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338(下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6-06-19 01:03:04
(續:【應時無量尊。微笑現金容。光明從口出。遍照十方國。迴光還繞佛。三匝從頂入
。】)
  「將欲說法,安祥而動。故佛心湛然,無喜無憂」。這些我們都要把它記住,我們學
佛,希望能跟佛一樣,在日常生活當中心能湛然不動。像水一樣清淨,沒有染污、沒有波
浪,叫湛然。佛心湛然,七情五欲沒有,喜怒哀樂愛惡欲全沒有。為什麼?那是假的,那
不是真的,那是妄心。所以他沒有歡喜,他沒有憂慮。憂慮是煩惱,喜也是煩惱,為什麼
?動心了。真心一動就變成妄心,不是另外有個妄心,不是的,真心動了叫妄心。六道凡
夫全是妄心,為什麼?心動了,天人歡喜,三途憂惱,都是動心。修行人修什麼?修不動
。沒有辦法叫心不動,這個功夫太難了,總是會有念頭。淨宗的方法就妙了,就是阿彌陀
佛這個方法,要動念只有一念,南無阿彌陀佛,除這一念之外沒有念頭。無喜無憂,這是
什麼心?這是佛心。佛心就是真心,無喜無憂的心是真心,無動無想,這就對了。中國人
造字,中國的字有意義,你看「想」,心裡頭有相,你想一個人有個人相,想一樁事情有
事相,想就有相。思呢?思就有分別,你看「思」,心上面是個田字,田就是畫格子,分
別。心有分別叫思,心裡頭有相叫想,思想是妄心。佛呢?無思無想,無喜無憂,這是正
常的,這是真性流露。我們看到這四個字能真做到,這個人大公中正,沒有欲望,沒有私
心。
  佛這個時候看到大眾讚頌,佛現了微笑。這微笑就動念頭了,動什麼念頭?說法。你
看,「若將授記時,現欣笑」。這授記是開示,為大家說法,授記之相。如來常住三昧,
將欲說法,安祥而動。你看他動,不像我們。現在社會,很麻煩!我說這話什麼意思?想
求學的人找不到老師,好老師想傳授學問找不到學生,為什麼找不到?現在年輕人心浮氣
躁。我們細心去觀察,你看各個年齡階層的人,從幼兒園的學生、小學生、中學生、大學
生,在社會上工作的這些青年、壯年,再看老人,哪一個不心浮氣躁?難得見一個心性清
淨的人,找不到。老年人也發脾氣,也有怨恨惱怒煩,心裡頭是貪瞋痴慢疑。這十個字在
我們這個社會各個階層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普遍看到。這麻煩在哪裡?麻煩在聖教不能推
行。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道。書在,人會念,做不到,
為什麼做不到?就是這十個字,貪瞋痴慢疑、怨恨惱怒煩。有這十個字,學生有這十個字
,老師不能教;老師有這十個字,沒有辦法教學生,為什麼?學生不相信,你自己沒做到
,難就難在這裡。所以佛法,特別是大乘,徹底放下,不管是好念、壞念,一個念頭都不
能有,無喜無憂。清淨心現前,沒有染污、沒有波浪、沒有動搖,這是什麼?這是自己的
真心,這是自己的本性。惠能大師開悟第四條說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它沒動,
它沒有搖晃過。像水一樣,乾淨、不動,沒有波浪。
  若將授記時,現欣笑。佛的「舌相薄淨」,釋迦牟尼佛的舌相,伸出來可以把臉蓋住
。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們,他的舅父梅光羲居士,我們的李老師是梅光羲的學生,梅光羲
