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 雜阿含684經 如來與聲聞阿羅漢差別:十力

作者: Samus (阿建)   2016-12-16 13:31:47
原址: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684.htm
北傳:雜阿含684經, 增壹阿含46品4經 南傳:相應部22相應58經, 中部12經, 增支部10集
21經
關涉主題:觀念/佛與聲聞羅漢之異‧其它/如來的十種力、如來的四無畏 (09/07/2016
16:23:41 更新)
雜阿含684經[正聞本881經/佛光本696經](力相應/道品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若比丘於色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解脫,是名阿羅訶、三藐三佛陀;
受、想、行、識亦如是說。
  若復,比丘於色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解脫者,是名阿羅漢慧解脫;受、想、
行、識亦如是說。
  諸比丘!如來、應、等正覺,阿羅漢慧解脫,有何種種別異?」
  諸比丘白佛:
  「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願為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如來、應、等正覺者先未聞法,能自覺知,現法自知,得三菩提,於未來世能說正法
,覺諸聲聞,所謂: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
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所未得法能得,未制梵行能制,能善知道,善說道,為眾將導,
然後聲聞成就隨法、隨道,樂奉大師教誡、教授,善於正法,是名如來、應、等正覺,
阿羅漢慧解脫,種種別異。
  復次,五學力、如來十力。
  何等為學力?謂: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何等為如來十力?謂:如來處、非處如實知,是名如來初力,若成就此力者,
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轉於梵輪,於大眾中能師子吼而吼。
  復次,如來於過去、未來、現在業法、受因、事報如實知,是名第二如來力,
如來、應、等正覺成就此力,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而吼。
  復次,如來、應、等正覺禪、解脫、三昧、正受,染惡、清淨、處淨如實知,
是名如來第三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
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復次,如來知眾生種種諸根差別如實知,是名如來第四力,若成就此力,如來、應、
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復次,如來悉知眾生種種意解如實知,是名第五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
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復次,如來悉知世間眾生種種諸界如實知,是名第六如來力,若於此力成就,如來、
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復次,如來於一切至處道如實知,是名第七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
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復次,如來於過去宿命種種事憶念,從一生至百千生,從一劫至百千劫:
我爾時於彼生,如是族、如是姓、如是名、如是食、如是苦樂覺、如是長壽、如是久住、
如是壽分齊,我於彼處死,此處生;
{彼處生此處死}[此處死,彼處生],如是行、如是因、如是方,宿命所更悉如實知,
是名第八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
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復次,如來以天眼淨過於人眼,見眾生死時、生時,妙色、惡色,下色、上色,向於
惡趣、向於善趣,隨業法受,悉如實知:此眾生身惡業成就,口、意惡業成就,謗毀賢聖
,受邪見業,以是因緣,身壞命終墮惡趣,生地獄中;
此眾生身善行,口、意善行,不謗賢聖,正見業法受,彼因、彼緣,身壞命終,
生善趣天上,悉如實知,是名第九如來力,若此力成就,
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復次,如來諸漏已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身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第十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
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如此十力,唯如來成就,是名如來與聲聞種種差別。」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46品4經[佛光本411經/10法](結禁品)(莊春江標點)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如來成十種力,得四無所畏,在大眾中能師子吼,云何為十力?
  於是,如來是處如實知之,非處如實知之。
  復次,如來處所,知他眾生因緣處所受其果報。
  復次,如來知若干種界、若干種持、若干種入,如實知之。
  復次,如來[知]若干種解脫、無量解脫如實知之。
  復次,如來知他眾生智慧多少,如實知之。
  復次,如來知他眾生心中所念,如實知之:有欲心知有欲心,無欲心知無欲心,
有瞋恚心知有瞋恚心,無瞋恚心知無瞋恚心,有愚癡心知有愚癡心,
無愚癡心知無愚癡心,有愛心知有愛心,無愛心知無愛心,
有受心知有受心,無受心知無受心,亂心知有亂心,無亂心知無亂心,
散心知有散心,無散心知無散心,少心知有少心,無少心知無少心,
廣心知有廣心,無廣心知無廣心,無量心知無量心,有量心知有量心;
如實知之:定心知有定心,無定心知無定心,解脫心知解脫心,無解脫心知無解脫心。
  復次,如來盡知一切所趣心之道,或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五十
生、百生、千生、億百千生、無量生,成劫、敗劫、無數成敗劫中,我昔生彼處,名是、
字是,食如此之食,受其苦樂,壽命長短,死此生彼,彼死生此,自憶如是無數宿命之事

  復次,如來知眾生生死之趣,以天眼觀眾生之類,善色、惡色,善趣、惡趣,隨行所
種皆悉知之:或復眾生身、口、意行惡,誹謗賢聖,造邪見業,身壞命終,生地獄中;
或復眾生身、口、意行善,不誹謗賢聖,恒行正見,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
是謂:名為天眼清淨,觀眾生類所趣之行。
 
 復次,如來有漏盡,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
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
  是謂:如來有此十力,名為無著,得四無所畏,在大眾中作師子吼,轉於梵輪。
  云何如來得四無所畏?
  欲言如來成等正覺,若有眾生欲言知者,則無此處;若復有沙門、婆羅門欲來誹謗佛
不成等正覺者,則無此處;以無此處,則獲安隱。
  然,我今日欲言已盡有漏,設復有沙門、婆羅門、天、若魔天來欲言未盡有漏者,則
無此處;以無此處,則獲安隱。
  復次,我所說法,賢聖得出要者,如實盡於苦際,設有沙門、婆羅門、天、若魔天來
欲言未盡苦際者,無此處;以無此處,則獲安隱。
  復次,我所說內法者、墮惡趣者,設復有沙門、婆羅門來欲言非者,則無此處。
  是謂,比丘!如來有四無所畏。
  設有外道異學言:『彼沙門瞿曇有何等之力,有何無畏,自稱無著最尊?』汝等當持
此十力往報之。
  設復外道異學重作是說:『我等亦成就十力。』汝等比丘復當問曰:『汝有何十力?
