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與佛陀定義的區別?關於菩薩定義的更精確..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4-08-31 17:02:41
摘錄佛學知識中關於菩薩與佛陀的定義:
===
「菩薩」是梵文「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意譯覺,「薩埵」意譯「有情」。它的意
義有二:從自利方面來說,菩薩是己覺悟的眾生;從利他方面說,菩薩要使眾生覺悟。所
以菩薩是既覺悟,又能教化眾生的人。
==
vs.
===
「佛陀」 是梵文,簡稱為「佛」,意譯「覺者」。眾生需要經由長期的修習才可得到這
最高的果位。
  「佛陀」的意義有下列三種:
  一、正覺:能夠如實地明白一切事物的性質和相狀;把煩惱除去,脫離生死的束縛,
不再輪迴。
  二、正等覺:佛除了自己覺悟,更能夠宣講種種法門,等地教化眾生,永不厭倦。
  三、無上正等覺、佛自己覺悟,又能使眾生覺悟。這兩種智慧和功,行都達到最圓滿
的境界。
===
以上兩種定義內容,菩薩跟佛似乎區別不大。共通點都是自覺而覺人。那麼區別點呢?
尤其是依照上述菩薩的定義而言?菩薩也有無上正等覺。
除非修飾修改上述定義.....
我知道佛學上來說,菩薩有很多等級,最高等級的菩薩就是佛。但這就要將上述菩薩定義
重新微調敘述了.....
既然菩薩等級很多,境界也不一樣。我只是想在定義上把「菩薩」的內涵下得更精確。
讓最初等級的菩薩與最高等級的菩薩的公約數內涵當作詞語的定義。
因此,最上方關於菩薩的定義,在描述上不知可以怎麼修飾呢?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08-31 17:51:00
菩提薩埵是梵文發音,菩提為淨覺之義,薩埵為勇士之義,追求菩提佛果的智慧利益一切有情的覺醒勇士稱為菩提薩埵菩薩以大悲心為前導,發起為利有情願成佛的菩提心,印度佛教傳統發起願菩提心要受願菩提心儀軌戒律,由願入行,願心實踐在六度四攝的菩薩行,要受行菩提心戒律即菩薩戒菩薩有凡夫菩薩與聖者菩薩,當生起任運無造作的菩提心時入大乘菩薩資糧道位,資糧道位與加行道位是凡夫菩薩,此時的菩提心又稱為世俗菩提心,見道位以上是聖者菩薩,此時稱為勝義菩提心,見道位、修道位、佛位是聖者。(菩提心的內涵是“為利有情願成佛”,菩薩是“內心真實發起為利有情願成佛之菩提心”的修行者。)底下一篇回文有較詳細的補充。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