有一個好相,他的舌頭伸出來可以舔到鼻尖。經上有,舌頭能夠舔到鼻尖,好像是三世不
妄語,才有這個好相。所以他講經人家喜歡聽,相信他。三世不妄語,舌頭可以舔到鼻尖
,那要多少世不妄語,這舌頭會把臉蓋起來。所以舌相薄,舌相清淨,什麼顏色?像赤銅
色,這金色。「舌上五畫,如印文。笑時動舌,出五色光」,舌能放光,五畫就是出五色
光。
  《寶積經》裡頭說:「諸佛常法」,就是常常有這種現象,「若授地獄眾生記時,爾
時光明兩足下沒。乃至若授菩提記,爾時光明從頂上沒。」就放光,放光以後光回來,回
來的是從哪個地方消失?要是為菩薩授記,光從頂入。給地獄眾生授記,光從足下入,迴
光過來,光到哪裡去了?光從足下沒有了。我們再看此地,「彼國」,是極樂世界,極樂
世界是「純一大乘故,更無餘乘記」。統統是授菩薩記,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大乘
菩薩,為什麼?不發大乘心不能往生極樂世界。前面「三輩往生」告訴我們,「發菩提心
」,菩提心是大乘心,往生條件,第一個是發菩提心,信願就是菩提心,「一向專念」。
三輩往生條件是相同的,統統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修淨土的人決定不能忘掉。
菩提心就是清淨心、真誠心。我寫的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寫了十個字,
大家好記,第一個是真誠,第二個是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修行下手,看破、放下、
自在、隨緣、念佛,專修淨土。處事待人接物,常常想到要用真誠,不欺騙自己、不欺騙
眾生。我們學佛,佛菩薩都是用真誠,真誠是菩提心的根,菩提心起作用就是清淨平等覺
,比什麼都重要!所以大家看到佛光,是從佛頭頂上入進去的,就是光收了。光放出來之
後,收的時候從頂上進去,這就說對象是大乘,不是其他的,羅漢、權教菩薩、人天,不
是的。「故云從頂入」。
  「《魏譯》示放光之因,蓋為當授菩提記」。這是說為什麼要放光?是為了要授菩提
記,這時候授記。「《嘉祥疏》曰:正明授記,表得時機」,這個機緣成熟了,應該給他
們授記。好像學校讀書,考試圓滿了,通過了,應該要授給他學位。「所以欣笑口出」,
面孔微笑,口出,放光。「先還從頂入者,表吐言說,為物授至極法身之記也。意謂佛正
為大眾授記。」這個記是至極法身之記,是成佛之記,不是給你授菩薩的記。是授佛的記
,就是大家將來必定成佛,在什麼地方成佛,都會給你講清楚。這麼多人,大家成佛也有
先後不同,國土也有不一樣。成佛為什麼?成佛為度眾生,不為自己。下面念老給我們解
釋的,「意謂佛正為大眾授記。因時機成熟,故現微笑。並放光明從口而出。遍照十方,
光迴繞佛三匝,入佛頂中。此表為眾所授之記,為至極法身之記,即究竟果覺之記也」,
究竟果覺就是成佛。
  「又《望西疏》註光明照十方」,註子講光明照十方,「還入如來頂者,依《華嚴》
表授菩薩成佛記也。」《望西疏》裡頭講得更清楚、更明白,授什麼記?為菩薩授成佛之
記。菩薩有感,彌陀有應。我們這邊真正修行,如理如法,如佛所說,我們都能做到。一
心嚮往西方極樂世界,也沒有忘記苦難眾生,我到極樂世界是為什麼?是為成佛,成佛為
什麼?是為度眾生。現在沒成佛,我想度眾生,智慧、神通、道力都不足,沒有辦法教化
他。這些有緣眾生我看到、我聽到、我想到了,都屬於有緣眾生。那我們念佛求生淨土,
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阿彌陀佛哪有不照顧的道理?這個要懂!阿彌陀佛照顧