』是時,外道異學則不能報也,遂增其惑,所以然者?我終不見沙門、婆羅門自稱言得
四無所畏,除如來者。
  是故,比丘!當求方便,成十力、四無所畏。
  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相應部22相應58經/遍正覺者經(蘊相應/蘊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比丘們!如來、阿羅漢、遍正覺者經由對色的厭、離貪、滅,以不執取而解脫,
被稱為『遍正覺者』。比丘們!比丘慧解脫者也經由對色的厭、離貪、滅,
以不執取而解脫,被稱為『慧解脫者』。
  比丘們!如來、阿羅漢、遍正覺者經由對受的厭、離貪、滅,以不執取而解脫,被稱
為『遍正覺者』。比丘們!比丘慧解脫者也經由對受的厭、……(中略)被稱為『慧解脫
者』。
  比丘們!如來、阿羅漢、遍正覺者經由對想的……對行的……經由對識的厭、離貪、
滅,以不執取而解脫,被稱為『遍正覺者』。比丘們!比丘慧解脫者也經由對識的厭、離
貪、滅,以不執取而解脫,被稱為『慧解脫者』。
  那裡,比丘們!如來、阿羅漢、遍正覺者與慧解脫比丘有什麼高下,有什麼不同,有
什麼差別呢?」
  「大德!我們的法以世尊為根本,以世尊為導引,以世尊為依歸,大德!如果世尊能
說明這所說的義理,那就好了!聽聞世尊的[教說]後,比丘們將會憶持的。」
  「那樣的話,比丘們!你們要聽!你們要好好作意!我要說了。」
  「是的,大德!」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這麼說:
  「比丘們!如來、阿羅漢、遍正覺者是未生起道的創始者;未出生道的生產者;未宣
說道的宣說者,是道的了知者;道的知者;道的熟知者。又,比丘們![其]弟子現在住於
道的隨行,以後為具備者。
  比丘們!對如來、阿羅漢、遍正覺者與慧解脫比丘,這是高下,這是不同,這是差別
。」
中部12經/獅子吼大經(獅子吼品)(莊春江譯)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毘舍離城外西方叢林中。
  ……(以下編譯者刪略)
  「舍利弗!有這如來的十如來力,具備了這些力,如來自稱為最上位,於眾中作獅子
吼,轉梵輪,哪十個呢?
  舍利弗!這裡,如來如實了知可能是可能、不可能是不可能,舍利弗!凡如來如實
了知可能是可能、不可能是不可能者,舍利弗!這是如來的如來力,由於此力,
如來自稱為最上位,於眾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再者,舍利弗!如來如實了知過去、未來、現在業之受持果報的道理與原因,舍利弗
!凡如來如實了知過去、未來、現在業之受持果報的道理與原因者,舍利弗!這是如來的
如來力,由於此力,如來自稱為最上位,於眾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再者,舍利弗!如來如實了知導向一切處之路,舍利弗!凡如來如實了知導向一切處
之路者,舍利弗!這是如來的如來力,由於此力,如來自稱為最上位,於眾中作獅子吼,
轉梵輪。
  再者,舍利弗!如來如實了知世間的許多界與不同界,舍利弗!凡如來如實了知世間
的許多界與不同界者,舍利弗!這是如來的如來力,由於此力,如來自稱為最上位,於眾
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再者,舍利弗!如來如實了知眾生的不同傾向之狀態,舍利弗!凡如來如實了知眾生
的不同傾向之狀態者,舍利弗!這是如來的如來力,由於此力,如來自稱為最上位,於眾
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再者,舍利弗!如來如實了知其他眾生、其他個人的根之優劣,舍利弗!凡如來如實
了知其他眾生、其他個人的根之優劣者,舍利弗!這是如來的如來力,由於此力,如來
自稱為最上位,於眾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再者,舍利弗!如來如實了知禪、解脫、定、等至的雜染、明淨、出定,舍利弗!凡
如來如實了知禪、解脫、定、等至的雜染、明淨、出定者,舍利弗!這是如來的如來力,
由於此力,如來自稱為最上位,於眾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再者,舍利弗!如來回憶起許多前世住處,即: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
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十萬生、許多壞劫、許多成劫、許
多壞成劫:『在那裡是這樣的名、這樣的姓氏、這樣的容貌、[吃]這樣的食物、這樣的苦
樂感受、這樣的壽長,從那裡死後生於那裡,而在那裡又是這樣的名、這樣的姓氏、這樣
的容貌、[吃]這樣的食物、這樣的苦樂感受、這樣的壽長,從那裡死後生於這裡。』像這
樣,他回憶起許多前世住處有這樣的行相與境遇,舍利弗!凡如來回憶起許多前世住處,
即:一生、二生、……(中略)像這樣,他回憶起許多前世住處有這樣的行相與境遇者,
舍利弗!這是如來的如來力,由於此力,如來自稱為最上位,於眾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再者,舍利弗!如來以清淨、超越人的天眼,
看見當眾生死時、往生時,在下劣、勝妙,美、醜,幸、不幸中,
了知眾生依業流轉:『這些眾生諸君,具備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斥責聖者,
邪見與持邪見之業行,他們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苦界、惡趣、下界、地獄,
或者這些眾生諸君,具備身善行、語善行、意善行,不斥責聖者,正見與持正見之業行,
他們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善趣、天界。』像這樣,以清淨、超越人的天眼,
看見當眾生死時、往生時,在下劣、勝妙,美、醜,幸、不幸中,了知眾生依業流轉,
舍利弗!凡如來以清淨、超越人的天眼,看見當眾生死時、往生時,在下劣、勝妙,
美、醜,幸、不幸中,了知眾生依業流轉:『這些眾生諸君,具備身惡行、語惡行、意惡
行,斥責聖者,邪見與持邪見之業行,他們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苦界、惡趣、下界
、地獄,
或者這些眾生諸君,具備身善行、語善行、意善行,不斥責聖者,正見與持正見
之業行,他們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善趣、天界。』
這樣,以清淨、超越人的天眼,看見當眾生死時、往生時,在下劣、勝妙,美、醜,
幸、不幸中,了知眾生依業流轉者,舍利弗!這也是如來的如來力,由於此力,
如來自稱為最上位,於眾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再者,舍利弗!如來以諸煩惱的滅盡,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無煩惱
的心解脫、慧解脫,舍利弗!凡如來以諸煩惱的滅盡,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
住於無煩惱的心解脫、慧解脫者,這是如來的如來力,由於此力,如來自稱為最上位,於
眾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舍利弗!這些是如來的十如來力,具備了這些力,如來自稱為最上位,於眾中作獅子
吼,轉梵輪。
  ……(以下編譯者刪略)
  舍利弗!有這如來的四無畏,具備了這些無畏,如來自稱為最上位,於眾中作獅子吼
,轉梵輪,哪四個呢?
