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330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
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
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七百八十二頁,我們從第一行看起:
「乃至十念。乃至者,從多向少而言,如云下至」,下面一直到十念。「如上之信願
持名歸向淨土」,前面講了很多,到這個地方,講到最下面的、最低層的,「僅得十念相
續」,這相續兩個字很重要,「亦定生彼國」,定這個字很重要,語氣非常肯定,念佛人
下至十念都決定得生。這個地方講的十念,包括第一個平時與第二個臨時,臨終這個更重
要。平時,是對於一些工作繁忙沒有時間念佛的人,採取十念法,也行。不過這個十念是
很有講究的,我們看下面的註解。第一個,「至於平時十念,亦有兩種」,第一種,「如
前引《彌勒發問經》中佛說之十念,不雜結使」。這一句是條件,這個條件很難。結使是
什麼?一般經上所講的見思煩惱,這叫結使。這不是凡人能做得到的,這底下給我們解釋
,「是乃菩薩念,而非凡夫念」,這講清楚了。菩薩,阿羅漢以上,見思煩惱斷了。就是
見惑跟思惑,小乘人斷的,各有五種,就是五大類。見惑裡面五種,第一個,「身見」。
你看看六道凡夫哪一個人不是把身體看作我?對這個我非常執著,叫身見。這五種見都是
錯誤的,錯認了,假的,這不是真的。第二種,「邊見」。邊是二邊,我們一般講對立,
相對的二邊。譬如迷悟是二邊,邪正是二邊,是非是二邊,人我是二邊,二邊對立了。佛
為什麼教我們要把邊見放下?邊見放下,沒有對立,這就對了。為什麼?對立是錯誤的。
實在講,大乘教裡講得很好,二邊都不可得,就對了。二邊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要把
它放棄掉,這個錯誤的見解。第三種,「見取見」;第四種,「戒取見」,這兩種中國人
常把它合在一起叫成見,某人成見很深,成見就是這兩種。在因上的成見叫戒取見,在果
上的成見叫見取見,它有因果。因果也不是真的,也是假的。最後一種叫「邪見」,不屬
於上面所說的這四種,其他所有錯誤的看法。見是我們的看法,思是我們的想法,六道凡
夫看法錯了,看錯了,想也是想錯了。思裡面也講了五種,貪瞋痴慢疑這五種。這五種哪
個沒有?六道凡夫人人都有,縱然到天道,天上也有,比我們淡一點,還是有。色界天有
,無色界天他也有,只是在無色界天、色界天裡面,他們定功很深,他能把它伏住,沒斷
。如果見煩惱斷了,前面講的五種見惑斷了,證小乘須陀洹果,見惑。思惑要是斷了,貪
瞋痴慢疑斷了,證阿羅漢果,小乘人所證的。叫見思煩惱,五種見是見煩惱,貪瞋痴慢疑
,思煩惱。我們每一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離不開這十種,這叫結使。
《彌勒發問經》裡面所說的十念,這個十念是清淨的十念、是平等的十念、是不夾雜
見思煩惱的十念。我們就知道,不雜結使,阿羅漢以上,證得阿羅漢果是剛剛把結使放下
。我們一定會聯想到,煩惱還有習氣,習氣放不下,沒有那麼容易。習氣要是放下了,他
就不叫阿羅漢,佛經上稱他為辟支佛、緣覺。緣覺比阿羅漢高一等,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
,習氣沒斷;辟支佛見思煩惱斷了,習氣也斷了。他要修什麼?他要修菩薩法,菩薩法是
從阿羅漢向上提升的,塵沙煩惱。塵沙是形容它多,煩惱太多太多了,叫塵沙煩惱。這裡
頭,善惡統統包括在裡頭,起心動念都是煩惱。所以菩薩要在這下功夫,修什麼?修平等
心。我們經題上講的「清淨平等覺」,清淨是見思煩惱斷了,得清淨心;平等是不分別,
分別就不平等,分別沒有了。染污是見思,見思斷了,清淨心現前;分別斷了,不再分別
,不再分別就平等,菩薩修的,三賢菩薩。平等就歸一,一裡頭平等,二就不平等,這些
概念非常重要。我們學佛能不能得到佛教導我們無比殊勝的利益,從哪裡看?就從清淨平
等覺裡面看,你的心清不清淨、有沒有染污。什麼是染污?眼見色起分別,這個我喜歡,
那個我不喜歡,分別就是塵沙煩惱,喜歡不喜歡是見思煩惱。你看看,眼睛一見,見的時
候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無明煩惱;起心動念接著就分別,塵沙煩惱;又起愛欲了,或者
