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宗先講,我對於南傳各流派的法師與道場,我都尊敬,就算是弘揚我不相信的論,
我都尊敬他們的修行,在下只是討論佛陀的法,以及這個法的來源正當性,不牽扯人。
南傳的聲聞戒,是佛陀法脈聖戒,但法的部分,受到來源不明的 舍利弗阿毗曇論
所影響,假托舍利弗尊者從天上聽佛所講,講不出一個正當傳承者,南傳信論的學人,
你應該去問問您的長老,請問這本論的作者是誰,從哪出來的,而不是要人相信傳說。
不能因為這本論被當成佛學院的教材,就是正當的,再者 南傳也不是各派系都信古論。
一付沒按照 古論 所講的那樣,就是是錯誤見解,那得趕緊找出這本古論是誰寫出來的,
若講不出來是誰寫的,硬要信我也尊重,但請跟人家講清楚,這注解書是來源不明的。
不用要 攻擊 來取代 解釋不清古論來源,轉移焦點,我懶得辯了,
南傳一直傳承聲聞聖戒,無庸置疑,南傳法的部分,我個人認為依古論的種種見解
是該修正的。攻擊我們質疑論的學人,也無法說明這本古論的正當性。
※ 引述《yogi (Yogi)》之銘言:
: ※ 引述《YuGar (深奧幽玄)》之銘言:
: : 感謝 yogi 版友的推文(或註解)心得分享。
: : 底下是閱讀心得分享之整理,若超出您所言,或可提醒在下。
: : 1. 善觀因緣幫不了一些極端的人。
: : 《佛三轉法輪》:「已知」=>「應修」=>「當證」
: : 故若不去「應修」,則無「當證」之果。(此生故彼生:時間、環境……等都是條件)
: : 修證過程不離【緣起法】,能善觀因緣,但是不代表已條件充分具足。
: : 例:已生善或已生惡之增長;未生善或未生惡之生。
善觀因緣,是尋找解法的必要步驟,善觀因緣才能 如實 "知",
因緣法貫通四聖諦的三轉,每一轉都要 "知",不能把因緣法獨立於四聖諦,
然後帶有 某些個人動機 想去質疑 因緣法 不究竟,
這樣的做法,只是暴露對 四聖諦 與 因緣法 的 認知不正確。
: : 2. 因緣觀無法脫離概念思考的侷限性。
: : 此【觀】若是依六識,當然不離六識。
: : 但【緣起法】可為解脫找到路徑:順觀緣起後,再逆觀緣起,這就是智慧。
: : 例:一團亂的線,若能按原路線逆走,就能解開;但是若僅停止在【觀】,則不解。
: : 禪定是解脫的便利工具,智慧是必要條件;
: : 在止觀境中,可見緣起於一切均作用,一切無常、變異,止境(定)非究竟。
: : 故 yogi 版友建議要修(四)念處禪修,是正確的。
: : 為避免謬誤,在下補充,修念處禪修,本來就要觀一切無常、變異,不離緣起。
因緣觀是正念,面對一團亂線,當你決定要順著線頭往回找,已經是現觀因緣
作出的決定,你正在解問題了,找的過程,你還是得觀察因緣現況,直到問題解決。
把 因緣觀 獨立於 四念處,這還是對 因緣觀 的誤解,觀察 "身、受、心、法",
一樣是得觀察 因緣 如何生起。
若能 初禪正受(內寂言語、有尋有伺) 的階段 修觀,這是較佳的觀察,若沒到初禪,
近行定也能執行。執行因緣觀,不是觀察一切無常,無常是一種想法,切記!
觀察六根六境的現況,發現六識如何緣起,了知五蘊集與滅,這才是因緣觀。
這個過程,也是在修四念處,而且不管有沒有打坐經行,都在禪修四念處。
: 首先要釐清一點是:所謂的因緣觀、觀緣起法到底實際的操作方式是怎麼樣子的?