  舍利弗!我不見有此跡象:在那裡,沙門、婆羅門、天、魔、梵、世間上的任何人能
以如法斥責我:『當你自稱為遍正覺者時,你對這些法未現正覺。』
舍利弗!當不見有此跡象時,我住於已得安穩、已得無怖、已得無畏。
  舍利弗!我不見有此跡象:在那裡,沙門、婆羅門、天、魔、梵、世間上的任何人能
以如法斥責我:『當你自稱為煩惱已盡時,這些煩惱未被滅盡。』
舍利弗!當不見有此跡象時,我住於已得安穩、已得無怖、已得無畏。
  舍利弗!我不見有此跡象:在那裡,沙門、婆羅門、天、魔、梵、世間上的任何人能
以如法斥責我:『凡被你說是障礙法者,不足以障礙那些從事者。』
舍利弗!當不見有此跡象時,我住於已得安穩、已得無怖、已得無畏。
  舍利弗!我不見有此跡象:在那裡,沙門、婆羅門、天、魔、梵、世間上的任何人能
以如法斥責我:『當法為了利益被你教導時,它不帶領那樣的行為者到苦的完全滅盡。』
舍利弗!當不見有此跡象時,我住於已得安穩、已得無怖、已得無畏。
  舍利弗!這些是如來的四無畏,具備了這些無畏,如來自稱為最上位,於眾中作獅子
吼,轉梵輪。」
  ……(以下編譯者刪略)
增支部10集21經/獅子吼經(莊春江譯)
  「比丘們!獸王獅子在傍晚時出棲息處。
  出棲息處後,打哈欠;打哈欠後,環顧整個四週;環顧整個四週後,作三回獅子吼。
  作三回獅子吼後,出發到獵場,那是什麼原因呢?[因為牠想:]『我不要帶來走錯路
小生物的殺戮。』
  比丘們!『獅子』,這是對於如來、阿羅漢、遍正覺者的同義語。
  比丘們!當如來於眾中說法,這就是獅子吼。
  比丘們!有這如來的十如來力,具備了這些力,如來自稱為最上位,於眾中作獅子吼
,轉梵輪,哪十個呢?
  比丘們!這裡,如來如實了知可能是可能、不可能是不可能,比丘們!凡如來如實了
知可能是可能、不可能是不可能者,比丘們!這是如來的如來力,由於此力,如來自稱為
最上位,於眾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再者,比丘們!如來如實了知過去、未來、現在業之受持果報的道理與原因,比丘們
!凡如來如實了知過去、未來、現在業之受持果報的道理與原因者,比丘們!這是如來的
如來力,由於此力,如來自稱為最上位,於眾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再者,比丘們!如來如實了知導向一切處之路,比丘們!凡如來如實了知導向一切處
之路者,比丘們!這是如來的如來力,由於此力,如來自稱為最上位,於眾中作獅子吼,
轉梵輪。
  再者,比丘們!如來如實了知世間的許多界與不同界,比丘們!凡如來如實了知世間
的許多界與不同界者,比丘們!這是如來的如來力,……(中略)轉梵輪。
  再者,比丘們!如來如實了知眾生的不同傾向之狀態,比丘們!凡如來如實了知眾生
的不同傾向之狀態者,比丘們!這是如來的如來力,……(中略)轉梵輪。
  再者,比丘們!如來如實了知其他眾生、其他個人的根之優劣,比丘們!凡如來如實
了知其他眾生、其他個人的根之優劣者,比丘們!這是如來的如來力,……(中略)轉梵
輪。
  再者,比丘們!如來如實了知禪、解脫、定、等至的雜染、明淨、出定,
比丘們!凡如來如實了知……(中略)者,比丘們!這是如來的如來力,
……(中略)轉梵輪。
  再者,比丘們!如來回憶起許多前世住處,即: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
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十萬生、許多壞劫、許多成劫、許
多壞成劫:『在那裡是這樣的名、這樣的姓氏、這樣的容貌、[吃]這樣的食物、這樣的苦
樂感受、這樣的壽長,從那裡死後生於那裡,而在那裡又是這樣的名、這樣的姓氏、這樣
的容貌、[吃]這樣的食物、這樣的苦樂感受、這樣的壽長,從那裡死後生於這裡。』
像這樣,他回憶起許多前世住處有這樣的行相與境遇,
比丘們!凡如來回憶起許多前世住處,即:一生、二生、……(中略)像這樣,
他回憶起許多前世住處有這樣的行相與境遇者,
比丘們!這是如來的如來力,……(中略)轉梵輪。
  再者,比丘們!如來以清淨、超越人的天眼,
看見當眾生死時、往生時,在下劣、勝妙,美、醜,幸、不幸中,了知眾生依業流轉:
『這些眾生諸君,具備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斥責聖者,邪見與持邪見之業行,
他們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苦界、惡趣、下界、地獄,
或者這些眾生諸君,具備身善行、語善行、意善行,不斥責聖者,正見與持正見之業行,
他們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善趣、天界。』
像這樣,以清淨、超越人的天眼,看見當眾生死時、往生時,在下劣、勝妙,美、醜,
幸、不幸中,了知眾生依業流轉,比丘們!凡如來以清淨、超越人的天眼,
……(中略)了知眾生依業流轉者,比丘們!這也是如來的如來力,……(中略)
轉梵輪。
  再者,比丘們!如來以諸煩惱的滅盡,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無煩惱
的心解脫、慧解脫,比丘們!凡如來以諸煩惱的滅盡,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
住於無煩惱的心解脫、慧解脫者,這是如來的如來力,由於此力,如來自稱為最上位,於
眾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比丘們!這些是如來的十如來力,具備了這些力,如來自稱為最上位,於眾中作獅子
吼,轉梵輪。」
註解:
1.
「法眼/導(SA)」,南傳作「以世尊為導引」,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被幸福者導引」
(guided by the Blessed One)。按:「導引」(nettika),另譯為「作為導引的;當作眼
睛的」。
2.
「處、非處」,南傳作「可能是可能、不可能是不可能」,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可能為可能,以及不可能為不可能」
(the possible as possible and the impossible asimpossible),
另譯為「因是因,以及非因是非因」(cause as cause and non-cause as non-cause)。
按:「可能」,另譯為「處;地方,住處,狀態,點,理由,原因,道理」。
3.
「如是行、如是因、如是信(SA);有行有相貌(MA);若干種相(DA);如是行、如是因、如
是方(AA)」,南傳作「有這樣的行相與境遇」(sākāraṃ sa-uddesaṃ),菩提比丘長老
英譯為「具他們的樣子與細節」(with their aspects and details, AN),
「具他們的樣式與細節」(with their modes and details, SN),
「具他們的樣子與詳細」(with their aspects and particulars, MN)。
4.