是愛憎,喜歡的,不喜歡的討厭它,煩惱全起來了。大乘菩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
不動念,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起心動念,這完全用真心。這是自性見,清清楚
楚、明明瞭瞭,叫了別,它不是分別,了別,了別是般若智慧。分別是貪瞋痴慢疑,是落
在這個裡頭,喜歡的,你貪愛它;不喜歡的,你瞋恨它,他起這種念頭。
所以佛教導我們首先要看破。看破是什麼意思?對於事實真相完全明瞭,不迷惑,這
叫看破。事實真相是什麼?事實真相是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事實真相。《般若經
》上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個一切相包括實相在內。實相是真相
,不生不滅,淨宗稱它作常寂光。它有沒有相?它沒有相,了不可得。它能現一切相,心
現識變。它現的一切相叫實相,通過分別現的相叫假相、幻相。《華嚴經》上告訴我們,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境界是心現識變。唯心所現是真相,真相通過阿賴耶變了,阿賴耶是能
變,六塵境界是所變,就是阿賴耶的相分、見分。阿賴耶迷了,為什麼叫阿賴耶?起心動
念是阿賴耶。不起心、不動念就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轉識成智。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
起心動念,完了,迷了,無明起來了,起心動念是無明。無明是什麼?就這個字的意思就
明白了,無是沒有,明是明白,明白沒有了就迷了,就這個意思,用一個字說「迷」了。
不迷呢?不迷是明,明瞭。
這裡頭非常微細,真正用功的人,真正修菩薩道的人,功夫用在哪裡?用在見色聞聲
,用在這個地方,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是我們修行的地方。怎麼修?從淺到深,首先不執
著,於一切法都不執著。於身也不執著,知道什麼?知道身是假的,知道身不是我,身是
我所有的,像衣服一樣。衣服不是我的身,是我所有,叫我所,不是叫我有,我所有。要
把身體看作一件衣服一樣,生死就是換衣服,衣服髒了換一件,這個身體用了幾十年,不
好用了,換一個。換的時候自己做不了主,誰做主?業力做主,這個麻煩大了!業力是什
麼?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它來做主。你的心、你的言語、你的行為善,與三皈五戒十善
相應,你的身體換得好,三善道;如果你的身行不善,思想不善、言語不善、行為不善,
三惡道。自己做不了主,業力做主,善業感三善道,惡業感三惡道,沒有一個是例外的。
小乘聖者,剛才說過了,小乘初果,最小最低的果位,我們不能輕視,聖人,小小聖
人。為什麼?他五種見惑斷了,永遠不會退轉到凡夫地,所以叫他做聖人。他證得三不退
裡頭的位不退,雖然他沒有出六道輪迴,還在六道裡頭,七次生死他就證阿羅漢果,脫離
輪迴,所以他在這裡頭不退。壽命長短不一樣,人間的壽命短,天上的壽命長。他住在哪
裡?住在天上,也有住在人間。但是他們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都沒有了,
正知正見。
小乘人,這個並不可貴,可貴的是大乘,前面講的末後這一段,「住大乘者」,這一
句了不起。大乘心量大,有智慧、有慈悲心,不但要自度,還要度一切眾生,起心動念不
離戒定慧。我們今天念了阿彌陀佛,這一句阿彌陀佛包括三聚淨戒,又包括宗門千七百條
公案,禪定,教下大乘八萬四千法門,一句佛號戒定慧具足。住大乘者不容易。在淨宗個
個都是住大乘者,為什麼?他起心動念念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把戒定慧三學全包了,八
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也全包了,顯教密教、宗門教下,沒有一法不全包了。佛號功德不
可思議,佛號功德無與倫比,沒有一樣能比得上!所以住大乘者是菩薩念,常常念這句佛
號的人是菩薩念。怎麼念?分秒必爭,從早到晚,念念都不離開阿彌陀佛,就對了。為什
麼?決定往生,往生決定成佛,成佛決定度眾生,像阿彌陀佛一樣。我有理由相信,那些
