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 雜阿含655經 五根詳細定義;慧根為棟樑

作者: Samus (阿建)   2016-09-23 11:42:46
原址:http://www.agama.buddhason.org/SA/SA0655.htm
北傳:雜阿含655經 南傳:相應部48相應9-10, 52經
檢索 關涉主題:教理/五根的內容‧觀念/慧根為棟梁 (09/07/2016 10:35:37 更新)
雜阿含655經[正聞本827經/佛光本667經](根相應/道品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信根者,當知是四不壞淨。
  精進根者,當知是四正斷。
  念根者,當知是四念處。
  定根者,當知是四禪。
  慧根者,當知是四聖諦。
  此諸功德,一切皆是慧為其首,以攝持故,……乃至……。」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相應部48相應9經/解析經第一(根相應/大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比丘們!有這五根,哪五個呢?信根、……(中略)慧根。
  比丘們!什麼是信根?比丘們!這裡,聖弟子是有信者,信如來的覺:『像這樣,
那位世尊是阿羅漢、遍正覺者、明與行具足者、善逝、世間知者、
應該被調御人的無上調御者、人天之師、佛陀、世尊。』比丘們!這被稱為信根。
  比丘們!什麼是活力根?比丘們!這裡,聖弟子住於為了不善法的捨斷、為了善法的
具足而活力已被發動的,剛毅、堅固的努力,不輕忽在善法上的責任。比丘們!這被稱為
活力根。
  比丘們!什麼是念根?比丘們!這裡,聖弟子是有念者,具備最高的念與聰敏,
是很久以前做過的、很久以前說過的記憶者與回憶者。比丘們!這被稱為念根。
  比丘們!什麼是定根?比丘們!這裡,聖弟子作棄捨所緣後,得到定、得到心一境性
。比丘們!這被稱為定根。
  比丘們!什麼是慧根?比丘們!這裡,聖弟子是有慧者,具備導向生起與滅沒之慧;
聖、洞察,導向苦的完全滅盡[之慧]。比丘們!這被稱為慧根。
  比丘們!這些被稱為五根。」
相應部48相應10經/解析經第二(根相應/大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比丘們!有這五根,哪五個呢?信根、……(中略)慧根。
  比丘們!什麼是信根?比丘們!這裡,聖弟子是有信者,他信如來的覺:
『像這樣,那位世尊是阿羅漢、遍正覺者、明與行具足者、善逝、世間知者、
應該被調御人的無上調御者、人天之師、佛陀、世尊。』比丘們!這被稱為信根。
  比丘們!什麼是活力根?比丘們!這裡,聖弟子住於為了不善法的捨斷、為了善法的
具足而活力已被發動的,剛毅、堅固的努力,不輕忽在善法上的責任。
  他為了未生起的惡不善法之不生起而生欲、努力、生起活力、發心、勤奮;
為了已生起的惡不善法之捨斷而生欲、努力、生起活力、發心、勤奮;
為了未生起的善法之生起而生欲、努力、生起活力、發心、勤奮;
為了已生起的善法之存續、不消失、增加、擴大、圓滿修習而生欲、努力、生起活力、
發心、勤奮。比丘們!這被稱為活力根。
  比丘們!什麼是念根?比丘們!這裡,聖弟子是有念者,具備最高的念與聰敏,
是很久以前做過的、很久以前說過的記憶者與回憶者。
  他住於在身上觀察身,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與憂;
在受上……(中略)在心上……(中略)住於在法上觀察法,熱心、正知、有念,
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與憂。比丘們!這被稱為念根。
  比丘們!什麼是定根?比丘們!這裡,聖弟子作棄捨所緣後,得到定、得到心一境性

  他從離欲、離不善法後,進入後住於有尋、有伺,離而生喜、樂的初禪;以尋與伺的
平息,自信,一心,進入後住於無尋、無伺,定而生喜、樂的第二禪;以喜的褪去與住於
平靜,正念、正知,以身體感受樂,進入後住於這聖弟子宣說:『他是平靜、專注、住於
樂者』的第三禪;以樂的捨斷與苦的捨斷,及以之前喜悅與憂的滅沒,進入後住於不苦不
樂,由平靜而正念遍淨的第四禪。比丘們!這被稱為定根。
  比丘們!什麼是慧根?比丘們!這裡,聖弟子是有慧者,具備導向生起與滅沒之慧;
聖、洞察,導向苦的完全滅盡[之慧]。
  他如實了知『這是苦』,如實了知『這是苦集』,如實了知『這是苦滅』,如實了知
『這是導向苦滅道跡』。比丘們!這被稱為慧根。
  比丘們!這些被稱為五根。」
  單純品第一,其攝頌:
  「單純的、流二則,阿羅漢二則在後,
   沙門婆羅門、應該被見,解析二則在後。」
相應部48相應52經/茉莉經(根相應/大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末羅,一個名叫屋盧吠羅迦巴的末羅市鎮。
  在那裡,世尊召喚比丘們:
  「比丘們!只要聖弟子的聖智未被生起,就還未有[其它]四根的固定;就還未有四根
的確立,比丘們!但當聖弟子的聖智已被生起,然後有四根的固定;然後有四根的確立。
  比丘們!猶如只要重閣的屋頂未被吊起,就還未有椽的固定;就還未有椽的確立,