(1)「漏」,南傳作「煩惱」(āsava,另譯為「漏;流漏」,名詞),菩提比丘長老英譯
為「污染」(taint)。其字面上的意思是「流漏掉;漏出來」,引申為「(生死)煩惱」的
異名。
(2)「漏失(DA/AA),南傳作「漏出的;漏出者」(avassuto, 形容詞),菩提比丘長老英譯
為「動搖;動心」(moved, MN),或「腐化」(the corrupted, SN),並解說此字義譯為「
流入或洩漏」(flown into, or leaky),暗示心被雜染滲透,形容詞的avassuta與動詞的
「流動」(anussavati, anusavati, savati),都是基於字根「流動」(su)。
按:大致來說,經文中前者(āsava)多用於生死流轉的情形,
如對解脫者說「漏盡」,後者多用於六根對六境時的情形。
(3)「漏法(SA)」,南傳作「漏出法門」(avassutapariyāyañc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
「腐化的解說」(an exposition on the corrupted, SN)。
5.
「劫數成壞(SA);世間成敗/成敗/成敗劫(MA);成劫敗劫(DA);劫成敗/成敗劫(AA)」,
南傳作「壞成劫」,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世界-分解與發展的無限長的時代」(eons of
world-dissolution and evolution)。「壞成」,Maurice Walshe先生英譯為「收縮與膨
脹」(contraction and expansion, DN.1)。
6.
「意行」,南傳作「意行」,或「心行」,菩提比丘長老認為兩者是同義詞而都英譯為「
精神的意志形成」(the mental volitional formation),並引《清淨道論》的解說:「
心行」是指「受與想」,這在全部的四禪中都可體驗(SN.54.1)。
7.
「梵輪」(brahmacakk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梵之輪」(the Wheel of Brahmā),
另譯為「法的無上之輪」(the supreme Wheel of the Dhamma)。
8.
(1)「信解(MA);意解(AA)」,南傳作「勝解;傾心/傾向」(adhimucca, 動詞
adhimuccati, 被動分詞adhimutt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決心;決定;融入」
(resolve, SN),或「意圖;意向」(intent upon, SN.35.132),或「傾向」(were
disposed, SN.35.245),或「決定」(decided, MN),或「專注於」(focus on, AN)。
(2)「志向」(adhimut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傾向」(disposition, SN),或「性向
」(inclination, MN)。
9.
「得無所畏;成就無畏(DA)」,南傳作「得無畏」(vesārajjappatto,另譯為「得自信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已獲得自信」(attained self-confidence)。
感想:
本次經文詳細收錄了 佛陀無上正等正覺與聲聞阿羅漢的十種差別
有非常的重要性,對於如來的功德特勝有興趣理解者幫助很大
我自己在佛陀功德中的下列功德特別有相應:
能夠如實了知眾生根性、
了知眾生往生後去哪、
確實能帶領眾生離苦。
理解上,佛陀的解脫與阿羅漢的解脫皆是慧解脫
然而,佛陀協助他人解脫的能力卻特別突出,即 自覺覺他
作者: hywu (hywu)   2016-12-16 14:16:00
不錯喔,我一直以為聲聞人皆認為自己與佛陀無有差別。皆認為四果阿羅漢與佛陀一樣,是真涅槃。
作者: yogi (Yogi)   2016-12-16 15:29:00
慧解脫有別的意義,是特別指一類不具備四禪八定的阿羅漢。然後涅槃沒什麼叫真涅槃假涅槃的。涅槃離於一切名色與概念,任何試圖去比較佛陀與聲聞阿羅漢的涅槃有無差別勝劣的命題,都是一種對涅槃的錯誤想像與認知。佛陀只說:從(於諸漏)解脫來看,佛、俱解脫、慧解脫阿羅漢的解脫無有差別,亦無勝如,但是佛陀圓滿佛陀十力(此經),並能於無佛法之世首先自覺,並且覺他(雜阿含75),這才是佛與聲聞阿羅漢的最大差別。
作者: hywu (hywu)   2016-12-16 16:39:00
依『法華經方便品第二』來看,真的差很大。我不多述了。
作者: kalestorm (沒心情)   2016-12-16 19:50:00
大乘的解深密經也是說佛陀和阿羅漢是同一涅槃。"諸聲聞乘種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跡故,證得無上安隱涅槃;諸獨覺乘種性有情,諸如來乘種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跡故,說得無上安隱涅槃;一切聲聞獨覺菩薩,皆共此一妙清淨道,皆同此一究竟清淨,更無第二。
作者: hywu (hywu)   2016-12-16 20:48:00
「亦由此道此行迹故」。這句是重點。那個道?哪個行?後面一句也說到:唯一佛乘。法華經也是講一佛乘。佛出世就是要讓你成佛,不是聲聞,不是獨覺,也不只是菩薩,而是成佛。這不是很清楚嗎?
作者: kalestorm (沒心情)   2016-12-16 21:06:00
唯識定性聲聞和法華經一切成佛,一直是佛教的吵架主題https://goo.gl/SGM5W5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16-12-16 23:40:00
其實漢傳普遍概念中常說的小乘或是聲聞乘概念跟阿含經或是現有的任何南傳佛教都有很大的偏差漢傳以為小乘或聲聞乘執著與法 但是其實阿含以及南傳都知道對於法的執著也要放掉以為他們墮於偏空涅槃 但是其實他們知到涅槃離開名色自然不是漢傳常說的小乘其實就歷史學發展脈絡來看小乘的概念是為了重新回到沒有偏空問題的活動 所重新提出的與大乘相對的名詞而大乘想要達到的離一切名色的究竟 其實在阿含裡面或是現有南傳佛教的修行裡面就有了聲聞 獨覺 佛 同証涅槃 法華經譬喻品裡面 不論是乘羊車 鹿車 牛車 出來的 都會換一個白牛車給他但南傳也都承認菩薩行是更勇猛高貴的
作者: Xras (想不出來)   2016-12-17 00:54:00
樓上是認真的嗎?以我所知大乘佛法,沒有離開名色而有涅槃,大乘說的是「即」。如果樓上真如此認為,那正是大乘法所謂的法執。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16-12-17 01:05:00
舉例來說好了 不斷見不常見的中道算不算破掉法執了?