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成佛了,他到哪裡去?他還住極樂世界,感阿彌陀佛的大恩大德,
永遠依靠阿彌陀佛,像小孩依父母一樣,不離開。
極樂世界是法性土,法性土是無量無邊沒有極限,不像地球、銀河系還有邊際,極樂
世界廣,沒有邊,真的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它是圓滿的自性,找不到邊際的。而且真
的在一粒微塵裡面有圓滿的自性,就是有圓滿的法界。極樂世界在不在?在。現代量子力
學家為我們證明了,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往生極樂世界真的是回老家
,你會非常愛這個老家。這個愛不是煩惱,不是喜怒哀樂裡頭的愛,是自性裡本來具足的
愛,本有的,是性德。自性有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德能裡頭第一條就是愛,佛法叫
慈悲。佛不用愛這個字,因為愛裡頭,怕人搞錯了,這裡頭有情、有執;慈悲呢?這個愛
裡面是智慧,沒有情執、沒有煩惱,連煩惱的根都找不到,不一樣。我們愛自己、愛人類
、愛眾生,都是用的真心,不是用妄心,這就對了,這叫菩薩行。這個心來念佛叫菩薩念
,不是凡夫念,是乃菩薩念,而非凡夫念,我們要知道。我們今天老老實實就這一句佛號
,這一句佛號裡頭不夾雜妄想、不夾雜念頭,就是菩薩念。不夾雜妄想是無明放下了,不
夾雜邪念,無論什麼念頭都不要放在心上,心上只有阿彌陀佛,塵沙、見思沒有了。這人
是菩薩,大乘菩薩,不是二乘,當然不是凡夫。
「本經」,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上有,「以清淨心,向無量壽,乃至十
念」。最重要的就是清淨心,清淨心要跟無量壽結合起來,這個無量壽就是願生淨土、願
見彌陀,這個願要念念相續不能中斷。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念這句佛號,
用什麼心念?用向無量壽心,用這個心。這個心是清淨心,為什麼?裡面沒有夾雜妄想,
沒有夾雜。願生西方極樂世界,願見本師阿彌陀佛,問我們有什麼願?就這兩個願,往生
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一切都圓滿了。絕不能夾雜別的念頭,夾雜別的念頭就是六道
輪迴,出不去。乃至十念,這就是講即使是下下等只有十念也行。這是真念佛,真心念佛
。「即以脫盡淫怒痴之三毒,具成就三明之智德」,脫盡,這一句裡頭最重要就是盡,一
絲毫都沒有了,淫怒痴就是貪瞋痴,三毒煩惱放下了,徹底放下了,沒有絲毫念頭了,統
統放下了。放下貪瞋痴就成就三明六通,這是什麼?自性本具的智慧現前了。我們前面所
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自性裡頭無量的智慧統統現前,無量的德能也現前,就是所說
的功德,無量無邊的功德,只說德不說功。不需要修,是自性本具的,一個智、一個德,
無量無邊。所以智慧、功德,向內求,不向外求,內求是圓滿的,外面怎麼修都不圓滿,
一切向內,好,不向外。三明是天眼、宿命、漏盡,完全恢復了,這裡面的障礙統統放乾
淨了。
「以如是之心,而持佛名號。如是念佛,功德難思」。所以念佛,說來說去,還說的
這個心,真心、妄心。妄心持名不能往生,為什麼?極樂世界是淨土,你心不清淨,念阿
彌陀佛去不了。這一句佛號對我們來說是幫助我們恢復清淨心的,心淨則佛土淨。極樂世
界從哪來的?清淨心所現的。我們這個世界從哪來的?從五欲六塵裡頭變現的,跟七情五
欲同一個意思,五欲六塵、七情五欲,從這變現出來的。我們起心動念沒離開,言語造作
也沒離開,難!大乘教裡佛怎麼教我們的?教我們正念不能間斷。淨宗的正念就是一句佛
號,不能間斷,煩惱不能夾雜,統統放下。煩惱是什麼?七情五欲。七情,喜怒哀樂愛惡
欲,這七情;五欲就是最後這個欲,欲又分作五,財色名食睡。六道凡夫都是生活在,生
生世世都在七情五欲之中。這裡頭有善惡,善感三善道,惡則感三惡道,永遠不能出離。
我們在六道裡住多久了?無量劫,我們在這過了無量劫,生生世世在這裡頭輪轉,苦不堪
言。
地獄不能去,不但講地獄,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三途,餓鬼、地獄、畜生,三途一墮
五千劫。掉下去了,什麼時候再出頭,再又轉上來?五千劫。不是萬年,是論劫數算,五
千劫,怎麼得了!這些話不是佛嚇唬我們的,不是佛騙我們的,我們這樣想,我們就全錯
