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慧恭(僧光、慧蘭)
慧恭,豫章豐城人。入廬山蓮社,與僧光、慧蘭等同學。光等學(學識)不逮(及)恭,
而繫心淨土,較為虔切。蘭謂恭曰:「君雖力學博聞,豈不知經(《華嚴經》)云:『如
聾奏音樂,悅彼(他人)不自聞』?」(意即只求多聞,不老實修行,於自身解脫毫無幫助)
恭未之信也。
後七年中,蘭等先逝,去時皆有奇應(不可思議的感應)。又五年,恭病且篤(病重),
歎曰:「六道沿洄(流轉),何時可止?死生去來,吾何歸哉?」於是雨淚叩頭,誓心 (誓
願歸心) 安養,志不少間(心無一絲懈怠)。忽見阿彌陀佛,以金台前迎,覺自身乘其上。
又見蘭等於臺上光明中告恭曰:「長老受生,已居上品,吾等不勝喜慰。但恨五濁(惡世)
淹延(令你滯留延遲),(因而)相依之晚耳。」恭於是日(當天)告眾,欣然奮迅而滅(往生)
。時義熙十一年(西元415年)也。
(《東林傳》)
晉‧曇恒
曇恒,河東人。童年依遠公(慧遠大師)出家。內外(世出世間)典籍,無不通貫。德行
清孤,常有群鹿馴繞座隅(座位邊)。
自入廬山,專志念佛。義熙十四年(西元418年),端坐合掌,厲(猛)聲念佛而化。
(《東林傳》)
==
《華嚴經‧光明覺品第九》: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法首菩薩言:「佛子!如佛所說:『若有眾生,受持正法,悉
能除斷一切煩惱。』何故復有受持正法而不斷者?隨貪、瞋、癡,隨慢、隨覆、隨忿、隨
恨、隨嫉、隨慳、隨誑、隨諂,勢力所轉,無有離心。能受持法,何故復於心行之內起諸
煩惱?」
時,法首菩薩以頌答曰:
「佛子善諦聽,所問如實義,非但以多聞,能入如來法。
如人水所漂,懼溺而渴死,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如人設美膳,自餓而不食,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如人善方藥,自疾不能救,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如人數他寶,自無半錢分,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如有生王宮,而受餧與寒,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如聾奏音樂,悅彼不自聞,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如盲繢眾像,示彼不自見,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譬如海船師,而於海中死,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如在四衢道,廣說眾好事,內自無實德,不行亦如是。」
只求博學多聞,而不肯真下功夫修行,真正生出離心,追求解脫,
縱然說法能說得天花亂墜,但真正病深苦重時,是一絲毫幫助都沒有。
慧恭、僧光、慧蘭三位法師給我們示現的,就是這個道理。
縱然僧光、慧蘭法師學養不如慧恭法師,但他們卻已早早成辦生死大事,往生極樂。
而自恃力學博聞的慧恭法師不相信淨土法門,卻在看到兩位道友往生時殊勝境界,
又遭逢病重,縱然有滿腹學問,但身心依舊無依,毫無把握自己死後去處,
最後真心回頭,依舊靠一句阿彌陀佛,感得臨命終時佛來接引。
僧光、慧蘭兩位法師感嘆他學養如此之好,卻來得如此之晚。
慧蘭法師引《華嚴經》勸慧恭法師,慧恭法師卻非得到病深苦重時才願相信。
念佛就是真實修行。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示範了。他是一個字不識,依然上品往生。
僧光、慧蘭法師也是在教我們,自己真正往生,就是最殊勝的說法,比任何辯論都有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