作者: yogi (Yogi)   2016-12-17 07:03:00
涅槃是離於名色的。不然佛陀般涅槃後名法與色法在哪裡?稍微用一點此有故彼有的邏輯來想就很清楚了:名色位列十二因緣之一,不離名色,就等於不離無明、渴愛、老死。名色的本質是生滅法,涅槃是不生不滅的,怎麼可能涅槃不離於名色呢?所以離於名色與一切概念的涅槃法,是不能像蘋果一樣拿來比較大小高下優劣的。這種命題在邏輯本質上就牴觸佛法對涅槃的描述了。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6-12-17 16:27:00
涅槃如果真的離開名色,那人永遠都不可能證涅槃,二法。涅槃如果真的不離名色,那人也永遠不可能證涅槃,一法。邏輯不能通不二法的原因就在此。涅槃跟十二因緣有密切關聯,所以說離不開名色。又涅槃不等於十二因緣,故說涅槃離開名色。緣起性空本是一體而兩面 ~
作者: yogi (Yogi)   2016-12-17 16:37:00
涅槃是苦滅的狀態,要通往涅槃必須在名色老死無明貪愛尚存的時候透過道諦實修。那你會說涅槃離不開無明渴愛嗎?不會啊。所以這種說法是詭辯。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6-12-17 16:38:00
認為詭辯只是一般人不能理解中道義理罷了..水能起巨浪破壞建築物,水也能平靜徹照蔚藍的天空。但人不會說巨浪等於寧靜的水面,但也不會說二者相離~無明的止息,當下就是涅槃,並非離開無明另尋涅槃~你的病好了,我稱你健康了。並非離開這個病還另個健康~但人不會說 病=健康,也絕對不會說健康跟病沒關係。世法如此,佛法亦如此。說 "沒" 關係,就一刀切 ; 說 "有" 關係,就劃等號。這就是常見強調邏輯至上的弊病,執空或執有。佛法其實就是要破這個問題,才有諸多講法。同理可證,當我說 "強調邏輯有弊病",一定有人會解讀我是完全否定人要有邏輯的人士 ^ ^",這就是常見的問題~
作者: yogi (Yogi)   2016-12-17 16:55:00
這就是有無親身體驗過涅槃的差別了。親身體驗過涅槃的聖者都能作證,涅槃是離於名色的究竟法(隔壁板amidha某篇文章有列出一些涅槃體驗的描述)。而雖然阿羅漢聖者仍須返回世間以其尚餘的名色生活,但那就只是尚未完全熄滅的灰燼而已,同時也會知道只要這剩餘的灰燼耗盡,無餘般涅槃的境界是離於一切名色的,才叫作不受後有。以身作證的聖者對涅槃的體會,應該比詭辯者要深刻吧。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6-12-17 16:55:00
如果明白這個道理,生活當中佛法的運用可是非常活潑的。傻孩子,你站在寧靜的水面前面,永遠也"看不到"巨浪阿~相貌看不到關聯,並非二者一點都無關聯。苦集滅道,環環相扣就是這個道理。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16-12-17 22:36:00
說完中道義之後還是要下手實修 實修還是在斷貪嗔癡那要怎麼稱呼 斷盡貪嗔癡 這件事?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6-12-17 23:07:00
中道義並非離開斷貪嗔痴,而另外找個中道義來修持..斷貪嗔痴的當下,不執著斷貪嗔痴的相,就是中道的道理。例如我修念佛,看到別人持咒或者修四念處,就看不順眼...這些就是執著於修行的相,看似斷貪嗔痴,反增長貪嗔痴,中道的運用其實就是落實在這個地方。除了修行,生活很多細節上都可以活用的。另外 "不執著" 這三個字其實也很容易誤會 ~"不執著" 並不代表著不去做,而是在落實時候,不起"貪執"例如吃飯是一件事情,吃飽了就放下了。但如果起貪執,就會導致挑食或者飲食過度...種種弊病出現。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16-12-18 01:01:00
我只是想說這些事情南傳行者都知道...
作者: Xras (想不出來)   2016-12-18 01:15:00
那麼,南傳行者知道涅輪不二嗎?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16-12-18 01:42:00
是的 他們知道 南傳或是阿含上面就有講說中道觀了涅輪不二 要破的也是重新執著在欲證涅槃的我執跟貪念但是其實南傳行者也知道那些也都是要破掉的東西大乘只是提醒這件事情 並把墮於這個問題的歸為小乘但對阿含來說那本來就是要觀破掉的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6-12-18 01:57:00
其實應該釐清一點,南傳未必就是小乘,只是大部分走向是以聲聞阿羅漢為最終目標。中道的觀念,在阿含經當中就已經有了,然而深入這部分的主要還是在大乘的經教上才看的到,或如龍樹菩薩等造論。而以目前南傳的教理,應該不太可能認同涅槃跟輪迴是不二~而北傳雖然談到不二的甚深法理,但也是要從次第基礎培養~只是大乘的教育,並非用一種二元的角度看待學佛。而大乘之所以被稱為大,重點在於這些人是以"成佛"為目標並非以阿羅漢為最終目標,所以佛與阿羅漢相教之下,才會說有大小之別,這只是每個人發心動機,並非學大乘就真的有比較厲害之類,"大" 是責任大,未來要擔負的努力也大。走菩薩道不是這麼簡單,除了自己的解脫,還要去學無量的
作者: Xras (想不出來)   2016-12-18 02:22:00
等等板上其他南傳弟子的說法吧…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6-12-18 02:23:00
法門,要能明白各類眾生的根性,要有能力給予各類眾生最適當的法藥,所要學習的範圍可以說是大之又大....若能明白這點,才會知道大乘不是喊口號,背後有非常大的責任要扛起來,真能知道這點就不會無聊的去比大小了。願意先處理自己的解脫,是值得讚嘆的,若願意扛起眾生的解脫,也是值得去鼓勵的好事。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16-12-18 02:28:00
同意要讚嘆大乘的發心 這邊想先補充名詞的用法南傳的概念是 聲聞乘 緣絕乘 佛乘 三種 三種同證涅槃其中佛乘的行者叫菩薩 菩薩的發心是偉大 而佛乘是最高也就是說 南傳說佛也是阿羅漢 是指說同證涅槃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6-12-18 02:32:00
南傳人若以佛乘為自己修學最終目標,基本上這就是大乘人~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16-12-18 02:33:00
但同時也承認佛別有聲聞乘所沒有的十力對於大乘的教育該是如何我不知道 但是我只能說要實修下手 去貪嗔癡 讚大苛小 厭穢取淨 悟後保任都是很希望從這端走到那端 也都是很二元的行徑甚深法理我也覺得只是要破對法的執著南傳口頭上面是不會承認 涅輪不二 但是他們的行持前往全世界教學 也從沒看過墮於小 或是墮於偏空的樣子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6-12-18 02:48:00
