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讀經] 佛誕節-《釋迦佛讚偈》、《浴佛功德經》46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8-10-17 20:49:39
(....接續前文....佛誕節-43)
摘自:《入中論略講》見悲青增格西
轉自: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佛學課
http://chienching.blogspot.com/
(疏)戊三、明菩薩之三種正因
(自釋)
又諸菩薩以何為因?論曰:「大悲心與無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
悲謂哀愍,行相體性如下說。無二慧謂離有無等二邊之慧。菩提心如《法遍行經》云
:「菩薩應由菩提心了達一切法,一切法與法界相等,新生無住一切法。由所知能知空故
,皆遍了知,如自所了達法,願諸有情皆能通達。菩薩所發此心,名菩薩菩提心,利益安
樂一切有情心,無上心,慈故和愛心,悲故不退心,喜故無悔心,捨故無垢心,空故不變
心,無相故無障心,無願故無住心。」
(疏)
若聲聞獨覺從諸佛生,諸佛復從菩薩生者。是諸菩薩之因復云何?謂大悲心,與通達
遠離有事無事等二邊之慧,及菩提心,此三即是諸菩薩佛子之正因。
(記)
菩薩的因又是什麼?頌文:「大悲心與無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
大悲心、無二慧、菩提心三者是《入中論》的三主要道。大悲心的行相、體性,下面
會講述;無二慧(遠離常斷二邊的智慧)則是《入中論》主要想講說的內容,下面亦會廣說
。此處主要要說菩提心,引《法遍行經》是在描述菩提心。
先了知菩提心的概念,再進入內文討論。當回答什麼是菩提心時,菩提心是有嚴格定
義的,但是可以大概理解為「為利有情願成佛的心」是菩提心。
這裡面一定要具備二個部分,一是為利有情的部分,類似大悲心等,一是願成佛的部
分。因此,菩提心本身是希求佛果的心,因素是為利有情。為利有情是因素,不是菩提心
本身,可是講條件的時候會講二個,所以菩提心也是具有二個欲求的心,二個欲求是很希
望利益有情與很想成佛。
通常會說有國王式的菩提心、牧童式的菩提心、船夫式的菩提心,但是只有具備二個
欲求的、(第一個欲求)為利有情(第二個欲求)願成佛的心之國王式的菩提心才是真的菩提
心,其他二個都不是真的菩提心。牧童式的菩提心,是指類似地藏菩薩發的願,要讓眾生
都成佛後,自己才要成佛,如同牧童是把牛、羊趕在前面,自己走在後面,而不是自己先
成佛,再拉拔、救助眾生。這種是情操很高的說法,但是想法上不對,因為眾生都成佛了
,他也就不需要成佛了,沒有必要了。船夫式的菩提心,是指如船夫與所載的乘客一起到
對岸,所以自己要和眾生一起到彼岸,同樣,這種方式也沒有必要。
我們現在有很多顛倒的作法,如很強烈的認為:「應先累積資糧,學習經論以後再說
。因為集資淨罪很重要,這樣一來才看得懂經教。」類似於此的想法很多。但是如前所說
,「集資淨罪」在此處的定義是只有菩薩才能做到,我們所做的那些都不是集資淨罪。要
怎麼去集資淨罪呢?就是要先讀這些經教,看懂了,修到一定程度,達到一定標準,才稱
為集資淨罪。總之,在沒有產生菩提心(為利有情願成佛的心)之前,是沒有辦法集資淨罪
的。
(複習:#1RlSPkhF [讀經] 佛誕節-《釋迦佛讚偈》、《浴佛功德經》42
此處解釋「中」,為何獨覺是「中」?因為獨覺的福、慧高出聲聞,可是沒有福智二
資糧、大悲心、一切相智,所以劣於佛陀,因此名「中」。
問:聲聞、獨覺有沒有福智二資糧?
