是自然對數)。這什麼意思?e 這個常數非常厲害,它是所有多維空間超立方體的投影,在所有的維度空間中的任何點,e都可以表示成一個長度為1的單位圓旋轉了某一個角度。用佛法來看,「e」代表的就是「自性」,e是常數,所以不增不減、本不動,但又能以這個常數表示出任何數字,也就是「能生萬法」。接下來,我們再把虛數i加進去,i 在數學中是「根號負1」,是不存在的數字,所以又叫做虛數,在這邊我讓它代表「空性」。回到我留言最上面的任何一個數「X」,大家都知道,X的2次方代表X平方;X的2分之1次方代表根號X,,那X的「i 次方」又是什麼意思呢?結合剛剛的e,X的i次方的意義是「在複數平面上,有一個長度是1的直線轉了lnX的角度」。以數字5來舉例,5的i次方,用e表示就是「e的ln5次方」再加上「i次方」等於「e的i乘以ln5次方」,畫成圖,就是複數平面上以原點0為起點,1個長度為1的向量逆時針轉了「ln5」角度。衍伸到所有的數字的i次方,全部都是複數平面上的1,只是轉的角度都不一樣而已。結論是:所有的一切法、一切萬相,其本質全部都是「1」,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平平等等,全部都是一真法界(妙明真心)中所現物,它本身沒有好壞是非善惡,只是相不一樣(轉的角度不同)而已。一般凡夫只知道最一開始的數字,在數字上做文章、琢磨、執著,那自然見不到數字的本質,要加上空性(虛數i)的智慧,才能夠徹底理解數字所代表的真正意義,找回原本就存在的真心本性(常數e)。不好意思,離題了,但打了這麼多字,刪掉很可惜,所以還是po出來跟大家分享。附帶一題,如果對數學有興趣但看不懂我在講什麼,可參考以下影片https://reurl.cc/z1qV80
作者: pizzafan (七情三想)   2024-05-24 18:35:00
萨古鲁的前世 https://youtu.be/zS88EIKmmWA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