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讀經] 止觀:奢摩他–住所緣如何修–正明所緣(22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7-10 16:57:31
: 四、又淨惑者,謂唯暫傷煩惱種子,及永斷種。
───────────────────────────────────────
■ 釋義──
修安止時緣取的四種所緣裡,四種所緣裡第一個周遍所緣已講解完,接下來淨行所緣
(不淨、慈愍、緣起、界別、安那般那)也講解完,以及善巧所緣(蘊、界、處、緣起、
處非處)也講解完。現在要到淨惑所緣,淨惑所緣就是淨化煩惱,淨煩惱的所緣。
淨行所緣是修習奢摩他的前行,可以保護奢摩他不退。在欲界的色聲香味觸境界中,
極易引生貪嗔癡慢等粗猛煩惱,在欲界出定後,於後得智對境時容易退失,淨行所緣可對
治粗猛的煩惱,暫時壓伏而不會造作太猛烈的惡業,真正要根斷煩惱則要緣空性的奢摩他
、毘缽舍那。善巧所緣與淨惑所緣較能直接對治煩惱,但把淨行所緣修好可降伏貪嗔癡慢
等粗猛的煩惱,對境的時候才不會產生大的煩惱退失奢摩他,為修習奢摩他的前行方便。
善巧所緣到淨惑所緣二者間的關係為何?善巧所緣最主要的對象是無我義,因為能夠
善巧無我義,才能去對付煩惱。因此,才有後面淨煩惱的所緣,淨惑所緣是如此產生的。
對善巧所緣,要對無我義有個了解。了解無我義之後,不僅如此,接下來對於善巧所
緣所精通的無我義要進一步實修,止觀雙運才能產生,才能現證。到現證時,內心才能成
為我執—粗分我執、細分我執,或者是遍計跟俱生煩惱的部分,形成正對治,才能逐漸滅
掉煩惱,之後才有淨惑所緣,這是善巧所緣跟淨惑所緣間的關係。
或者說不要像前面的甚深的部分,即無我義,而是總體方面來講,就在三界這方面有
所了解,就三界這些內容,能夠善巧通達。
我們是欲界的補特伽羅,因此對所依靠之處—欲界。或者說色界、無色界的部分,不
管是有情生命或者是器世界。了解這些內容後,進一步了解下界的粗分,下界過失的部分
,然後對上界的寂靜,對上界的善好產生羨慕希求,以這個方式來做實修。若這樣去實修
就能暫時壓伏下界粗分的煩惱,對上界的善、美好、功德,產生欣慕、希求。因此,能夠
將下界的貪愛等煩惱暫時把它壓住。就可分成這兩種類型。
一種不是暫時煩惱壓住,而是連種子一起斷滅掉,若這樣,則要現證無我。一種不是
這樣,只是暫時壓住煩惱,若暫時壓住煩惱,要對下下界的過失、毛病有所了解,對上上
界的好處,產生欣慕、希求,以這個方式把下下界的煩惱壓伏住。所以有這兩種情況。這
兩種情況都跟善巧所緣有關,善巧所緣分為這兩種類型。
首先是蘊處界的部分,蘊處界的部分要有所善巧,之後,要善巧更深入、深奧的無我
義,從這方面去引出淨惑所緣。
又淨惑者,謂唯暫傷煩惱種子及永斷種。惑是指煩惱,「謂唯暫傷煩惱種子及永斷種
」,只是暫時去衰損煩惱的種子(壓伏煩惱現行),還有一種是永遠斷除煩惱的種子。
修習淨惑所緣的有情有二種,一為未得止者,或已得止者,而且大部份是已得止而修
者。這個跟前面幾個不同,前面幾個都是為得止而修的,這邊大部份是已得止的有情。已
得止為何還修呢?已得止者則修止觀雙運道,淨惑所緣,若是未得止,當然是為求得止。
若已得止,要生起世間止觀雙運道及出世間止觀雙運道,因為唯一生起世間止觀雙運
道才能斷煩惱現行,唯一生起出世間止觀雙運才能斷煩惱種子,所以稱為淨惑。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