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liveforhappy (水戶洋平)》之銘言:
: 佛法有辦法幫助受工作壓力所苦的人嗎
: 如果以所謂"正念"來看
: 除非之前平常就有花很多時間練習
: 否則很難應用在需要大量且立即思考的場合中
: 修習禪定(奢摩他) 不管是各種業處所緣也是
: 除非之前已經花了大量的練習培育出定力
: 否則面對高壓的當下根本沒辦法應用
: 唸佛唸經等等似乎也是如此
: 沒有先用之前有空的時間培養
: 等到了龐大工作壓力已經降臨的時候似乎也難以派上用場
: 所以說
: 佛法對於"已經"深受工作壓力所苦的人來說
: 是不是能幫助的著力點有限?
: 除非先離開那種環境
: 找到一段長時間來培養 不管禪修 正念 唸佛等等
: 問題是現實層面考量 如果無法離開那種環境
: 就完全沒辦法了?
其實是需要學習佛法和練習的,也就是理觀加上事修
觀念(理觀)
其實世俗東西 不用佛法 許多心靈雞湯也是夠用
我個人想法讓你參考 (其他人不一定)
佛法也不太講現世之改變,而是未來的規劃
也就是今生如何,是過去所造的業 因緣和合果報現前
你也不能改變甚麼 只能接受
好不好 你講八字 命理 佛法都差一樣 就是認命就是
反正一切在怎樣也會過去,就是忍, 面對它
能接受這觀念也是很大一步,不再花時間抱怨和鑽牛角尖
加上一般常聽到的空,空性。這樣是不是感覺很消極
其實換不同角度想,但是你還是可以創造正確 積極的心態將生命作規劃,慢慢引導到好的方向
另外如果接觸到大乘法門 思想和空性的操作就更高明,不過這個難三言兩語解釋
像淨界法師談到師父懺雲法師,提到修行人有三個面向 除了 理觀和事修,另外一個就是個性
其實個性也佔了你思想觀念上很大一部分
還有懺公在時有時弟子請示一些問題,法師有時也不會馬上做決定,再看看 緩點
這個和楞嚴思想也有點關係,遇到境界時 先回到真如本性,一念心性
一切本來沒有的境界,再看因緣來做決定
這是甚麼意思呢??
因為我們一般凡夫平時就是照著感覺走,想怎樣就怎樣 最後就是業力帶著跑
但你如果平常有這思想,先不要習慣和感覺相應,回到清淨的狀態
緩一下,再做 這樣對你絕對有幫助的 (需要時間研究一下教理和練習)
事修上
佛法提到十善業,一般人也會常做 也為人總稱讚的也可以練習做做看
佈施,財佈施,法佈施,無畏佈施等 ,之前看過報導,其實常付出的人比沒付出的人
一般快樂程度是比較高的
一般禪修 禪坐或瑜珈等 許多高階主管或人士有在練習的也不少
如長庚生物科技董事長楊定一,也是醫學博士 也常出書推廣這類練習
印度總理莫迪 是瑜珈,其實很多
以上 就花時間自行規劃和練習看看
智慧和善業這東西 是永遠跟著你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