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學佛基礎-太上感應篇(第七十八集)

作者: ppt51543 (不要五四三)   2016-03-15 14:48:55
學佛基礎-太上感應篇(第七十八集)  1999/8/13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
19-012-0078
  諸位同學,大家好。在《感應篇》,我們讀過前面的三節:
  【推多取少。】
  這是佛家講的無貪。
  【受辱不怨。】
  無瞋。
  【受寵若驚。】
  是無痴。就是經典裡面常講的三善根。而這個地方,這三句十二個字,是教給我們這
三善根怎樣落實,怎樣把它用在日常生活之中,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之處,這樣才不至於落
空。凡人很不容易處在寂靜的環境中,所以靜中之樂唯有大聖大賢才能夠做到。凡人要是
沒有事,他就胡思亂想,就胡作妄為,這是什麼原因?貪瞋痴三毒煩惱太重、太多了的現
象。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我們都應當明瞭,更應當要把這樁事情改過來,這個才是修行的
功夫。尤其是個讀書人,做學問的人,不善用心,學業、道業決定不能成就。我們看看前
人,半個世紀以前的人,江味農居士、徐蔚如居士,這些在家的大居士們;出家裡面,像
印光大師、諦閑法師,諸位熟知的圓瑛法師、興慈法師,這些人都是世間所說的讀書人,
做學問的人。他們能夠把精神、時間專注在自己所學、所修的法門上,實在說一天二十四
小時他不夠用,他哪有時間去打妄想?哪有時間去做自己本分以外的一些事情?這些值得
我們參考,也值得我們警惕。
  所以佛在經論上勉勵學人,第一要發菩提心,真正發菩提心的人,修行證果哪裡需要
三大阿僧祇劫?一生決定成就。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善財童子,善財童子何以能夠一
生成就?真正發菩提心。真正發菩提心,用我們世間法來說,他真正是盡忠行孝,忠於自
己的職守,這就是真正發菩提心。把你自己的本分事情做到盡善盡美,全心全力專注去做
,那就是發菩提心。世出世間無論哪個行業,一心專注就成功,不但成功,圓滿的成功;
凡是沒有做到圓滿,你沒有盡心、沒有盡力。
  三善根教我們純是善心、純是善意,善心是體,善心裡頭決定沒有惡念。善心絕不是
我們所說的善惡之善,善惡之善不是善心。善心是真心,善心就是菩提心,善心就是清淨
心、至誠心,裡面沒有善惡、沒有真妄、沒有邪正。《維摩經》上說的「不二法門」,是
真善。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是這樣的人;不是善惡裡頭的善人,善惡裡
面善人那差遠了,那是三善道的人,我們要認識清楚。心地純真到極處,真誠到極處,這
叫純是善心,也就是純是真心,純是清淨心。善心起用,這是善意,善意是第二義,善心
是第一義,善意是什麼?大慈大悲,從善心裡頭生出來的,這個我們要懂得,對一切人、
對一切事、對一切物純一善意,善意裡頭決定沒有惡的念頭。
  什麼是惡的念頭?諸位總要知道,自私自利的念頭,這是惡念,所有一切的惡業都是
從這個念頭生的,人沒有自私自利他就決定不會造惡業。自私自利的根,相宗經論上講的
我執,這是根,這是六道輪迴的根本,只要有這個念頭在,六道輪迴就別想出去。六道輪
迴從哪裡來的?就是從這個根變現出來的,自作自受。這個根在相宗裡面講,我痴、我見
、我慢、我愛,這個四句,諸位細心去體會,我。我是什麼?我是痴、是見(見就是成見
固執)、傲慢、貪愛,我們今天講的是自私自利,佛家講得更詳細,這四個字就是自私自
利。只要有一絲毫這個念頭,你的意就不善,你決定會造無量的罪業,自己還不知道。
  我們學佛學什麼?就學善心、善意。善心、善意流露出來的是善行,也就是表現在我
們生活當中,生活是善行,表現在工作裡,表現在處事待人接物,無一不善。人能有這三
種善,善心、善意、善行,給諸位說煩惱就沒有了,習氣也消除,智慧生起來了。有智慧
,你自然就能辨別真妄、邪正、是非、善惡,你就有能力辨別。我過去在這裡講過,大陸
上這法輪功的事情,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就是一般人沒有能力辨別真妄、邪正、是非、
善惡,沒有能力辨別。如果有能力辨別,那一眼就看穿了!那個東西是假的,是邪、是惡
、是不善,誰還會去理它?我講的希望大家多聽聽,實在說一遍不行,多聽聽,你自然就
明白。
  我講的這三個善心、善意、善行,標準在哪裡?如果你要不能夠理解,你還是會落空
。實在佛家大乘經典裡面講得非常究竟圓滿,可是大乘經太多,我們只選一部,選一部《
無量壽經》,或者是選一部《華嚴經》,足夠了。可是必須要深解義趣,把我們一生的精
力、時間都投進去,你才有個入門之處。如果不是把全部精力、時間投進去,說老實話你
是不得其門而入,你只是在門外看看而已,門外漢。為什麼要叫全部時間、精力投注?那
叫一心,一心就能成就,你再沒有妄想,再沒有雜念。凡夫都有煩惱、都有習氣,煩惱習
氣這個現象就是情緒。所以我們觀察這個眾生鬧情緒,情緒有高、有低,像波浪一樣,有
