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諦是指輪迴痛苦的滅除。滅諦有四行相:滅、靜、妙、離
無明我執分成「遍計我執」和「俱生我執」,其中任何一個斷除,都叫作「滅諦」,
滅諦層次很多,斷除遍計我執是一種滅諦,斷除俱生我執也是某一層次的滅諦。
「若不勤修苦諦之過患,如實希求解脫心不生」,意思是如果沒有思惟苦諦的過患,
心裡就不會生起求解脫的心。
滅諦有四個行相滅、靜、妙、離,思惟了解苦諦以後,斷除它生起的因——集諦,所
斷的那一分(苦諦沒有了)就叫作「滅」,斷除苦諦的方法,是斷除苦諦的因(煩惱),
煩惱息滅了就叫作「靜」。
「滅」是證得苦諦斷除的果,而「靜」是息滅苦諦的因,兩者講的是同一件事,只是
角度不同,一個從因,另一個從果來講。
現在這種修持方法所斷除的煩惱,能夠把輪迴一切煩惱的因都斷除,叫做「妙」。
有一些外道的修持,能在禪修中斷除一些煩惱,甚至可使煩惱不現起,但這只是把現
行的煩惱斷除而已,暫時不會生出來,但煩惱的根本沒有斷掉,將來時間到了,福報用盡
了,煩惱還是照樣生出來。修行上,如果只斷除腦袋的現行煩惱,暫時壓抑是不究竟的。
外道的修持者,在斷除煩惱上,並沒有斷除集諦,沒有把輪迴的根本斷除,他們修證
的「滅」,也停留在輪迴當中。輪迴有欲界、色界、無色界,他也許能斷除欲界、色界的
煩惱,無色界的煩惱大概就沒辦法了,即使到無色界最高層次(又稱為有頂天),還是沒
有辦法斷除輪迴。外道在斷除煩惱上面,頂多到無色界的層次,無法整個斷除輪迴的因。
相對於外道,佛法的修持比較殊勝,叫作「妙」。
另一方面,外道修持的證量能夠斷除苦苦、壞苦,但是無法斷除行苦。譬如,在欲界
修持後,上生到色界,色界就沒有苦苦;從色界上生到無色界,無色界就沒有壞苦;但是
,行苦終究是沒有辦法根本斷除的。
相較之下,佛法修證的快樂,果位更殊勝。外道的修持雖能消除某層次的苦,但不夠
穩固,因為苦(行苦)的根本還未斷除,將來仍會下墮。
外道亦講解脫和滅,但他們的滅不是真正的滅諦,因為外道的修持可以以禪定的力量
從欲界上升到色界,由色界再到無色界,頂多到最高層的非想非非想天,但是這一層實際
上還在輪迴中。非想非非想天的下一層是無所有天。他們修持禪定的方法,是從觀察下界
的過失而上升到上一界(觀察下界粗猛上界靜妙,四禪八定十六觀行的粗靜相道),所以
,這層滅除的就是只有到下一層的煩惱而已,自己這層的沒辦法滅除。因為非想非非想天
沒有上一層,這一層的煩惱沒辦法滅除,所以他們沒辦法脫離輪迴。他們證得的果位,雖
可在非想非非想天停留很久時間,但即使是千百萬劫,待福報用盡時還是會往下掉,只是
暫時降伏煩惱,並沒有從根本斷除。如果從根本斷除,就不會有將來墮入下界的危險;無
法根本斷除煩惱,就表示沒有斷除輪迴。所以,從果上講他們沒有斷除輪迴的痛苦。
佛教徒修證的果位就是穩固的,如果已從輪迴解脫,所證得的果位永遠不會變,因為
輪迴的根已斷除。這種不會退轉的果位叫作「離」,或說「決定出離」,很肯定、一定的
、很穩固地脫離了輪迴,絕不會又回頭掉在輪迴裡受苦。
「滅、靜、妙、離」四者是有次第的,要滅除輪迴的苦(滅),如何滅除呢?就要從
輪迴的因斷除(靜),當那些反面的苦、苦因,已斷之後,什麼都沒有證得嗎?有,自己
證得的是內心完全的圓滿(妙),而這麼好的果報,是不穩定嗎?馬上會退轉嗎?不是,
它完全不會退下來(離)。
不斷地思惟集諦,我們會很清楚輪迴是怎麼出現的,它的因在哪裡?它來自於有漏業
,有漏業是怎麼出現的?是由於很多煩惱而產生,煩惱互相之間有什麼關係?這眾多煩惱
彼此互為助伴,然後造了無量無邊的業,讓我們一再地流轉輪迴。這些煩惱的中心是無明
我執顛倒見,無明斷掉就能整個斷掉。要清楚這些道裡,就要思惟集諦(十二緣起支的詳
細開展)。
集諦清楚之後,要了解四個宗派(有部、經部、唯識、中觀)的見解,也要認識四個
宗派(有部、經部、唯識、中觀)所講的無明,然後自己修,修了之後便能慢慢體會到:
未來證得解脫是有可能性的。證得解脫便是剛才講的:滅、靜、妙、離。
若要了解「滅靜妙離」,最起碼要懂有部及經部宗講的「無我」,如果不懂的話,連
最粗的無明都無法認出來,也不感覺到「能不能斷除無明」,也就無法了解有沒有滅諦、
有沒有解脫。先要認得有部、經部講的無明,然後觀察他們講的「無明」的對境存不存在
,然後根據很多的理論去觀察,就知道「無明」的對境是不存在的(理所破)。
所以至少要了解四個宗派講的無我,否則,雖然心裡想「我要解脫輪迴」,但究竟解
脫是什麼、如何解脫卻完全不清楚,這種求解脫的心不就很奇怪了嗎?他對境的「解脫」
,並不是解脫,因此,要透過這樣思惟,才會生起正確的求解脫的心。
從集諦了解之後到了解滅諦之間,須要一段時間的路,為什麼?要認識那些無明、然
後要生起那些見解,在見解生起之後,馬上就了解滅諦嗎?要了解滅諦是什麼,我們必須
先了解以什麼來滅?所要滅的是什麼?必須在自己心裡生起空性的了知,之後,再看這個
空性的了知,能不能斷掉心裡其他煩惱中心的無明。
所以,有能做、所做二方面;當要看「『它』(無我空性慧)能不能斷除那些無明」
,首先心裡要有『它』(無我空性慧),否則我們便無法進一步觀察「它」(無我空性慧
)是否能斷除無明。這個『它』並不存在於別人身上,我們無法觀察別人心續上對空性的
了知能否斷除煩惱,因此,能不能斷除那些無明,是自己心裡上對空性的了知。
四個宗派(有部、經部、唯識、中觀)講的空性不一樣,最起碼要生起有部及經部對
「無我」的了知,生起之後要觀察『它』上面所擁有的能力,也就是,要了解自己心裡面
了知無我的智慧有什麼能力。它有沒有能力斷除所有的無明、煩惱。
現在要生起無我的了知不是那麼容易,需要一段路;生起空性的了知之後,也不會馬
上就知道它的能力,必須先透過修,自己慢慢感覺到它的能力很強,真的,以前的那些煩
惱已經降低了,繼續修下去,未來整個煩惱都能斷除掉。所以集諦了解以後,到了解滅諦
中間,有很長的一段路。
要證得「滅諦」的修持方法就是「道諦」,滅諦的四個行相「滅、靜、妙、離」,要
與道諦的四個行相「道、如、行、出」配合解釋,他們之間有因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