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智者大師《妙法蓮華經文句》開示:
四安樂行者,謂身無危險故安,心無憂惱故樂,身安心樂,乃能進行,故名安樂行。
何等為四?即所謂
(一)【身安樂行】。
謂身應當遠離十種之事(1)遠離豪執;(2)遠離邪人邪法;(3)遠離凶險嬉戲;
(4)遠離旃陀羅(屠者,嚴熾,執暴惡人,下姓);(5)遠離二乘眾,妨修大乘之行故;
(6)遠離欲想;(7)遠離不男之人;(8)遠離危害之處;(9)遠離譏嫌之事;(10)
遠離畜養。既遠離已,常好坐禪,修攝其心,是名身安樂行。
(二)【口安樂行】。
謂口應遠離四種語(1)不樂說人及經典過;(2)不輕慢,謂不倚大乘而輕蔑小乘也
;(3)不讚他亦不毀他;(4)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行故,是名口安樂行。
(三)【意安樂行】。
謂意應棄四種惡(1)不嫉諂;(2)不輕罵,謂不應以大行而呵罵小行之人;(3)
不惱亂;(4)不爭競,為一切眾生平等說法。是名意安樂行。
(四)【誓願安樂行】。
謂由眾生不聞不知不覺,於是起慈悲心,誓願為說。故經云:
「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是
名誓願安樂行。」
《妙法蓮華經‧安樂品行第十四》
(一)初親近處
「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親近處。菩薩摩訶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不親近諸外道
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筆、讚詠外書,及路伽耶陀(順世外道)、逆路伽耶陀者,亦
不親近諸有凶戲、相叉相撲、及那羅等種種變現之戲,又不親近旃陀羅、及畜豬羊雞狗、
畋獵漁捕、諸惡律儀。如是人等、或時來者,則為說法,無所希望。又不親近求聲聞比丘
、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不問訊。若於房中,若經行處,若在講堂中,不共住止。
或時來者,隨宜說法,無所希求。」
「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訶薩不應於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亦不樂見。若入他
家,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亦復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為親厚,不獨入他家,若
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若為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胸臆,乃至為法、猶不
親厚,況復餘事。不樂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亦不樂與同師。常好坐禪,在於閑處、
修攝其心。文殊師利,是名初親近處。」
(二)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
「復次,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
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
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
(三)第三安樂行
「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於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
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
惡,亦不稱名讚歎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
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受持、讀誦、斯經典者,無懷嫉妒諂誑
之心,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
辟支佛者,求菩薩道者,無得惱之,令其疑悔。語其人言:『汝等去道甚遠,終不能得一
切種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於道懈怠故。』又亦不應戲論諸法,有所諍競。當於
一切眾生、起大悲想,於諸如來、起慈父想,於諸菩薩、起大師想,於十方諸大菩薩,常
應深心、恭敬禮拜。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
為多說。」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成就是第三安樂行者,說是法時,
無能惱亂,得好同學、共讀誦是經,亦得大眾而來聽受,聽已、能持,持已、能誦,誦已
、能說,說已、能書,若使人書,供養經卷,恭敬、尊重、讚歎。」
(四)成就此第四法者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持是法華經者,於在家出家人中、
生大慈心,於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應作是念:『如是之人,則為大失。如來方便隨宜
說法,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
,於如來滅後、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說是法時,無有過失,常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
優婆夷、國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羅門、居士等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虛空諸天
為聽法故,亦常隨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閒林中,有人來、欲難問者,諸天晝夜、常為
法故而衛護之,能令聽者皆得歡喜。所以者何。此經是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神力所護
故。文殊師利,是法華經,於無量國中、乃至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受持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