答:沒有。
聲聞、獨覺沒有福智二資糧,我們也沒有,不是做個大禮拜、打掃佛堂等就會有資糧
,所謂資糧是大乘資糧道以上者才有,要與佛的法身、色身要有密切關係,要對得上。資
糧如同手印一樣,我們蓋手印,手指不是手印,手印不是手指,但是手指與手印可以完全
對得上,其他的無法替代,資糧與佛的色身、法身的關係要像這樣。
因素也有很多種,我們會發願想成佛,這可能成為成佛的因素,但是這個發願與成佛
的關係並不是很密切,如西瓜的種子是西瓜的因素,但是怎麼看都不像西瓜,也沒有西瓜
的味道,但是快成熟的瓜就跟可以吃的西瓜很像。
資糧是針對佛果而言,因此才說大乘資糧道以上才有福、慧的資糧,其中慧是法身的
資糧,福是色身的資糧。在《現觀莊嚴論》、《寶鬘論》中都強調聲聞、獨覺沒有資糧。
雖然其他的人也會舉出「聲聞、獨覺也有資糧道」、「聲聞、獨覺也有很多出世間功德」
等疑難,這部分都不會被否認,不會說他們沒有善,他們也具有大善,但是資糧一詞是針
對佛果而說,所以可以確定聲聞、獨覺是沒有資糧。)
另外,一般也會認為:「佛教就是要利他,有些人躲到山裡面自己修行是聲聞的作法
,是不對的,應該要以利益有情為主。」但是這邊也指出,利生是一定要成佛才能利生的
。所謂的利生,不是看到窮苦之人請他吃頓飯這樣,以《廣論》來說,是要引導他人走上
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甚至只有引導他人走上中士道、上士道才能稱為利生。利生是
很難的一件事,如果自己走上這條道,就可以有一點點利生,但是也是十分稀少。
我們通常把利生的範圍看得太廣,將幫助別人、說句好話讓他人高興等都視為是利生
。如果這個是利生的話,當然利生就不難。但是利生的範圍是幫助他人走上解脫道、成佛
道的話,利生就不容易,只有佛寶、僧寶才幫得上忙,佛寶是幫助走修行道,僧寶是陪伴
走修行道,除此之外,沒有其他人可以幫助得了。而佛寶與僧寶中,僧寶雖然可以幫得上
忙,但是只能有微小的利益。
如密勒日巴尊者說:「沒有得到見道位以上,就沒有利益可言,所以就不要到處去講
經說法。」也就是尊者將師長的條件設定在現證空性。宗喀巴大師的標準低一點,認為能
夠了解、解釋空性,至少字面上可以掌握得住,如此就可以為人師表,若非如此,就不能
講經說法。也有人認為加行道以上的行者才能講法,加行道以下就沒有利益。我們看宗喀
巴大師的行誼也顯露相同的情況:宗喀巴大師在尚未親見文殊菩薩前,就已博通經教,但
是文殊菩薩仍認為那沒什麼利益,要他先去閉關修行。這就是說利益有情不是一件簡單的
事,能利益的方式只有成佛。因為只有佛才可以大量、大力的利生。所以為了利生要成佛
,就是這個原因,如果我們現在就可以利生,那就不需要成佛了。
(疏)
菩提心者,《釋論》引經云:「如自所達法性,願諸有情皆能了達,此所發心,名菩
提心。」此僅緣菩提心所為之一分。《釋論》又云:「應發如此心,願我拔濟一切世間皆
令出苦,決定成佛。」此未緣所得菩提,亦僅是相之一分。
當如《釋論》於說依大悲心生菩提心處所說:「正法甘露妙味之因,永離一切顛倒分
別為相,一切眾生親友體性,正欲求得如是佛果。」此文顯說緣所得之菩提。
故應許為利一切有情,欲得無上正等菩提,乃為圓滿發心之相。本論疏亦作此說。《
現觀莊嚴論》所說亦同。
(記)
真正的菩提心是認為:「為了利生一定要成佛,不成佛不行。」所以是為了利生想成
佛。
但是《自釋》所說的菩提心不是這樣,《自釋》引《法遍行經》的用語是「由所知能
知空故,皆遍了知,如自所了達法,願諸有情皆能通達」,雖然引用的經文很長,但是整
段話的重點只有這句話。其意是「這一切法都是空,我自己了解這一切法都是空,希望有
情眾生也能夠了解空性。」(註1)
這句話表達的是希望眾生都了解空性,說的是利生而已,沒有具備菩提心的二個條件
,所以不是菩提心。宗喀巴大師說到「如自所達法性,願諸有情皆能了達,此所發心,名
菩提心」,只是緣到二個條件中的一個,只是緣一邊而已。
另一邊的內容則要配合《自釋》後面所說的內容來看。《自釋》「出生正法甘露妙味
,除遣一切邪分別相,成為一切眾生親友」,這句話有四個內容,說的是佛的四身。(註
2)
會說我們具有如來藏—空性,我們的心性是空,透過修道諦,至初地時會變成滅諦,