,他就現身說法,就有感應,我們用這個來感,佛會有應。所以用《華嚴經》來解釋,授
菩薩成佛之記,這就對了。再看下面一首,「會眾互慶」,這些人互相感到非常幸運、非
常歡喜。
(Ⅱ) 會眾互慶
  【菩薩見此光。即證不退位。時會一切眾。互慶生歡喜。】
  這得到阿彌陀佛威神加持就證得了,『不退位』是成佛不退轉位菩薩。對誰說的?全
是對法身菩薩說的。這個不退位就是阿惟越致菩薩,證得了,真證得了,我們講法身大士
。「不退者,不退轉之略稱。即阿惟越致菩薩也。是故時會一切眾」,當時跟著佛在一起
的這一切大眾。「敬歎佛光未曾有」。稀有難逢,不是這種因緣聚會,佛不現這個光明,
佛能現這個光明,是看大眾修行成熟了。「各各俱發菩提心,願出塵勞登彼岸。」塵勞是
六道輪迴生死,還包括十法界,脫離六道、十法界。這就出了十法界,證得圓教初住,別
教初地,就是入實報莊嚴土,在實報莊嚴土裡面修行到等覺地位,佛才給你授這個記。所
以這些我們一看就了解,這些人統統是等覺菩薩。所以發菩提心,圓滿的菩提心,登彼岸
,這是如來大涅槃的彼岸,極樂世界畢業了。末後這兩句是佛說法:
③ 本師歎彌陀
  【佛語梵雷震。八音暢妙聲。】
  「彌陀放光」,放光之後就說法。故下面說,『佛語梵雷震』,這個佛是阿彌陀佛。
「佛音清淨」,稱為梵音。「又如梵天王」,所以也叫梵音。梵音通常有這兩個意思,一
個是表佛菩薩的清淨音,一個是表大梵天王。大梵天王是四禪天裡面初禪天王,修清淨心
,身心清淨,所以稱為梵天,「故曰梵音」。「《智度論》曰:如梵天王五種聲從口出」
,這是經上常常對大梵天王的稱讚:第一個,「甚深如雷」,像打雷一樣。第二個,「清
徹遠聞,聞者悅樂」,音聲好聽,聽到生歡喜心。第三個,「入心敬愛」,聽了之後,恭
敬心能生得起來,慈悲心能生得起來。第四個是「諦了易解」,諦了是真正如實的明瞭,
他所說的意思完全能聽懂、能夠理解。第五個是「聽者無厭」,聽不厭,喜歡聽。這是大
梵天王音聲的五種德相。初禪天不很高,上面還有二禪、三禪、四禪,再上去還有四空天
。初禪天,梵天,梵是清淨。我們羨慕他,怎樣學習?日常生活當中,言語要真誠,這第
一個;要溫柔,沒有暴戾的現象;要清淨,沒有染污;要平等,沒有分別;要慈悲,別人
聽了生敬愛心。敬愛是道德的根本,愛就是孝敬,孝養父母是愛,奉事老師是敬。中國傳
統文化的根就是孝敬,時時刻刻自己總是從孝敬心出來,幫助別人回歸到孝敬,這就對了
。我們有這個心、有這個念頭,就有感應。
  下面講的是比喻,「《嘉祥疏》云:震雷能駭動物情」,是驚醒動物,動物聽到打雷
都到處跑,震驚,取這個意思,「譬說法皆動無明之識也」。識是情識,情識都是煩惱。
聽了佛說法,聽懂了、明白了,能把無明煩惱放下,有這個好處。又《淨影疏》裡頭說:
「震法雷者,法無礙智化眾生也。」說震法雷,法是無礙智,智慧,佛菩薩言語都是真實
智慧,都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所以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這些人所說的東西,統統都
從自性流出來的,沒有通過阿賴耶,就是沒有妄心來障礙他,他的東西是正法。今天講精
華、糟粕,它全是精華,沒有一個字是糟粕。這是什麼人?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在《華
嚴》是初住以上的菩薩,在別教是初地以上的菩薩。
  所以經典的翻譯,我們年輕時候有懷疑。為什麼懷疑?我們在學校念書,念古文,老