了。佛所說的話、菩薩說的話句句真實,包括阿羅漢所說的,阿羅漢不妄語,真的不是假
的。你要曉得這些,把這個東西搞清楚、搞明白,你的出離心生出來了,這六道不能待,
趕快走,你會有這個想頭。這個念頭好,這個念頭決定幫助你往生極樂世界。在這個世間
,日常生活當中用什麼態度?逢場作戲,可不能當真,沒有一樣是真實的,都是假的。「
一切法」,一切善法、一切惡法都叫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所以一句佛
號裡頭不摻雜一切法,一切法放下了,心裡就是一句阿彌陀佛,起心動念想極樂世界。往
生到極樂世界快樂自在,為什麼?極樂世界我所需要的全有,我這個地方一樣都不要帶,
極樂世界一切受用,享受,心想事成,想什麼它就現什麼,不想就沒了。還有哪個世界能
跟它相比?所以我們的心可以完全放下了,我那邊統統有,比這邊好。無論什麼,衣服、
需要用的東西,統統有,不必從這帶一件去,連這個身體都不要。那邊的身比這個身好,
這個身是物質,阿賴耶的相分,境界相,極樂世界是法性身。法性身好,不老,無量壽,
永遠不老,化生,不是胎生,化生,沒有生苦。生老病死苦在極樂世界沒有,名詞都聽不
到。所以我們要用真心念佛,真信真願。從什麼地方表現?從放下,徹底放下,一塵不染
,心裡就一句阿彌陀佛,嚮往的就一個極樂世界,除這個什麼都不想,什麼念頭都沒有了
。這樣念佛,功德難思。
「以此為因,則臨終正念現前,定得往生」,這個定字用得好,肯定,毫無懷疑。「
但此乃菩薩之十念」,我們能不能學?能學,學海賢就是菩薩的十念。他十念當中一切妄
念都沒有,沒有妄想、沒有雜念,在日常生活當中都放下了。放下是《金剛經》上講的無
住,放下之後最可貴的還能提起,提起是《金剛經》上講的生心。用在我們功夫上是什麼
?放下,萬緣放下,佛法也放下;提起呢?一句佛號。提起佛號的時候是放下,放下佛號
的時候是提起,提起跟放下是同時,這就是無住生心,生心無住。生心是提起,生心就是
無住,無住就是生心,跟禪宗不謀而合,不可思議。這是我們要學的,我們怎麼念法?就
這個念法。
眾生太苦,現在我們在這個時代遇到兩樁大事,一個是大乘佛法衰了。原因在哪裡?
沒人真幹了。我們要發心續佛慧命,無論在家、出家,這是大事,這不是小事。第二個是
我們中國文化的傳統現在也瀕臨著存亡的關頭。怎麼辦?典籍,我們可以放心,不會失傳
了。現代印刷術發達,印書很方便,《四庫全書》、《四庫薈要》,在中國大陸、在台灣
都有翻印,所以我相信不至於毀滅。問題是誰來讀、誰來講?現在還有很少很少的少數人
,大概都是七十以上,有能力讀這個書的人不多,在全世界能不能找到一千個人?恐怕找
不到。再過十年,這些人天天都在凋零,十年之後可能沒有了,那可不得了!這個東西在
面前失傳了。現在我們要拼命救它,怎麼救?幫助年輕人,請這些老人,有國學根柢、有
文言文基礎的這些老人,教小朋友。不能讓它中斷,誰來繼承?孩子來繼承。他怎麼繼承
?我們現在幫他繼承,幫就是我們自己要學,學了教小孩。真正興旺起來是在他那一代,
我們這一代是傳承薪火,這星星之火我們來承傳。這是大事,這不是小事,關係我們五千
年傳統文化的存亡,關係全人類智慧、幸福,這是大事業,我們要全心全力以赴。自己不
行,求別人。我自己認識,但是我沒有學過。二十六歲才碰到一個好老師,三十二歲跟李
老師學佛,都是太晚了,好在是一門深入,有點小成就。我們現在也全心全意幫助年輕人
,年輕人真正發心、發願的,我們全力協助,幫助他們營造學習的環境,讓他真正能有個
十年、二十年的時間專攻。帶一群小孩,最好的辦法就是辦一條龍的漢學,這學校有幼兒
園、有小學、有中學、有大學。我們要團結一些在這個世界上很少數的,把這樁事情看清
楚、看明白了,覺悟了,同心同德,我們共同來把這樁事情做好,非常有意義。
==
起心動念是無明煩惱;起心動念接著就分別,塵沙煩惱;又起愛欲了,或者是愛憎,
喜歡的,不喜歡的討厭它,煩惱全起來了。
仔細想想,真的是這樣。
不說無明,就說分別,我們真的是一天到晚在分,分你我、分內外、分善惡、分美醜....
這個階段,學術界有一種似是而非的說法叫「客觀」。
好像我只是分了,我沒有好惡。這其實是自欺欺人。
凡夫分完了好惡立刻就起來了,幾乎同時。有時甚至是為了好惡而分而不自覺。
所以老子說人要有自知之明,「自知者明」。
看明白自己一切身心活動的運作原因,這就去除無明了。
我們連自己內心的幽微念頭都看不明白,還能看明白什麼?
因為對外的「看」,全來自「內」的偏取。
能看清楚自己的偏取,明白偏取的原因,消除偏取,才開始談得上「明」。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