問題不在行持有多如何...以阿羅漢為道果,如何成佛 ?下種子就已經有差別了,養分灌溉在好,也不可能結大果。大乘一開始雖然二元,最後還是匯歸不二,所以才會迴娑婆~如果真的是二元,解脫就解脫了,怎麼還會回來。不受後有 跟 成就法身,這根本的問題在初發心就區別開了~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16-12-18 03:25:00
說實話我真的很不想把大乘直接說是不二論因為即使講涅輪不二的道理 背後說出來的其實只是中道非斷見 非常見 這樣而已 即使說到萬物合一也會補個萬物合一但有空性 所以萬物合一的我不是常我說到底還是在解決斷見常見的問題所以成佛成法身 但有空性 或是 不受後有 但積極傳法漢傳說法身不生不滅 南傳也說涅槃不生不滅聲聞乘行者或是菩薩佛乘 我支持是差在發心渡人的差異而不是差在倒底是不是不二觀 因為其實都是中道觀而發心渡人的表現當然是在行持上看了南傳傳統在解脫起修到我執淡後慈悲會升起來而其實漢傳也會說沒有頓悟前的慈悲不是真的慈悲也會有先到淨土再倒駕反飼的說法 其實道理還是一樣我當然尊崇龍樹菩薩中觀論頌或是漢傳大乘的成就只是多講同少講異 希望少吵架 這樣而已
作者: hywu (hywu)   2016-12-18 08:55:00
我聽某位法師講過,聲聞人不了佛性,不知有佛性,也不認為自己能做佛。這是最大差別。法華經也有講過,釋迦佛在替大弟子們授記做佛時,大弟子還很懷疑,我真的可以成佛嗎?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6-12-18 11:37:00
不二法的深意,並非只在名相上的理解,也非單指不生不滅不二另一個層面就是"一體",而要能親證一體,就是所謂的菩薩法身大士,在這個時候才真正入不二,也才真正有能力將不二的法理徹底的具體實現,因為法身大士就真的有本事在眾生的輪迴中,以各類身應機度眾,這才是真正展現不二一體的意義,並非像我們只是透過思考討論這麼表淺的意義~先到淨土再迴娑婆,也是這麼個道理,雖然一開始有二,有染有淨,但最後再淨土修學也是要成就自己入真正的不二境界,才能滿一開始學大乘的願,否則也只是空殼而已。一體是什麼樣的概念,就如同您的左手跟右手,左手癢了,右手自然去止癢,沒有任何條件,一切本是自然而然。法身菩薩對眾生就是這樣的無緣大慈,而也只有徹底明白了一體的實相道理,才能以無緣大悲心的法身來幫助眾生。所以才說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因為圓滿的實相就是一體。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16-12-18 14:29:00
我同意法身實相的道理很深以及需要親證這邊只是想說莫輕易說阿含沒有或苛人為小後說對方不懂大乘的莊嚴學理多能從阿含中找到基本元素與相似比較對立 想現己身大對方小 還都是我執 莫輕人 莫輕人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6-12-18 15:00:00
感謝您的討論及提醒,交流法義也只是自己學習上的一點認識罷了,不能代表什麼,所以若有不妥的地方,還請原諒末學這些的不成熟的發言。感恩,阿彌陀佛。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16-12-18 17:37:00
您真客氣 感謝您與我討論 我若有疏失冒犯還請莫掛懷感激不盡,阿彌陀佛。
作者: Samus (阿建)   2016-12-18 18:00:00
隨喜讚嘆 求同存異的開放討論心胸
作者: vango (vango)   2016-12-18 19:59:00
yogi堅持涅槃離於名色。那要如何解釋本篇所引經文,既說如來慧解脫不受後有,卻又說如來於未來世能說正法,覺諸聲聞。不受後有如何於未來世說法?是否表示你所認知的離於名色的涅槃,觀念已經偏差了其實不受後有,而能於未來世說法,已經隱含了生死即涅槃的實相義。如果小乘說自己無法執,卻做不到不受後有後於未來世說法,能說服的了自己無法執嗎?
作者: yogi (Yogi)   2016-12-18 20:15:00
那是因為你解讀錯誤了。這邊講的未來世能說正法,不是你理解的那個輪迴流轉死生的未來世,而是證正等正覺後,般涅槃以前,以那殘餘尚未熄滅的五蘊餘燼說法。
作者: vango (vango)   2016-12-18 20:19:00
你就這樣理解未來世?這樣理解過去現在未來三世?
作者: yogi (Yogi)   2016-12-18 20:19:00
只有仍有執取的心會導致結生,要說佛陀阿羅漢仍有未來世,等於說他們仍有執取,這樣是完全不合於佛法的基本常識的唷。要讀經解經,要先用基本的常識想一想這樣解讀說不說得通,不是依文解義。
作者: vango (vango)   2016-12-18 20:22:00
你的說明,所謂佛法基本常識,更讓我了解大乘與小乘的差異你可以解釋一下,你對於「生死即涅槃」的看法嗎?說佛陀阿羅漢不能於未來世說法,又說自己無斷見無常見,豈非自欺欺人
作者: yogi (Yogi)   2016-12-18 20:41:00
你要堅持佛阿羅漢有死生輪迴的未來世的話,那你要先用佛教基本常識去想想,導致這個「未來世」結生的執取是從哪裡來。所以法四依才說依義不依語。沒有佛教基本常識就照文字來解經,真的很容易解出一些天馬行空的東西。特別是中文的經文,要注意的是梵文與巴利文的文法結構和中文有根本的差異,在翻譯過程中經常無法翻出全面的意義,如果依文解經是解原文就算了,偏偏很多人用中文解中文經,然後又不用一些基本常識當axiom,每每看到這樣的解法都只令人搖頭。
作者: vango (vango)   2016-12-18 20:46:00
你還是沒有說明,何謂生死即涅槃?
作者: yogi (Yogi)   2016-12-18 20:52:00
在你一開始質疑的點,也許你應該點進Samus的出處連結去讀一下註解:“「未來世;未來時」(anāgatamaddhān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在未來」(in the future)。按:巴利語的「世」(addhāna),水野弘元《巴利語辭典》譯為「時間,世、行路,旅行」,Buddhadatta譯為「a long path, time, or journey; highroad」,可以指來生,如SN.22.82的「但願我在未來世有這樣的色!」也可以指當生中的未來,如SA.75說如來「於未來世開覺聲聞」。” 可以指來生,也可以指當生中的未來。用一點常識就可以判斷哪一個解釋才是正確的。
作者: vango (vango)   2016-12-18 21:03:00
我比較有興趣了解,你對「生死即涅槃」的看法。
作者: Xras (想不出來)   2016-12-18 21:11:00
在新翻譯的阿姜曼尊者傳中提到了過去佛與阿羅漢弟子前來問訊與說法的段落。在舊譯同一段倒是看不出「過去」的感覺,反而讓人覺得是他方佛。無論如何,都跟大乘佛法敘述的情形相仿,而與我所認知的一般南傳佛教的理論相反。
作者: Kermei (one)   2016-12-18 21:17:00
有網友分析過 阿姜曼傳的寫作者自身就問題大 不可盡信他編的違反佛教正法的神話故事再來 我想搞懂 本串推文是誰先拋出生死即涅槃的命題的啊?
