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辰之歲,病中發願,敬集經文,副以祖意,作為簡課,俾授初機。約自他感應於
三業之間,括讚觀願向於一禮之際,妄想不易乘隙,而正念自得現前。需時既少,收效良
多。」
在庚辰的那一年,這個病中就發願,這是夏老師他自己了。發了一個很大的願哪,要
很恭敬的來集結一些各種經裡頭的文句。「副以祖意」,這個就是夏老師的淨土宗的特殊
不同之處,就和印光法師也都有所不同。「副以祖意」,把「祖師的意」也結合進來了。
所以現在大家都是說:「你們一學、一念『淨土』,一搞『禪』哪,就是務外了,就是不
專了。」這也有必要,因為末法眾生根器是差了,你一門還學不好,你再多加一門就更學
不好了。但是絕對的「不(是)讓你學淨土的人,你就不許去碰一碰禪宗」,那就不會有
人「有禪有淨土」了;那沒有人「有禪有淨土」就沒有「戴角虎」了;沒有「戴角虎」,
所以「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啊。因此夏老師這些就是我們要注意的地方。
所以在各種大家都有說法,都有原則(的情況下)。我們對於印光法師沒有一點輕慢
之意,但這點跟夏老師相較,兩人有點不同。但是印光法師本人對於禪還是很理解的,尤
其是對於蕅益的讚歎,他說:那是佛再作這個註解,也不能超過蕅益。這是大修行人的話
,所以是大祖師的話,我們是很尊敬、很讚歎。但是對於禪這一方面說,跟夏老師的態度
這裡有點出入。
夏老師明白(的)就說,我這裡頭,一方面根據經典,一方面把祖師的、禪宗的這一
些風格、一些精神融會在一起了。「祖師意」呀,所以常常問,「什麼是祖師意呀?什麼
是西來意呀?」「祖師意、西來意」也就在這個《淨修捷要》裡面。所以我們讀《淨修捷
要》,不光是理解了淨土宗各種經典的許多精華,而且禪宗的「祖師意」也在裡頭,因為
集結的時候就結合了「祖師意」。這一點是大家很應當留心的。
那麼,作為一個簡單的課,攏共(總共)就三十二拜嘛,很簡單,沒有幾篇兒嘛。「
利初機」呀,讓初機有得修啊。那麼這一個簡課的內容是怎麼回事兒呢?「約自他感應於
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啊。「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
「自」和「他」有了「感應」了,這是最好的事情了。怎麼能得到「感應」呢?我們這個
「身」、「口」、「意」,這是我們在作業,這稱為「三業」。就在「身」、「口」、「
意」這個三業(裡頭),人就是在這個「三業」裡頭啊。可是就在這「三業」裡頭我們能
夠達到「自他感應」啊。你身在禮拜是「身業」,口在念誦是「口業」,意在念經文,「
安住」於經文的奧義之中,你的身口意以這個為「能感」,你就能得到「感應」,得到佛
的加被嘛。「括」就是包括,「括讚觀願向於一禮之際」,這就是「五念法門」。
「五念法門」是「禮拜,第二是讚歎,(然後是)觀察、發願、迴向」,這是「五念
法門」。所以「讚觀願向」,把這個「讚歎、觀察、發願、迴向」都在這一個「頭」裡頭
。你要就是磕這一個頭,可是在之前你就有「一心觀禮」,就「觀」了;這裡頭有「讚歎
」的話,「發願」也在裡頭,「迴向」也在裡頭。所以世親菩薩說這個五念的法門,這就
是融會在這個修持裡頭了,所以稱為《五念簡課》。
這麼做的話,「妄想不易乘隙」呀,妄想抓不著機會,不能鑽空子。你沒有機會給它
,因為你都一件事接一件事,這一個頭磕完了,下面又「一心觀禮」了。這裡文句文句都
很緊湊,磕完之後,你又是念佛,念佛中還「三稱南無阿彌陀佛」,起來又念哪。那「妄
想」沒有機會,它沒有空子可鑽,不能「乘隙而入」啊。「正念自得現前」嘛,妄想不能
乘隙而入,你正念就自然現前嘛,這個就是多麼直截了當。「需時既少,收效良多」,這
三十二拜一會兒就做完了,時間很少,而「收效」是非常非常多啊。
「是以付印以來,已歷四版,受持獲益,先後相望,節時省力,行者稱便。」
