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分享] 持誦楞嚴咒遇魔記 (菩提心的內涵)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10-16 09:19:33
※ [本文轉錄自 Learn_Buddha 看板 #1KFnmVUL ]
※ 引述《longlife0308 (longlife)》之銘言:
: 請問該如何發菩提心?何為菩提心?願聞其詳?
菩提心的內涵是「為利有情願成佛」,菩提心的所緣是一切有情,不是只緣自己;
以發願「為了利益一切有情」為“因”,為成辦此,故自己要成就圓滿“佛果”。
《華嚴經》:「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
;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砂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
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
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現觀莊嚴論》云:「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
節錄雪歌仁波切講授《菩提道次第攝頌》、《功德之本頌》:
對於這種修持菩提心的傳承,在七支因果法叫廣大行派行修持法,過去是由彌勒菩蕯
傳給無著菩蕯,無著菩蕯依次由世親菩蕯傳給至金洲大師傳給阿底峽尊者。另外的自他相
換法是深觀派所傳下的修持法,是由文殊菩蕯傳給龍樹,一直傳到阿底峽。在這修持上,
還有另一派別是由文殊菩薩直接傳給寂天菩蕯,寂天菩蕯根據文殊菩蕯的口傳教授直接傳
下來的修持菩提心的方法,在藏文中叫傳大行派,又名偉行派,因傳承比較近,是由文殊
直接傳給寂天菩蕯,寂天菩蕯是比較後代的人,所以,這種修持傳承更具加持力,因年代
比較近,屬近代傳承。
修持「七支因果法」,次第有知母、念恩、報恩、悅意慈、悲心、增上意樂、菩提心
;若是修持「自他相換法」,後面也要接七支因果法的最後面四支,亦即悅意慈心、悲心
、增上意樂、菩提心。修持菩提心,不管是七支因果法或自他相換法,前面都要有一個準
備的修持,就是修持「平等捨」,之後才進入菩提心的修持。
如按自他相換法的修持,引生悅意慈的修法可分五種思惟:第一、由多門思惟我愛執
的過患:第二、由多門思惟愛他執之利益,即增愛他人的利益,此處的執不是執著的執,
而是我們堅持這樣做;第三、思惟修持自他交換之利益;第四、思惟不做自他交換之過患
;第五、若思惟自他交換,應可生起。
想要生起菩提心,有一個關鍵,除了本身生起對輪迴的出離心,還要對眾生生起很親
近的感覺,不管「七支因果」或是「自他相換法」,修持關鍵都是如何生起對眾生親近的
感覺。為他人著想,想利益別人,有這種心,才是真正值得欽佩的高尚品德。利益眾生,
是不是只要有出離心知道輪迴的痛苦,知道眾生輪迴的痛苦想要解脫輪迴,就能夠生起菩
提心?這樣是不夠,還需要一條牽連兩者的線,就是悅意慈。
如果融合這兩種修持的話,應該要怎麼修呢?就是先修知母、念恩、報恩,在還沒生
起悅意慈以前,就修自他相換,也就是剛剛那五個步驟,再接修悅意慈、大悲心、增上意
樂、菩提心。
一般我們都是融合這兩種(七因果、自他相換)修持法一起修的,這個傳承是從阿底
峽尊者所傳下來,也就是先修平等捨、知母、念恩、報恩,然後思惟我愛執的過患、思惟
愛他執的利益等等五個,然後再修慈心、悲心、增上意樂、菩提心。
修持自他相換時,身體要以禪坐的姿勢坐好,順著呼吸做自他相換的觀修。觀想所有
受苦的眾生在我們前方,吸氣時,觀想眾生受什麼樣的痛苦,把他們的痛苦全都吸進來;
自己的善根功德可以帶給他們快樂,呼氣的時候,觀想我所擁有的安樂全吹到受苦眾生的
身上,讓他們獲得安樂。
 
  不是只有吸氣、呼氣而已,最主要的修持要領是好好觀想,按照剛講的步驟思惟,一
邊思惟一邊觀想攝取眾生的痛苦,分散我的快樂給他們,這才是真正重要的。
關於大乘菩提心的修持,先前已稍做講解,以平等捨開始,再依次修知母、念恩、報
恩等。修「平等捨」時,先以中庸的人,不特別喜歡也不特別討厭、或沒有關係的人為觀
修的對象,接著再以親人、親友等喜歡的人為觀修對象,最後再以怨敵、痛恨的人為觀修
對象。一開始,要先讓自己內心凹凸不平的心態磨平,對所有一切眾生都能夠平等看待。
修持「平等捨」以前,須有相當程度的出離心才可以,內心裡面對於中士、下士應該
有一些體悟,如此修行才會紮實。如果我們內心已經真正能夠捨去對這一世的貪著,想要
追求這一世圓滿的心已斷除,接著也斷除來世能夠投生人道、天道過著更舒服日子的貪著
,往下修持大乘菩提心才會踏實。
 
  現在所講的知母、念恩、報恩、悅意慈等等的修行,聽起來大概就覺得這種法是勸人
為善的,應該要有一個善良的心地的修持,但這種勸人為善、心地要善良,跟世俗所講的
心地要善良相比,程度上有著天壤之別,深廣也有很大的差別。
  如果要一個人心裡生起「我要去救度眾生」、「我要讓眾生脫離痛苦」的念頭,但他
自己卻不了解痛苦,不想脫離痛苦,怎麼可能想救度眾生呢?因此,在一個人還沒有生起
想要救度眾生的心之前,勢必要對自己受苦的情況有相當深入的體認,有了這種基礎,才
會生起想要救眾生的心。
 
  一般世俗的愛心、善心、博愛,大多是看到一些眾生在受苦,想辦法用錢財、食物、
衣物等等去幫助他們,這一種善心的幫助,行善的層次只停留在這一生的幫助、這一生的
利益,對他的解脫是沒有幫助的,更不用說像大乘所講的度化眾生成佛,現在所講的大乘
菩提心的修持,跟世俗的博愛、愛心的修為,兩個雖然外表的名相看起來一樣,但內在深
廣的程度卻有很大的差別。
  
  如果想要生起菩提心,在這之前如果沒有出離心,菩提心根本不可能生得起來的,唯
有內心對於整個輪迴的痛苦有所認識、有所體會,生起出離心,才有辦法深入引發菩提心

-轉自:道次世界
http://www.lamrimworld.org/
作者: newnewer (努力到不會後悔的程度!)   2014-10-16 21:07:00
很棒的文章 感謝分享 阿彌陀佛!_/\-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10-16 21:09:00
阿彌陀佛_/\_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