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5-24 20:13:28輪迴的流轉必定有起因,這是集諦四行相「因、集、生、緣」中的因。輪迴的苦因,
是源自於有漏業和煩惱,集諦講的就是有漏業和煩惱。有漏業來自煩惱,煩惱的根本是無
明我執,無明我執顛倒見以及因此所生起的種種貪、瞋、痴、慢、妒全都是煩惱。認識集
諦時,首先要知道集諦有業和煩惱,集諦也有四個行相(特質):「因、集、生、緣」。
現在所受一切輪迴的痛苦,一定有個因,一個因是否只形成一個苦果報?不是,這些
因能一次又一次生起果報、結苦果。一個因可輾轉生起眾多果報,這種現象叫「集」。這
個因,對我們所造的痛苦是不斷的,能相續輾轉生起很多痛苦的果,這因就是集。
現在所遭受的痛苦,它一定有因,是起源於過去所造作的業和煩惱。這業和煩惱當時
造作下去,還可解釋不是單單只有現在讓我感到痛苦,說不定以前就曾讓我受過很多痛苦
,那些痛苦都是起源於同樣的因。例如以殺生、偷盜等的因來講,現在的痛苦不但是從這
些煩惱的因所起,甚至之前很多世中所受痛苦,也是同樣起源於這個因,說不定將來所受
的痛苦也是起源於這個因。
輪迴痛苦的因是有漏業和煩惱,不但會輾轉生起很多的果,而且可分為兩類:第一,
它作為生起果的「近取因」;第二,它也是生起果的「俱生緣」。
有漏業和煩惱導致苦果,有時是直接從因就生起果(近取因);有時是間接幫助其他
的因生起果(俱生緣)。近取因是主因,俱生緣是促成因緣。
一般說到業報有:(1)業決定;(2)業增長廣大;(3)業不作不受;(4)業作已
不滅。其中的業增長廣大所講的便是這個特質。造一個業後,不是說很簡單地下次受個果
報就完了,它會時常不斷去引生不同的果報。
當造下業因,它常在不同情況下,成為引生不同果報的緣與因,此時的緣叫俱生緣,
因叫近取因。我們知道“因”是個起因,即是主導者、由它生起的意思;俱生緣就是協助
讓它發生的輔助條件。如果造作一個因,在某些情況下它會自己去引發痛苦,是生起痛苦
的主因或叫近取因;它跟其他因配合時叫俱生緣或助緣,助長其他痛苦的生起。
「因」與「緣」是集諦中的兩個行相。「因、集、生、緣」,生指近取因,緣講的是
俱生緣。譬如要造出一個這樣的杯子,其主要材料是瓷土,瓷土就是近取因。可是要做成
這樣子,當然要有人去捏用爐子去燒;這些幫助它做成的都叫俱生緣。俱生緣與近取因二
者,使我們造的業因迅速成熟;如果現在是小的會令其增長廣大,如果是大的會迅速地成
熟去遭受果報。
所以,在禪修思惟集諦的四行相時,禪修到心裡生起一定要斷除輪迴因的想法,就是
得到了修持集諦的要領。
世俗上,我們常講與某人不和。通常我們只知與他不和,但不知道起因是什麼。最主
要的因是內在的瞋恨心,只要消除那起因(瞋恨心)後,自然就時常在安樂之中。
對於集諦亦是如此,認識苦是什麼,知道苦的起因是內在的煩惱與有漏業,斷除它,
那麼痛苦就沒有生長出的根。
以上例子講,自己若不認識與人不和的起因,是自己內在的瞋恨心而去怪別人,認為
是他人的錯,並且火上加油助長自己的煩惱,永遠只能在煩惱控制之下。
所以,只要認識到痛苦起因在哪裡,並將它斷除,我們就一定可以快樂。集諦認識以
後,知道痛苦的起源都是有漏業和煩惱,就會生起一定要把它斷除的心。
可是,到底有沒有辦法可以斷除有漏業與煩惱要知道。如果現在有一個煩惱,你用一
個方法去對治它,另一個煩惱,你要用另一個方法去消除它,你就會永遠對治不完。
在枝節上一個個去做,根本沒辦法消除煩惱。所以,要找根本在哪裡。如果能找到煩
惱生起的根源,只要從根砍斷,所有枝節就會全部枯乾。
輪迴的起因,是由有漏業、有漏業的造作者(煩惱)引生,也就是說,集諦講的就是
有漏業和煩惱。這就必須從「十二因緣法」來了解。所謂十二因緣,就是眾生在輪迴中流
轉的起因。
當我們了解輪迴源自於有漏業和煩惱,有漏業和煩惱又源自於我執、無明,也許會想
問:「有沒有辦法斷除我執?」關於這一點,必須先了解何謂我執,如果你能了解我執是
不合理的執著,就能相信確實是有辦法可消除我執。
煩惱有很多種,而且彼此互為助伴、勢力強大,所有煩惱的根本就是無明。佛教內道
大小乘各宗,對於無明我執的辨識深淺度有差別。有部與經部認為的是最基本粗顯的我執
;再深細一點的是唯識宗所主張的無明;更深細的是中觀自續所主張的無明;最深細的是
應成主張的無明。無明凡夫內心的煩惱裡,所有這些他們主張的無明都在。
首先應先了解我執是否合理?先了解它是否是一種顛倒的妄念?如果是顛倒的妄念,
就可被消除。
十二緣起支的第一支是無明,輪迴的起因源自於無明,無明是明的相反。無明就是愚
痴、昏沉、不知道、不了解,但並非不了解一般事情,不只這樣。無明所指的不是笨笨的
、痴呆的心態,還可能蠻聰明的,但這種聰明叫作「有煩惱的智慧」,有煩惱的智慧指的
是「內在沒有了達」。
明是了達諸法實相的智慧,諸法實相就是「空性」,相反的,就是沒有了達諸法實相
的智慧,也許有智慧,但是有煩惱的。斷除無明我執顛倒見是不容易的,需要有次第地把
煩惱依粗分、細分慢慢斷除掉,去除掉我執及由我執所生起的貪、瞋、痴、慢、嫉這些煩
惱衍生的輪迴的苦。
以正確的思惟在心裡面問自己,一次又一次修持驗證,會發現「我執」和「了解空性
」的心二者,了悟空性的心力量比較大,也因為它比較合理。
當我們讓這種智慧越來越增廣時,有一天能夠把我執根本斷除,當根本斷除我執時,
即已證得滅諦。要斷除的煩惱有許多不同層次,相對的,能得到、了證的滅諦,也有很多
層次。由於滅諦是從煩惱和煩惱的因依次第斷除得到的,所以,滅諦也有很多不同層次,
滅諦一開始得到的是在「見道位」。
(註:《雜阿含經》:「何等法應知應證?所謂:明、解脫。何等法應知應修?所謂
:止、觀。」十二緣起支的染污品緣起,透過無明我執顛倒見產生苦諦、集諦之生死流轉
,其相違品──“明”與“解脫”──這是所應知道證得的。無明我執顛倒見之正相違,
是無我空正見之明。滅除無明我執顛倒見,應修無明我執顛倒見的相違品,緣無我空正見
所攝之──“止”與“觀”──以緣無我空性慧的止觀雙運三摩地為增上緣證得滅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