時候平靜一點,有的時候大風大浪起來。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外
面境界就像風一樣,你的煩惱習氣像水,一颳風的時候就起浪。六道凡夫哪個不是這樣的
?個個都是。
  心情永遠是平靜的不是凡夫,凡夫決定做不到。那在我們一般講,真正有學問、有修
養,學問、修養在哪裡表現?心平氣和,永遠保持著,這是真學問、真修養。在我們佛法
裡面講,真正能保持心平氣和,不會胡思亂想,不會胡作妄為,四聖法界聲聞、緣覺、權
教菩薩,他們伏住了,那真正是學問功夫到家了。他的煩惱習氣並沒有斷,伏住了,他的
定、他的慧把煩惱伏住。如果把煩惱習氣斷掉,那是聖人,《華嚴經》上講的法身大士。
我們學佛、我們學經教要以這個為標準,努力的讓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要證得圓教初住菩
薩的果位。這個事情是難,善財童子做到了,他也是人,他也是個凡夫,跟我們沒什麼兩
樣,他能做得到,就說明我們人人都可以做得到。
  問題在哪裡?他發了菩提心,我們沒發菩提心;他一心一意學菩薩道,我們雖學菩薩
道,還天天胡思亂想,差別在此地。他是一心一意學菩薩道,他沒有時間打妄想,所以我
們看到他是真精進,那不是假的,真精進。你看五十三參,每參訪一位善知識,他的境界
就向上提升一層。參訪德雲比丘,他是初住菩薩;參訪海雲比丘,他是二住菩薩;參訪妙
住菩薩,他是三住菩薩,他天天在往上升。他如果有絲毫懈怠,有絲毫懶散,他就墮落了
,他怎麼能夠超升?永遠保持不斷的精進,所以人家一生圓滿菩提。這是世尊在《華嚴》
給我們做了一個榜樣,說明無上菩提任何一個人這一生都可以證得,只要你學善財童子這
樣的發心,這樣的努力精進,哪一個辦不到?人人都辦得到。
  人之所以不能辦到,善導大師講得很好,「總在遇緣不同」,這句話很重要,什麼是
緣?修學環境,生活環境。果然能夠遇到好的緣分,遇到好的善知識,遇到好的生活環境
,好的同參道友,你這一生決定成就,你修學過程當中沒有障礙。但是要遇到這樣殊勝的
緣分,諸位想想,多大的福報。我們今天住在這個環境,這個環境可以說是相當殊勝,但
是還有些人為難你,看你不順眼,說你的閒話,給你氣受。我們接觸到,心裡想我福報還
是不夠。比起一般人那我有福得多,我有這麼好的一個修學環境。總要自己覺悟,總要自
己認真努力,一心向上,與人為善,我們這一生當中心善、意善、行善,見一切人,只看
人家善,不看人家惡,我們一生生活在純善的世間,你說這個生活多美,這個人多幸福!
所以幸福與否,都在你一念之間。你一念正,你這一生過幸福美滿的生活;你一念邪,你
也就處亂世,你的生活充滿了荊棘,充滿了苦難。
  所以我們這三句,在此地做一個總結,一定要學諸佛菩薩,以善心、善意、善行對一
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物,我們所遇的沒有一個不是善人,我們所處的皆是善境界,淨
土、華藏豈不就在現前嗎?這樁事情就在乎我們自己要覺悟。覺悟的人永遠保持一念善心
,這一念善心就是自己的真心,就是自己的本性。禪宗裡面講明心見性,就是說的這樁事
。佛教人修行,就從三善根修起,無貪、無痴、無瞋,這個話佛說了萬遍不止!我們聽得
耳熟,可是就是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就是自私自利的念頭沒放下,利益眾生的念頭沒
有提起。我們今天出家人,出家人的本分是為人演說,我們自己的本分事情沒做到。
  前天我們會見新加坡未來的總統納丹先生,他告訴我,他對於佛教非常尊敬,他說佛
教不重外表重視內修。他說的話很內行,他清楚、他明瞭,他知道佛法本分是自己認真修
行,是在用內功提升自己的境界。就是佛教給我們「為人演說」,演是表演,做出來給人
看。所以我們今天講經說法總題目,陳大使那天問我,「你們的題目是什麼?」總題目是
「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兩句話就是世尊為人演說的落實,演是表演、做示範,我們
要做到,然後才能教人,你自己都做不到,講這些經覺得難為情。難為情要不要講?要講
,不講你就完了,你就沒救了。每講一遍覺得難為情,良心發現,好事情。如果不覺得難
為情,那個人就麻木不仁,完了;還覺得難為情,你這個人還有救,你還有良知。一定要
講,常講、多講,慢慢自己不知不覺就契入境界。所以我們看到納丹先生他懂。我們如果
能從這個地方下手,從這個地方認真努力,道業決定會有進步,會有成就。
  特別在這個多災多難的時代,如果我們一心在道業上,一心專注在自己本分上,這個
世間的災難會忘掉。我今天把《華嚴經》科文表解裡面一段序文緣起印出來給你們同學們
做參考,你們去複印。你看看在這個艱難困苦的時候,人家是怎麼做學問,天天做這個工
作,樂此不疲,天下大亂的事情忘得乾乾淨淨。他為什麼會忘掉?他心專注在這裡面,沒
有去想別的事情,人家成功了。我們今天要是專注在經教上,天下太平,什麼事都沒有,
境隨心轉,這是事實,絕不是說說而已,千真萬確的事實。
.......................
阿彌陀佛
作者: erincy   2016-03-15 17:45: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