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實修] 當修止、觀二法,乃至漏盡 (11)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7-12-30 09:12:12
: [3] 梵語 vipasyana,音譯「毘缽舍那」,義譯「觀」,「觀」的體性是「慧心所」
: 《解深密經》卷第三〈分別瑜伽品第六〉玄奘譯
: 「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若忍、若樂、若慧、若見、若觀,是
: 名毘缽舍那(觀/慧),如是菩薩能善毘缽舍那。」
───────────────────────────────────────
■ 佛陀說如何修「觀」
《解深密經》卷第三〈分別瑜伽品(註1)第六〉(玄奘譯)
「佛告慈氏菩薩(彌勒菩薩)曰:……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故,即於如所善思惟
法,內三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捨離心相,即於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
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若忍、若樂、若慧、若見、若觀,是名毘缽舍那,如是
菩薩能善毘缽舍那(觀)。
……世尊!若諸菩薩乃至未得身心輕安,於如所思所有諸法內三摩地所緣影像,作意
思惟,如是作意當名何等?善男子!非毘缽舍那作意,是隨順毘缽舍那勝解相應作意。」
■ 釋義──
止觀所緣二諦隨一,修習止觀的所緣,可緣世俗諦的法類,也可緣勝義諦的法類。
行者在獲得身心輕安的奢摩他安止之後,以具有身心輕安的安止為所依,專注在所緣
,捨離其他不是所緣的散亂心相,對於所聽聞思惟的法義,於善思惟法形成止定當中三摩
地所緣的影像(義共相),以分別慧善加分析觀察抉擇,直至獲得決定的勝解印可,也就
是觀察思擇三摩地所緣影像(義共相)的所知義──
1.就世俗諦盡所有性上分析觀察思擇(正思擇)、2.就勝義諦如所有性上分析觀察思
擇(最極思擇)、3.就所緣的性質粗分的分析觀察思擇(周遍尋思)、4.就所緣的性質細
分的分析觀察思擇(周遍伺察)。
透過這樣的分析觀察思擇,內心生起──
1.沒有煩惱疑惑的忍許(若忍)、2.生起好樂的意樂而觀察(若樂)、3.清晰覺知明
了的觀察(若覺)、4.心能證知法義證見法義的觀察(若見)、5.不捨正理而安住於觀察
(若觀)。
如是透過修觀的四種思擇:1.正思擇、2.最極思擇、3.周遍尋思、4.周遍伺察,與產
生修觀的五種行相:1.忍、2.樂、3.覺、4.見、5.觀,持續地觀察修,當由觀察力再次引
生身心輕安樂所攝持的慧,那時的觀察慧就稱為毘缽舍那勝觀。
如果照著上面所說去修持,菩薩就能夠善巧地來修習毘缽舍那(觀)。
以初禪近分定的奢摩他安止為基礎,進一步獲得正式具相的毘缽舍那勝觀,會再次引
生身心輕安樂,修習毘缽舍那未得身心輕安樂的階段時,是隨順的毘缽舍那相應作意。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