師叫我們把古文翻成白話文,我們四、五十個同學,每個人都翻一篇,沒有兩個人相同的
。所以我們就聯想到佛經當年翻譯,這些翻譯的人會不會翻錯?我把這樁事情向李老師請
教,李老師告訴我,凡是進入譯場裡面的人,都是修行證果的人。參加翻譯的,三果以上
,比阿羅漢低一級,三果阿那含,最低是阿那含,三果聖人。羅漢、菩薩他們來動手翻譯
,最後決定的,決定取捨,或者幫你修訂,最後定稿的人都是法身菩薩。那就是統統都是
明心見性、大徹大悟,要經過他們看過才能流通,他們沒有看過不可以流通,這是取信於
後人。不像現在,現在拿去翻譯,都是凡夫,凡夫翻錯了當然有,不可能沒有。三果以上
就不可能有,還要經過最後通關的,法身菩薩把關,祖師大德,像鳩摩羅什、玄奘大師,
這些都是把關的人,怎麼會有錯誤?他們要負責任。經裡頭翻錯一個字,意思不對了,要
背因果的,那個罪很重。所以像這些我們都應當要知道,我們對於經典才能產生信心。
  包括夏蓮居老居士會集這部經。你看他會集得多好,天衣無縫,每個字、每一句都是
五種原譯本的原文,他把它拿出來重新組合變成這部新本。誰給他印證?他的老師慧明老
和尚給他印證,再有這些大德,都不是凡人。總印證,海賢老和尚,一百一十二歲,手上
捧著《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來給我們做最後證明。證明什麼?證明第一個,淨土宗
《無量壽經》是真的,真經,決定沒有錯誤;第二個,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正知正見。他
也是用會集,八十三種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註疏來註解會集本。這個會集本,我
們能相信,佛法滅盡之後,末法已經過了一千多年,還有八千年,八千年之後佛法在地球
上統統消滅了,最後的一部經還留住一百年,就是這個本子。所以夏老還編了一個《淨修
捷要》,那是什麼?讓我們做早晚課用的,工作繁忙的人沒有那麼多的時間,用這個簡單
的課誦。課誦雖然簡單,只有三十二拜,半個小時就做完了,內容非常豐富,釋迦牟尼佛
四十九年所說的這些法門統統都在裡頭,顯教密教、宗門教下、大乘小乘。從留下來的典
籍我們來看,夏蓮居老居士不是凡人,黃念祖老居士我相信也是菩薩再來,怎麼能做出這
樣的本子?幫助末法九千年這些眾生能真正開悟明瞭,要靠這個註解;認識淨土宗,要靠
《無量壽清淨平等覺經》,要靠這個本子。
  接著《淨影疏》,都是引祖師大德的註疏來解釋,震法雷者,法無礙智化眾生。《唐
譯》裡面說:「震大法雷,開悟一切。」佛說這個法,令一切眾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為這個。「綜上諸解」,古大德的註解合起來看,「謂彌陀說法音聲如梵天王。演說法要
,如大雷震,開悟大眾」。此乃本師釋迦牟尼佛讚歎阿彌陀佛的話。下面說,「八音暢妙
聲,亦復如是」。「八音」,底下把名字說出來了,「如來所得八種音聲」。《梵摩喻經
》有說,這個地方的幾句是從《梵摩喻經》裡頭節錄出來的。第一個是「最好聲。其聲哀
妙」。第二個是「易了聲。言辭辨了」,很容易明白,你能夠聽得懂。第三個,「調和聲
。大小得中(聞者和融,自然會於中道之理)」,它有這種功能在裡頭。第四,「柔軟聲
。其聲柔軟(聞者喜悅,捨剛強意,自然入律)」。就好像我剛才講的,我們現在的人心
浮氣躁,但是聽佛菩薩講經說法,浮躁的氣自然就沒有了,就這個意思。第四,柔軟聲,
其聲柔軟,聞者喜悅,捨剛強意,自然入律。第五,「不誤聲。言無錯失(聞者各得正見
