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雜阿含經》當修止觀,乃至漏盡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09-18 15:15:01
前一篇 #1K6I__kC [讀經]《大乘莊嚴經論》普欲諸功德,止觀雙修
經典內文提到:
「普欲諸功德,是二悉應修者,若人遍欲求諸功德,是人於止、觀二行悉應修習。
如經中說,佛告諸比丘:
『若有所求,云何令得?
諸比丘!離欲離惡不善法,乃至廣說。
諸比丘!有二法應須修習,所謂止、觀。』」
可與下文對讀:
───────────────────────────────────────
.CBETA T02 No. 99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四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佛告婆蹉:
「有二法,修習多修習,所謂:止、觀。
此二法(止、觀)修習多修習,得知界、果,覺了於界,知種種界,覺種種界。
如是,比丘!欲求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慈、悲、喜、捨,
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
令我三結盡,得須陀洹;
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
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
種種神通境界,天眼、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皆悉得。
是故,比丘!當修二法(止、觀),修習多修習,修二法(止、觀)故,
知種種界,乃至漏盡。」
───────────────────────────────────────
■ 1.奢摩他是梵語 Smatha 之音譯,義譯為「止」(安止):止息雜念。毘缽舍那是梵
語 Vipasyana 之音譯,義譯為「觀」(勝觀):觀察觀見事理。
2.分析思惟觀察抉擇,觀的體性即是分別觀察慧。還未到初禪未到地定所攝的分析思
惟抉擇觀察,是隨順的觀,有初禪未到地定(正式具相的止)所攝的分析思惟抉擇
觀察為正式的觀。
3.任何一個心,心王皆有五別境心所,《百法明門論》:「別境五者,一欲、二勝解
、三念、四定、五慧」。「安止(奢摩他)」的本質為「等持」(定)的心所所攝
,「勝觀(毘缽舍那)」的本質為「勝慧」(慧)的心所所攝。一個不禪修、不修
止觀的人,他在認識對境的過程中,認知的心也一定具有五別境心所裡─「等持」
本質的心所、「勝慧」本質的心所,若將「等持」的品質逐漸增上成為「安止」(
奢摩他),「勝慧」的品質逐漸增上成為「勝觀」(毘缽舍那),當得到正式止觀
成就時,仍然同屬一個心王底下的二個心所,因此止觀能夠雙運。
4.觀察慧在分析思惟觀察抉擇時,經由正確的認識,逐漸由非量至量。修習安止,當
心達到奢摩他安止的一心不亂,此時內心降伏了任何沉沒與掉舉的過患,內心平等
安穩、明晰有執持力、輕安堪能,以此基礎進行觀察慧的分析思惟抉擇,會比一般
散亂狀態下的分析思惟觀察,更為廣大清晰覺了,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
、周遍伺察,成就忍、樂、覺、見、觀的毘缽舍那勝觀。入定並非就是不思不想,
於所緣境之如所有性、盡所有性,有良好的禪定品質更能分析思惟得廣大透澈。
5.對於空性的法義內涵,經由正確的認識,分析思惟觀察排除了非因不正因、相似因
,而以正因分析思惟觀察逐漸達到具相的比量,以比量之止觀雙運逐漸達到現量。
心續上由非量的“顛倒知”→“疑”→“伺察識”,產生正確的執因心,正確的執
因心之續流生起了比量,依於緣空性比量之奢摩他、毘缽舍那止觀雙運,現量現證
四聖諦、無我空性慧時斷除了遍計煩惱種子。
6.毘缽舍那(Vipasyana)現代有譯為「內觀」,例如經由十六特勝內觀智證得涅槃。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