比丘們!但當重閣的屋頂已被吊起,然後有椽的固定;然後有椽的確立。
同樣的,比丘們!只要聖弟子的聖智未被生起,就還未有四根的固定;
就還未有四根的確立,比丘們!但當聖弟子的聖智已被生起,然後有四根的固定;
然後有四根的確立。
  哪四個呢?信根、活力根、念根、定根。
  比丘們!如果聖弟子是有慧的,隨之而行的信確立;隨之而行的活力確立;隨之而行
的念確立;隨之而行的定確立。」
註解:
「捨淨念(SA);捨念清淨(MA);護念清淨(DA/AA)」,南傳作「由平靜而正念遍淨」
(upekkhāsatipārisuddhiṃ,逐字譯為「捨(平靜)+念+清淨(遍淨)」),菩提比丘長老
英譯為「包括以平靜而潔淨的深切注意」(includes the purification of mindfulness
by equanimity, SN),或「由平靜而純淨的深切注意」(purity of mindfulness due to
equanimity, MN),或「有以平靜而潔淨的深切注意」(which has purification of
mindfulness by equanimity, AN)。
「內淨(SA);內靜(MA);內信/內信歡悅(DA);內發歡喜/內自歡喜/內有喜心/內有歡喜
(AA)」,南傳作「自信」(ajjhattaṃ sampasādanaṃ,另譯為「自身內的淨信;自身內
的歡喜」),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內在的信任」(internal confidence)。
(1)「捨(SA/MA);護(DA/AA)」,南傳作「平靜」(upekkhā,另譯為「捨;無關心;捨心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平靜」(equanimity),並解說譯為「平靜」有兩個意義,在
有關感受上表示「中性的感受」(neutral feeling),而在「心理素質上」(mental
quality),表示「心理的中立、不偏,或心的平衡」(mental neutrality,
impartiality, or balance of mind),在《阿毘達磨》用在「行蘊」上中稱為「中捨性
;處中性」(tatramajjhattatā)。在七覺支中的「捨覺支;平靜覺支」則是指「心理的
平衡」,在禪定中則是指第三禪與第四禪的境界。
(2)「捨根(SA)」,南傳作「平靜根」(upekkhindriy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平靜的
機能」(the equanimity faculty)。
「生滅智慧(SA);修行智慧觀興衰法(MA)」,南傳作「導向生起與滅沒之慧」
(udayatthagāminiyā paññāy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識別出現與消失之智慧」
(the wisdom that discerns arising and passing away, AN),或「指向出現與消失之
智慧」(wisdom directed to arising and passing away, SN)。
「棄捨所緣」,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釋放[為]對象」(release the object, SN),並引
註釋書解說,這是以涅槃為所緣,《小部‧無礙解道》解說這是「先起毘婆舍那,然後舍
摩他」,「棄捨」是指「涅槃」,因為「涅槃是有為的棄捨、斷念」。「以涅槃為所緣」
,因為就傾斜、傾向涅槃的意義上,他們是建立在以涅槃為他們的支持上的,以建立在涅
槃上生起一心。按:「棄捨」(vossagga)為名詞,另譯為「捨;最捨;捨遣」,「所緣」
也是名詞,另譯為「緣境、對象,基地(basis)」,水野弘元《巴利語辭典》譯為「發勤
的所緣」。「棄捨所緣」的含意不明確,註釋書解說的「以涅槃為所緣」,可用於「定」
(samādhi),也可用於「觀」(vipassanā),這種情形或即是《雜阿含560經》所說的「
止觀和合俱行」,但以此為「定根」未免過嚴,菩提比丘長老在較後AN英譯為「基於釋放
」(base on release)中解說,「其原始意涵可能只是以對釋放的熱望為動機之定的狀態
」。
感想:
每一根的定義都值得好好記住,實修上是很好的自我評量標準
南傳經文的棄捨所緣 看不太懂
而智慧的定義,在本經中,讓我想到 是一種 心的導向 ,導向心去看到 生滅的存在
的(一種能指向的)看法
也因此 智慧的操作有兩部分,我個人感覺上:
1.思惟、分別
2.將思惟、分別過的理解,用來引導心拉到去觀察生滅、無我等等(像 尋心所的前置)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9-23 12:00:00
版上整理過的幾則貼在同一篇:#1LVNXxA0《雜阿含經》慧根 (慧根為首,以攝持故)#1GuR8pPM《雜阿含》 根相應:慧根經
作者: Samus (阿建)   2016-10-04 23:28:00
感謝C大分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