作者: yogi (Yogi)   2016-12-18 21:22:00
你要問一個南傳學人一句北傳的說法,自己都不用先申論一下的嗎?XD
作者: Kermei (one)   2016-12-18 21:23:00
這五字的定義都沒設 拋出者先設一下定義吧 不然天曉得問者想表達什麼?
作者: vango (vango)   2016-12-18 21:27:00
yogi已經回答了不是嗎?就是南傳並不認同「生死即涅槃」我只想點出大乘與小乘的差異回應creative88所說小乘也是不斷不常,沒有偏空
作者: yogi (Yogi)   2016-12-18 21:30:00
三小啊。我什麼都沒說啊,你的閱讀能力還蠻奇葩的XD
作者: vango (vango)   2016-12-18 21:30:00
小乘斷生死般涅槃,大乘離生死無有涅槃可得這是大小乘基本的差異
作者: ycc124 (應生無所住心)   2016-12-18 23:11:00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若有眾生樂聲聞者說聲聞乘,樂緣覺者說緣覺乘,樂世間者說世間乘。
作者: Xras (想不出來)   2016-12-18 23:15:00
網友認為傳記有些是亂說的,嗯,不知那個網友是不是也否認阿姜曼尊者證阿羅漢?還是他認為那是尊者或者尊者的弟子在豪洨,亦即,妄語乃至大妄語?
作者: yogi (Yogi)   2016-12-18 23:29:00
就像歷史小說,歷史小說總是有真實的部分也有虛構的部分。另外翻譯也可能是一個要考慮的環節(after all,曾銀湖...)後來有另一本叫《阿姜曼正傳》的翻譯本,就明確講到:「阿姜曼住在沙裡卡石窟的時候,有時會有一些聲聞阿羅漢以禪相的方式現身來拜訪他。 阿姜曼說,雖然他從未見過佛陀,但聆聽每一位聖弟子阿羅漢的開示,都會讓他覺得彷彿佛陀就在他的眼前。」這樣聽起來就合理很多。現在不是末法時期,人間甚或欲界天、梵天存在阿羅漢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
作者: vango (vango)   2016-12-18 23:44:00
原來阿羅漢不受後有,還可以以禪相的方式現身,這樣是不是違背了佛法的基本常識?
作者: yogi (Yogi)   2016-12-18 23:45:00
另外這本書關於佛陀來祝賀的部分,雖然中譯是說過去佛,但老實說我讀的英文相對應的段落並沒有讀到「過去」佛的意思,所以也可能是指十方世界的諸佛。總之啊,這本書有很多讀起來很神話的部分,這部分要不要採信基本上也不是很重要啦。重點是一些談到實修的部分,其實還是有參考價值的。一個具足神通的阿羅漢如果還沒入滅,以禪相出現在其它人面前應該不是什麼太難理解的事。你的閱讀能力真的很奇葩。
作者: Kermei (one)   2016-12-18 23:51:00
阿姜曼是聖者沒疑義啊 我是說作者摩訶布瓦 這人嘴巴很叭啦
作者: yogi (Yogi)   2016-12-18 23:53:00
再強調一次,我讀過的英文原版那些聽起來神奇的佛與阿羅漢現身的段落,沒有一個地方是寫說是這些過去佛、已入滅的佛、已入滅的阿羅漢。至於這樣子會不會讓讀者覺得比較可信一點那就
作者: Kermei (one)   2016-12-18 23:53:00
他"轉述"的(沒其他阿姜曼弟子旁證)不可直接無條件信以為真
作者: Kermei (one)   2016-12-18 23:56:00
y大說的也算合理 見阿姜曼的那些天界證阿羅漢者還沒般涅槃
作者: yogi (Yogi)   2016-12-18 23:58:00
同意Kermei所說,我差不多也是這樣認為的。一個景仰師父的弟子,把各種聽來的鄉野傳奇寫進師父的傳記中,大概就跟司馬遷寫的「史書」從黃帝開始寫一樣的意思吧。
作者: Kermei (one)   2016-12-18 23:59:00
康熙是皇帝沒錯 但八阿哥無旁證 自稱轉述康熙傳位給自己若x大會全然相信這情況 那就全然相信摩訶布瓦任何轉述吧
作者: yogi (Yogi)   2016-12-19 00:16:00
是說既然談到阿姜摩訶布瓦,我自己看他的一些影片,感覺是他跟很多其它我們傳統上認為的南傳禪修大師在氣質與一些手足舉止的細節上有滿大的不同。我不知道他是不是阿羅漢啦,但是我只能說,我自己喜歡親近的老師會是更為沉穩靜謐的類型。或者說,至少不要是餔檳榔餔到嘴唇變色的類型 囧
作者: vango (vango)   2016-12-19 00:47:00
ycc124所言甚是,文殊菩薩慈悲智慧令人讚嘆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16-12-19 01:30:00
我是說南傳跟阿含經 非斷見 非常見 走中道喔墮於斷見的叫做小乘 可是南傳沒有墮於斷見喔準確一點來說是墮於偏空的叫小乘
作者: vango (vango)   2016-12-19 08:04:00
那creative88可否說一下,是否認同南傳學人yogi所說的離於名色的涅槃。還有阿羅漢不受後有,涅槃後是否不再覺諸有情?修正一下,我指的是從南傳但不墮小乘的觀點,來看上述的兩個問題
作者: yogi (Yogi)   2016-12-19 08:29:00
就是有人喜歡東問西問板友看法,卻連經典 論典都不去查閱,這樣對建立基本常識有用嗎?(攤手)
作者: vango (vango)   2016-12-19 09:19:00
有疑當問,沒有甚麼好汗顏的。問答之間如果對問者答者皆有利,為何不問。所謂經典,也就是佛與弟子間的問答集。阿含經裡面重複的問題多不勝數,但我從來沒看過釋尊回答說「阿難,這個問題上次舍利弗問過了,我上課你都沒專心聽,去去去,自己去問舍利弗,下次再不專心聽,以後不准住在精舍」,釋尊從來沒有這樣回答過弟子的問題。楞嚴經中,七處徵心,釋尊與阿難兼問答了多少次,阿難還是不解,但釋尊沒有說,「阿難,我都已經講的這麼清楚了,你還不懂,虧你還是多聞聖弟子」。釋尊有的只是一次一次耐心的解惑。我從來不認為阿難真的不懂,在這樣的示現問答中,甚深的智慧因此流傳下來,後世一切眾生都受惠。yogi既然學佛,卻用這種想法質疑發問者,不是背道而馳嗎?