)」,就是他聽的理解都正確,沒有錯誤,離九十五種外道的邪非。第六個是「不女聲。
其聲雄朗」。聞者敬服,魔外,魔王、外道都歸順,聽經生歡喜心。第七個,「尊慧聲。
言有威肅」,有威儀,「如世尊重」,世間人對他非常尊重,「有慧人聲」,有智慧,「
聞者尊重,智解開朗」。這是解釋前面這句話,世間尊重有智慧的人。說法有這些好處。
第八,「深遠聲。其聲深遠,猶如雷震(聞者皆證甚深之理)」。
  我們知道,佛陀那個時代,沒有現在科學這些工具。他講經說法,弟子三千人,三千
人是相當大的廣場,他都在樹下、都在水邊,風景好的地方,大家席地而坐,音聲如何能
讓這三千人個個聽清楚、個個聽明白?這是我們現在人懷疑的。現在有揚聲器、有擴音器
,可以做到;過去,這就是佛的神通道力,佛有智慧,佛有六種神通,能令說聽沒有障礙
。大家說話,有問題問佛,佛能聽見,佛說法的聲音全場也都能聽見,統統能得利益。
  下面,「又八音者」,這是另外一種說法。「嘉祥師云:一響」,音聲響亮;「二徹
」,徹是透徹,不管你座位跟佛是遠近,都能聽到;「三清」,清涼自在;「四柔,五哀
,六高,七和,八雅」。雅,凡是正說都屬於雅,叫你聽了不會有邪知邪見。「暢者說也
,申說也」,舒暢。我們一般人講,說的人很痛快,聽的也很舒服,這就是這個意思。「
如《阿彌陀經》曰:其音演暢五根五力等等」,《彌陀經》上也有這個意思。「妙聲者,
妙法音聲也。彌陀具足八音,以演說妙法,故云八音暢妙聲也」。阿彌陀佛,一切諸佛如
來都具足八音,阿彌陀佛當然不例外,所以說八音暢妙聲。
  看了這一段讓我們想到,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佛用現在的話來
說,他是什麼身分?他是老師,跟中國孔子一樣的身分,跟中國孔子一樣的成就。孔子在
中國,他在印度,跟孔子差不多時代,比孔子早一點,釋迦牟尼佛出生是周昭王二十四年
,他比孔子早,境界相同。於是我們相信,在這個大宇宙裡頭,眾生很複雜,遍滿虛空,
過去、現在、未來,十方剎土,每一尊佛的教區都是三千大千世界。我們在經上看到的,
還有一尊佛教二個三千大千世界、教三個大千世界,甚至於有五、六個大千世界,每一尊
佛發的願不一樣。佛佛道同,智慧神通道力完全相同,發願不同。所以成佛教化眾生多少
,地區有多大、時間有多長、度眾人數有多少,各個不相同。唯獨阿彌陀佛他是究竟大圓
滿,沒有一樣不圓滿,都是無量無數無窮無盡。我們只能用這些話來讚歎極樂世界、讚歎
阿彌陀佛,他實在是太偉大了,無與倫比。
  我們最重要的,我們讀經,每讀一遍都有一遍的悟處。這部經我念了幾十年,一直到
現在還常常有新的悟處。所以每次講不一樣,你說聽哪一遍?能都聽最好,不能都聽的話
,聽最近的,為什麼?愈講愈透徹、愈講愈深入。這一遍講演時間長,二、三年了,還沒
講完,講得很詳細,偏重在修行。大致上我們了解,咱們怎麼去,一定要去,決定要掌握
這一生,我不願意來生,這一生就得要去。所以這一次大家在一起學習,偏重在行門,偏
重在修行。我們真正有把握生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我們才真正滿願。今天時間到了
,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6-06-19 22:13:00
阿彌陀佛!
作者: ppt51543 (不要五四三)   2016-06-20 18:27:00
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