跟別的相比,所以「先後相望,節時省力」,又節省時間,又省精力。所以在現在,
大家都忙啊、都緊張啊,而且大家都是這個(精力有限)。就是出家人也不閒哪,有的出
家人比我們還忙,他的廟做旅遊點了,他這個一早上起來就要把廟打掃乾淨,然後就是來
了遊人,就是糖、香煙頭兒、包糖的紙……在一天這條帚掃掃,他說,還什麼叫用功?腰
酸腿疼啊,什麼都「動彈都動彈不了了」。大家就是忙啊,時間(有限)。所以出家,(
有)人還想出家,我說你到哪去出家去,現在?所以現在就是說,在家也是各種都在忙啊
,美國是中年人的戰場,都是在鬥啊、在爭啊,競爭啊,所以要「專門修持」是很難。就
要有這樣兒的法門,簡單扼要,效果很高。我們講效率、高效率,花時間少,效果大,就
是效率高嘛。我們要謀求那個高效率的法門哪。
「行者」都「稱便」,所以前前後後很多人修,很多人一直修到九十多歲。我看見一
個人,他還在馬路上一邊修一邊念。他從來不坐車子,幾十里他也是走,他在路上一邊走
,一邊就修這個。一邊走,一邊……他當然不能磕(頭),心裡觀想著我在磕頭。
「果能隨文運心,久習純熟,則於性修不二、境智一如之理,不待研討,自生信解。
再讀《大經》,於淨土法門,有如順水行舟,颺帆逕渡矣。」
這麼樣的話,你「果能隨文運心」,隨著這個文,你心就是在這兒隨著它(運轉),
「心之運轉」跟《淨修捷要》裡頭的文一致啊。「久習純熟」,純熟了之後,你就對於「
性修不二、境智一如」的道理,不用去研究也自然就能生到「信解」啊。所以「性修不二
、境智一如」,這兩句話現在不講,等到以後要講,在這文章裡頭,這很重要啊。你的「
本性」和你現在的「修持」,你本性就是佛,你現在修持,你在做三十二拜,你這個修持
和你的本性是一件事情。而「境」和「智」,你這個境界,觀想極樂世界種種的「境界」
和這個「智慧」,和金剛的智慧不是兩樣兒的。
所以有人就說,《金剛經》跟《阿彌陀經》有個矛盾哪,《金剛經》是一切有相都是
「虛妄」,你看《阿彌陀經》告訴我們又是「黃金為地」,又是這又是那,全是「有相」
,這兩個經矛盾哪!這兩個經並不矛盾,是你讀的人矛盾。「境」和「智」是一如,「境
」就是「智」,這些道理我們在以後都要發揮。那麼,這個時候再念《大經》,「於淨土
法門,有如順水行舟,颺帆逕渡矣」,你就在順水在乘船,也順風啊,帆也掛起來了,直
接就渡過了。
「但每條均係經文法語,萬勿滑口率意,致蹈輕慢。務宜誠敬虔恭,如覲慈光,方合
天親菩薩四修五念之旨,自能獲密益於潛移默運中。如嫌簡略,則有《大經五念儀》,行
將脫稿,請益諸方也。適屆聯合普遍祈禱法會圓滿之期,勉循同修善信之請,略題數語,
用誌緣起云。」
這底下就不多說了,就再交代一下,說這裡頭每一條、每一條都是經文哪,不要大意
呀,(要)恭恭敬敬的,就是天親菩薩「四修五念」。「五念」我們說過了,還有「四修
」。「四修」的意思就是一個是「恭敬修」,我們要很恭敬淨土法門,恭敬阿彌陀佛和一
切聖眾。第二是「無餘修」,你稱了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專念阿彌陀佛名號」,也就
是跟這個經中這些如來聖眾的名號,不去摻雜其他的,就是「無餘修」。(第三)「無間
修」,就是淨念相繼,沒有間斷哪。(第四)「長時修」就是以畢命為期,我這一生啊,
到我命終了,我才給它念完啊,這叫「四修」。
「五念」剛才說的那五種。天親菩薩主張要「四修五念」,這個「四修五念」自然就
獲到「密益」了。底下不說了,這個(是)主要的,我們也從這裡知道,要修淨業,要知
道讀《無量壽經》,要知道夏老師會集的《阿彌陀經》啊,種種的。這個裡頭最簡易的呢
,就是《淨修捷要》。所以我們今天哪,就開始大家在一起,來共同研究這個內容。
==
(要)恭恭敬敬的,不去摻雜其他的,淨念相繼,以畢命為期,
禮拜、讚歎、觀察、發願、迴向,南無阿彌陀佛。
這就是天親菩薩的「四修五念」。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