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再讀楞伽經筆記(三十)

作者: sutranet (佛經館)   2024-05-27 09:31:06
再讀楞伽經筆記(三十)
原文
……復次大慧。立三種量已。於聖智內證離二自性法。起有性分別。大慧。諸修行者。轉
心意識離能所取。住如來地自證聖法。於有及無。不起於想。大慧。諸修行者。若於境界
起有無執。則著我人眾生壽者。大慧。一切諸法自相共相。是化佛說。非法佛說。大慧。
化佛說法但順愚夫所起之見。不為顯示自證聖智三昧樂境。
翻譯
其次,大慧,建立了三種量之後,在神聖智慧向內所證得的遠離兩種自性之法中,就會生
起有自性存在的分別。大慧,修行的人轉變心和意識、遠離能取的人和所取的事物的分別
、安住在佛境界親自證得神聖之法,對於「有和無」的念頭不會生起。大慧,修行的人,
如果對於各種境界,生出「有和無」的執著,就是執著於我、別人、眾生、生命。大慧,
一切事物各自的相、共同的相是化身佛所解說,並非法身佛所解說,大慧,化身佛所解說
的法,是隨順愚笨的人所生起的見解,不是為了顯示「親自證得神聖智慧」的禪定快樂境
界。
原文
大慧。譬如水中有樹影現。彼非影非非影。非樹形非非樹形。外道亦爾。諸見所熏不了自
心。於一異等而生分別。大慧。譬如明鏡無有分別。隨順眾緣現諸色像。彼非像非非像。
而見像非像。愚夫分別而作像想。外道亦爾。於自心所現種種形像。而執一異、俱不俱相
。大慧。譬如谷響依於風水人等音聲和合而起。彼非有非無。以聞聲非聲故。外道亦爾。
自心分別熏習力故。起於一異、俱不俱見。
翻譯
大慧,就好像水中有樹的倒影出現,那並非是倒影卻又並非不是倒影,並非是樹的外形也
並非不是樹的外形;外道也是如此,被各種見解所薰習而不能明白自己的心,生出對相同
或不相同的分別。大慧,就好像明亮的鏡子是沒有分別的,隨順各種因緣而顯現各種物體
的影像,那並非是影像而又並非不是影像,而我們看見的影像並非是影像,愚笨的人生出
分別而產生影像的想法;外道也是如此,在自己心中所顯現的各種形像中,執著於相同、
不相同,全部如此、不完全如此的相。大慧,就好像山谷的回音,是依賴空氣、水、人的
聲音結合在一起而生起,那(聲音)並非存在也並非不存在,因為所聽到的聲音並非聲音;
外道也是如此,因為自心分別所薰習的力量,生起相同、不相同,全部如此、不完全如此
的見解。
原文
大慧。譬如大地無草木處。日光照觸焰水波動。彼非有非無。以倒想非想故。愚癡凡夫亦
復如是。無始戲論惡習所熏。於聖智自證法性門中。見生住滅、一異、有無、俱不俱性。
大慧。譬如木人及以起屍。以毗舍闍機關力故。動搖運轉云為不絕。無智之人取以為實。
愚癡凡夫亦復如是。隨逐外道起諸惡見。著一異等虛妄言說。是故。大慧。當於聖智所證
法中離生住滅、一異、有無、俱不俱等一切分別。......
翻譯
大慧,就好像在平地上沒有草和樹木的地方,太陽光照射而使熱空氣產生像水般的波動,
那並非存在又並非不存在,因為顛倒的認知並非是認知。愚笨的凡夫也像這樣,被久遠久
遠以來戲論的錯誤習氣所熏習,在神聖智慧所親自證得的事物本性之中,看見「生起、停
留、消滅」,「相同、不相同」,「有、無」,「全部如此、不完全如此」等特性。大慧
,就好像木頭人和站起的屍體,因為咒術或機械的力量,而能行動運轉,不會停下來。沒
有智慧的人以為是真實的;愚笨的凡夫也像這樣,隨著外道而生起種種錯誤的見解,執著
在「相同、不相同」等等虛妄的說法。所以,大慧,應該在「神聖智慧所證得的法」中,
遠離「生起、停留、消滅」,「相同、不相同」,「有、無」,「全部如此、不完全如此
」等等所有的分別。
思考
.從「一切事物都是心的顯現」來看,一切事物既相同卻又不相同,因為都是心(真如),
所以說「諸法平等不二」;又因為一切事物都是「心海所起的波浪」,所以諸法有自相、
共相而不相同。佛陀在此呵責「分別」,於是我們會想:既然「分別」不好,那就必須「
不分別」才是正確的。但,事實上,「不分別」本身也是一種「分別」,先有「分別」存
在,才會有相反的「不分別」存在。那,我們要如何「處理」,才能符合佛法呢?經文最
後,佛陀說:要離一切分別,經文用了「離」這個字,而不是「不」分別、「無」分別,
這也是經文的深奧之處,因為「遠離」並不表示就是「無」或「不」。「離分別」是怎樣
的境界?佛陀所給的「相似物」是「中道」,就是說:既分別而又不分別;而真正的境界
又是什麼?就是「不可說」、「不可得」、「不可思議」的「第一義」(真如),這樣的境
界,遠離了「有、無」「相同、不相同」的分別,但它並非是「無」,它離開了語言文字
所能定義的範圍。雖然「不可說」「不可得」,但卻可藉由文字方便法來「證得」,而說
「證得」卻又什麼也沒得,假如「有什麼能被證得」,那就不是「不可說、不可得」了。
延伸思考
.(金剛經)「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如何解釋?若有法,那麼,此法是什麼法?為何佛陀不明說?
(待續)
作者: devil0915 (微笑殺手)   2024-05-27 11:07:00
1. 金剛經:「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接下來佛陀馬上講「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佛陀怕我們斷滅相,以為什麼都沒有,所以馬上補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無實」但也是「無虛」。為什麼?因為真空會生妙有,寂一定會照,就像鏡子一定會顯相,所以是「無實無虛」。2.若有法,這個法是什麼法?這個法是幻法,如標月指,不能執著手指,但沒有手指看不到月亮,所以又需要手指。既需要手指又不能執著手指,這心態要怎麼拿捏?就需要自己去體悟了,佛陀有教我們方法,從觀一切相皆虛妄來入門。
作者: sutranet (佛經館)   2024-05-27 13:19:00
的確是如此,但還能再進一步體悟!
作者: devil0915 (微笑殺手)   2024-05-27 13:49:00
我個人有一個方法推薦,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用六根接觸一件事情的同時,馬上升起一個「離」的念頭,不住、不執著。相信久而久之習慣之後,連離的念頭都不用起,自然就離。至於觀一切相皆虛妄則是最核心的基礎,唯有知道這是虛妄相,才有辦法真的「離」,絕不是勉強來的。
作者: pizzafan (七情三想)   2024-05-27 14:39:00
對他人依賴 94對自己禁錮 https://youtu.be/QxAkNFiy84k( 如果真實答案是「無所不依」... 那你我怎麼辦? )
作者: sutranet (佛經館)   2024-05-27 15:23:00
分享一下我所知道的方法,雖然聽起來老套,但真的管用。就是戒定慧,細節可自定沒關係,但原理是如此。参禪的人,多已有定力,準備好了,在適當時刻,就會開悟。大家参考参考。ps. 定力不一定要有禪定喔,但心要靜。
作者: daye2012 (大爺)   2024-05-28 13:37:00
不會喔,對空的理解在高雄,是到不了台北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