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諍】 阿含經隨身剪輯 莊春江
因見解、利益的相衝突,爭執,就經常在我們的周圍,不斷地發生者。爭執中的主角
就是人們的主宰欲。其實,每個人的因緣,千差萬別,要取得完全的一致,幾乎是不可能
的。容忍著個別的差異,考慮著不同的因緣,將有助於平息爭執、瞋心、怨恨 與敵意。
面對著不同法門的提倡,也應當以不同的因緣,不同的需求,來理解與容忍。如不如
法,就只有留待選擇該法門的實踐者,去辨異與抉擇了。
(88)
若以諍止諍,至竟不見止。
唯忍能止諍,是法可尊貴。
(中‧七二)(長壽王本起經)
※
對執著的人們來說,「理愈辯愈明」是一件做不到的事。
能平息紛爭的最可貴的方法,就只有忍耐了。
(89)
莫見長,莫見短,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無怨能勝怨,此法終不朽。
無鬥無有諍,慈心愍一切;無患於一切,諸佛所歎譽。 是故,當修行忍辱。
(增‧二一二)
※
怨怨相報,累積愈來愈多的新仇與舊恨,這樣,哪有停止的時侯呢?
(90)
戰勝增怨敵,敗苦臥不安,勝敗二俱捨,臥覺寂靜樂。
(雜‧一一二三)
※
不管是勝還是敗,爭執,是不會有贏家的。
敗者固然受打擊,就是勝者,也難免於被報復的心裡壓力。
(91)
五法得舉他罪:
(1)實;非不實、(2)時;不非時、
(3)義饒益;非非義饒益、(4)柔軟;不[麤]澀、
(5)慈心;不瞋恚。
(雜‧四九六)
※
要忍辱,不報怨,不爭執。但這並不是意味著,在團體中,修行者都得成為鄉愿。
修行人應當以 (1)「確定是事實」、(2)「選擇適當的時機」、(3)「是對他有助益的」
(4)「態度溫和的」、(5)「內心不帶瞋恨的」等五個原則,彼此協助,無爭地相互糾正
缺失,發掘缺點,以求進步。
(92)
譬如一器,有一處人,名為揵茨,有名鉢,有名匕匕羅。如彼所知,我亦如是說。
所以者何?莫令我異於世人故。如是,有世間法,我自知自覺,為人分別、演說、顯示,
知見而說。世間盲無目者,不知不見,我其如何?
(雜‧八四)
※
什麼是佛陀的「自知自覺」?經中說是「色、受、想、行、識無常、苦、 變易法」。
對於世間的人文習俗,團體的共同約定,修行者當以隨順、無諍的態度,柔軟地應對。
然而,對於佛法的價值觀,則應當是以堅定、嚴格的態度,來自我要求。
如果,遇上了無法理解,或不認同佛法價值觀的「盲無目」者,
也只能無諍地對以「我其如何」了。
(93)
若使此賢者:一向論不一向(決定)答者、分別論不分別答者、詰論不詰答者、
止論不止答(不必回答)者、處非處(理、非理)不住(確立)者 、
所知不住者、誥般不住者、道跡(行)不住者,如是,此賢者不可共說,亦不可共論。
(中‧一一九)(誥浮經)
※ 知了適不適合共同討論、切磋的對象,可以減少不必要的論辯與爭執。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tb/tb12.htm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真實功德第三十一》
其智宏深,譬如巨海;菩提高廣,喻若須彌;
自身威光,超於日月;其心潔白,猶如雪山;
忍辱如地,一切平等;清淨如水,洗諸塵垢;
熾盛如火,燒煩惱薪;不著如風,無諸障礙。
法音雷震,覺未覺故;雨甘露法,潤眾生故;
曠若虛空,大慈等故;如淨蓮華,離染污故;
如尼拘樹,覆蔭大故;如金剛杵,破邪執故;
如鐵圍山,眾魔外道不能動故。
其心正直,善巧決定;論法無厭,求法不倦;
戒若琉璃,內外明潔;其所言說,令眾悅服。
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破痴闇。
淳淨溫和,寂定明察。為大導師,調伏自他。引導羣生,捨諸愛著。
永離三垢,遊戲神通。因緣願力,出生善根。
摧伏一切魔軍,尊重奉事諸佛。為世明燈,最勝福田,殊勝吉祥,堪受供養。
赫奕歡喜,雄猛無畏。身色相好,功德辯才,具足莊嚴,無與等者。
常為諸佛所共稱讚。究竟菩薩諸波羅密,而常安住不生不滅諸三摩地。
行徧道場,遠二乘境。
阿難,我今略說彼極樂界,所生菩薩,真實功德,悉皆如是。
若廣說者,百千萬劫不能窮盡。
=
稽首西方安樂國 接引眾生大導師
我今發願願往生 唯願慈悲哀攝受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