作者: yogi (Yogi)   2016-12-19 09:45:00
看來你也知道佛法的來源是佛陀不是弟子也不是板友嘛,那你都不會覺得自己不去找佛典來印證,反而問板友看法來駁斥其它板友的看法甚或駁斥謀宗派看法,這樣的作法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老實說啦,佛板幾年來就是大亂鬥的競技場,但是大家都知道要戰也得要自己去讀些經論,拿經論說法來立論並破斥對方說法,這樣戰歸戰,大家經年累月下來也讀了不少經典,也不算壞事。倒是你一開始跳進來戰,連讀經都讀錯了,到後來索性直接問別人看法,這樣自己都不從經典立論出發,顯然是搞錯了什麼吧?加油,好嗎?
作者: vango (vango)   2016-12-19 10:05:00
我並不認為佛法有分派別,只不過應眾生根基不同方便分派。如果所謂的駁斥宗派有助於了解佛法,駁斥又何妨。creative88的南傳不斷不常,行於中道的觀點,我很有興趣虛心求教,問者答者皆能得利,問又有何妨。菩薩不輕初學,不重久習。有的只是直心追求真相而已戰與不戰,不再考慮的範圍內
作者: yogi (Yogi)   2016-12-19 10:15:00
是無妨啊,不過不管要學要戰,這都不是紮實的態度就是了。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倒也沒什麼。只是說你連讀個有註解的經都讀錯意思,也許應該從這邊加強比較要緊,這是良心的建議,加油囉。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16-12-19 14:38:00
現在vango問的問題在板上有文章可以看也是Samus大發表的 只是在精華區請見 z精華區>>>15南傳佛教>>>2阿含經>>>100雜阿含104希望能幫上忙
作者: vango (vango)   2016-12-19 16:33:00
感謝creative88所引經文,不過我想了解的是阿羅漢般涅槃後,是否還能起「作用」,實質上繼續度化眾生?如果不能,與斷何異?請教creative88對此是否有肯定的答案?就是能否起用?我想先說明一下,問這問題的動機好了我們每個人從無始劫來已輪迴無數次了,就像這一世我們有父母,之前的生生世世也都有父母。先不管過去世的父母,就談今世的父母好了。如果你今世證得阿羅漢,而父母仍在生死流轉,而你只能用今世殘存的五蘊餘燼度自己的父母,般涅槃後就不能再度眾生。那你只能跟父母說,「抱歉,孩兒要般涅槃了,接下來你們只能靠自己了,我以後幫不了你。如果阿羅漢的涅槃是如此,那我們在學佛這條路上,應該仔細考慮清楚,離名色的涅槃,斷滅式的不是後有,是不是真的是你追求的修正上文,斷滅式的不受後有即便是凡夫,賺大錢後都希望能孝養父母,何況是聖者?所以這個問題很重要,如果阿羅漢不能度自己無始劫來生生世世父母,這樣子的離苦得樂,非我所願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16-12-19 16:52:00
首先我們不需要很擔心這輩子證了阿羅漢怎麼辦因為其實功夫要下的深 而且有些緣份不是在這輩子不過您對南傳處理的問題 看起來可能還是稍稍沒有讀懂可能會建議您先放下在現在就來分析比較各系統的差異先回到您現在可以接受的系統裡面修行 勤斷貪嗔癡並跟在老師身邊學習 或許等未來再來處理這段比較好
作者: vango (vango)   2016-12-19 17:01:00
因地不同,果遭迂曲。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如果一開始的目標錯了,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斷貪嗔癡,修戒定慧,與此並無衝突我只是想了解南傳對這問題的解釋,如此而已不應該因為這輩子不太可能證阿羅漢,就忽視這個問題。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16-12-19 17:08:00
一般的回答是 不能說有 不能說沒有 涅槃是苦的止息
作者: vango (vango)   2016-12-19 17:08:00
南傳法門以阿羅漢為究竟,以法修行,總有一天會證得。
作者: vango (vango)   2016-12-19 17:11:00
好,我們先切換到北傳來好了大般若經修行要訣,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一切智智即佛智,為何以大悲為上首,不斷三界因緣,為恆度眾生故。何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契入實相故涅槃者,不離名色,亦不即名色,以名色不可得故。小乘談苦集滅道四勝諦,大乘也談苦集滅道四聖諦。所不同者小乘知苦,知苦因,斷無名,滅苦因而離苦。大乘則是無苦集滅道,如心經所言,苦諦者之苦實無生,集諦者知集非和合,滅諦者知畢竟滅實無生無滅。道諦者知道法不二,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非離生死而有涅槃可得,非離煩惱而有菩提可得之前你們所說離名色得究竟,並非大乘的不二法。阿羅漢斷貪嗔癡而出三界,大乘之出三界是了知無三界可出小乘的定法,有出定有入定。大乘定法無出入定相,何以故?一切眾生,常在定中。萬法因緣生,當阿羅漢斷了三界因緣,就沒有可能倒駕慈航因為再無因緣可入三界。就如同阿那含名為不來,實因其已無人界因緣。大乘以大悲為上首,並不同於世間的同情,而是以智慧為根基於三界得自在,恆度眾生,自然可救渡生生世世父母。所以我才說這個問題很重要,因地不同,果遭迂曲。一開始擇法就必須清楚知道,自己要往哪裡去。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16-12-19 17:48:00
我知道也讚嘆大乘從大悲'上首 我對大乘的修法未有意見我這邊提六祖壇經只是想法問題丟回到北傳來請問六祖入滅後到何處?
作者: vango (vango)   2016-12-19 17:56:00
我沒有資格代替六祖回答,不過既已大悲為上首,應是乘願度眾如果你問我,釋尊入滅後到何處,我的回答也是一樣。所以接下來的問題是,阿羅漢入滅後,還能渡眾生嗎?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16-12-19 18:11:00
我們先把六祖講完...在弟子哀留他的時候他是說:大眾哀留甚堅,師曰:『諸佛出現,猶示涅槃;有來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歸必有所。』
作者: vango (vango)   2016-12-19 18:21:00
所以你的意思是?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16-12-19 18:21:00
另外壇經的眾生多是指心內眾生 供參考示現涅槃
作者: vango (vango)   2016-12-19 18:28:00
那可以回到南傳了嗎?我所問的不是阿羅漢入滅後的有無問題,而是是否繼續度眾生?抱歉,我想就此打住。感謝各位的交流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16-12-19 18:38:00
感謝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