: 如果是就當下最提倡觀緣起的隨佛「中道禪法」來說的話,我已經在另外一篇文章中批判
: 過這套方法的嚴重問題:
: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53886481.A.7F9.html
坦白說,你寫的很辛苦,想維護自己的信仰,我能體諒,
不過,您根本不清楚中道禪法,就好像沒吃過某道菜,已經開始寫心得評價。
隨佛長老的緣起是從 "六入" 起講,並不是 南傳 依古論 由 "識" 起講,
: 首先要認知到的一點是,佛法中所說的智慧有不同的層次,真正佛陀所發現的智慧是
: 毗婆舍那智以及從毗婆舍那智所生起的道智果智。如果不走四禪八定的路線,要生起
: 毗婆舍那智的唯一方式就是觀照當下的身心五蘊,並且這種觀照不應該帶有任何的批
: 判 思考 分析 期望。因為只有觀照當下的目標才能夠清楚了知這些目標的生滅與無常
: 苦無我,而任何對於過去、未來的名色的「觀照」其實都是在使用想蘊在觀照概念法。
很經典的講法,試問,我們的日常生活能脫離 思考/分析 嗎 ?
阿羅漢也是要過日常生活,與人講話、持戒、走路、托缽...,難道不用
思考/分析 來過生活嗎 ?
智者 是 於思考/分析 捨離妄見 守持正念 !! 正念正智住
: 這些概念法是不會有生滅也不會有無常苦無我等相的,即便有,那也是想像出來的現象,
: 而不可能引生真正的智慧。
: 拿觀十二因緣來說,當下名色可知,當下六入可知,愛取有可知,但如何知道過去與未來
: 的生與老死?而所謂的順觀與逆觀十二因緣,在沒有宿命通的條件下,如何知道所觀的過
: 去名色六入是諦觀還是概念?
你這套因緣觀說法,是南傳依古論所詮釋的因緣觀,那套是無法執行,
佛陀講的因緣觀是 "六入" 開始。
: 拿原文說的房貸來講好了,這整件推論都不脫概念法:繳房貸是概念,繳不出來也是概念
: ,真正的五蘊究竟法只有:當下難過的心、不願認真工作的心、奮發的心..etc.
: 如果只是在對概念做思索,那麼佛陀就算不發現佛法,這個世界一樣可以有人這樣思考。
: 但是佛陀發現的不是如此膚淺的道理而已,佛陀告訴我們心是難以調伏的,但是佛陀指出
: 了明確的調伏方法:透過定學將散亂的心集中,透過慧學了知心的無常苦無我,而將煩惱
: 拔除。
又是很經典的佛教徒樣板,誰不知道,房貸繳不出來很苦,世事無常,
你說要靠慧學,要拔除煩惱,那是精神層面的處理,但房貸繳不出來的實際問題,
你跟銀行講 苦 無常 無我,跑去打坐,躲到樹林裡,銀行照樣把你法拍掉。
還是沒有處理現實問題 !
: 對應到念處修行,其實整個念處修行強調的就是透過對當下名色的如實觀照(不帶分析思
: 考判斷,而只是了知目標),逐步地在毗婆舍那智上面開展:
: 第一觀智了知名法與色法的差別,同時這時候觀照已經有足夠的力量能夠捕捉到一些粗的
: 心,這多半是很粗的煩惱:難過、生氣、沮喪etc..
: 當禪修者能夠在這些煩惱生起的當下捕捉到這些目標,這些煩惱自然不會有茁壯的機會。
: 第二觀智了解名法色法間互為因果的關係,也會讓自己開始清楚知道如是因產生如是果,
: 從不可意所緣產生了煩惱的心,又從煩惱的心障礙了自己的思維與行動,並且造成後面的
: 不可意所緣。
: 這些都清楚了知,自然就會在生活中各方面好好照顧自己,減少煩惱的惡因。
: 這些都是修念處禪修的禪修者在最初階段就能體驗到的利益:雖然不去判斷心中生起的目
: 標是善或是不善,但是因為正念是純善法,自然就讓不善心減少了;雖然不去思維概念上
: 的前因後果,但是因為在當下的名色互為因果都能清楚知道,自然就會減少造做不善因
: 而多做善因。
剩下的,我就不多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