這個滅諦再發展上去,成佛時稱無住處涅槃。因此,在修菩薩道時,有滅諦與道諦,至成
佛時,道諦會變成智慧法身—屬於心法,滅諦會變成自性法身—屬於常法。佛的色身部分
分報身與化身,報身是如我們常見穿戴纓絡的觀自在或度母等,化身是如世尊這樣的佛。
所謂的報身是指福報之身—可以享受自己福報之意。報身的弟子都是初地以上的菩薩
,所以說法時就可以傾囊相授、盡情發揮;化身就要看弟子的根器,跟不同的眾生講不同
的法,是應化機而生,也就是,報身的說法對象有限,化身說法對象則涵蓋廣泛。
我們的身體由父精母血而來,心是從前世而來,二者(此世的身體和心的續流)是分開
的。佛的色身不是如此,色身是智慧形成的,本質是智慧,所以是來自於法身。因此,心
透過滅除染污的部分達到滅諦,因為清淨所有的染污(煩惱障和所知障),所以智慧達到最
究竟的情況,這個智慧再產生出報身與化身,所以報身與化身類似法身的果。
《自釋》中「出生正法」是描述法身,因為其他二身(報身、化身)是從他(智慧法身)
出生;「甘露妙味」是說報身,因為報身可以恣意說法,說的都是甘露妙語,不必觀機而
說法;「除遣一切邪分別相」是說無住處涅槃(滅諦、自性法身的一分),因為遣除了一切
煩惱障、所知障(諸佛如來究竟斷盡諸煩惱障、所知障故,名為涅槃);「成為一切眾生親
友」是在說化身,「一切眾生」表三乘的一切眾生,因此《自釋》的這段話說了四身。
說「為利有情願成佛」,成就怎樣的佛?就列舉了這四個。雖然想成就像世尊一樣化
身、想成就報身、想剷除所有的邪分別達無住處涅槃,這些希望都是正確無誤的,但是最
好的是「出生正法」,即想得到一切遍智(正遍知的智法身,或說無上正等菩提的正等覺)。
說「願成佛」時,第一個就是要想達到遍智(無上智、一切種智的遍智)。圓滿地說,
就是把「出生正法、甘露妙味,除遣一切邪分別相,成為一切眾生親友」四個內容加入。
《現觀莊嚴論》清楚地說到,為利有情願成佛的心才是菩提心。
《自釋》這段文說希望眾生都懂空性,這個想法類似「為利有情」。後面所說的—希
望得到佛的四果,這個想法類似「願成佛」。
也就是《入中論》將菩提心定義的二個部分分開來說,在此處說了一半,在後面說了
另一半,二者若不配合來看,就不是真正的菩提心。但是月稱菩薩引《法遍行經》「如自
所了達法,願諸有情皆能通達。菩薩所發此心,名菩薩菩提心」,說這就是菩提心,因此
我們解釋時要說:這個是菩提心的一方。也就是菩提心要有二方,一方是利生,一方是想
成佛,二方面加起來,以利生的動機想成佛,才是菩提心。
很多經論在描述菩提心時,會一直闡說利生的部分,如此處月稱菩薩所說的一樣,但
這並不是真正的發心;有時候則會一直闡述佛果的部分,如《廣論》講述四因四緣時說,
見到佛菩薩的功德就很想成就佛果,說這個就是菩薩發心,但這也不是真正的發心,只可
以說是菩提心的一部分。
所謂利生就是前面說的,要引導他人至解脫道、成佛道,其他的不是利生。
此處「希望眾生都能了解空性」,為何是利生?因為它和解脫道、成佛之道有密切關
係,但是這個只是例子之一,同樣的情況,在《般若經》中也有。如希求讓眾生都行布施
波羅蜜多等六度、希求眾生都得涅槃之果等,這種希求就是利生的心。而很希望眾生得涅
槃,很希望眾生行六度等,用其他的方式都行不通,只有自己成佛才有辦法達成。
我們為何要成佛?因為佛也不是全能的,如果佛也是全能的,已經成就了很多佛,不
需要我們成佛。因為眾生與諸佛的關係都不太一樣,有些佛可以調伏的有情,有些佛不見
得能調伏。
例如在因地上,二個人相互有違緣,是累劫的對頭,當二個人都成佛了,這尊佛的弟
子就不能去依止另一尊佛,會有違緣產生,這些細微的因緣十分奇特。這個在般若乘中未
宣說,但在密續中有宣說。因此,因為有些眾生與諸佛沒有緣,使他們未被諸佛調伏,或
許我們與他們有緣,當我們成佛時,就有辦法調伏他們,所以我們要成佛。
如前所說,利益有情的方法是得到遍智,有了遍智就有能力、技巧調伏其他眾生。可
是仍會有人發心追求各式各樣的化身,想以其化身度脫從色究竟天到地獄的眾生。也有人
想如阿彌陀佛一樣,希望自己能成就佛國淨土,其中的眾生都具有五神通,聽懂一切法,
因為生在那裡的眾生都成為圓滿的根器,如此說法也較為容易。
雖然想法上有各式各樣的發願,但是重點仍在於遍智(一切種智的遍智),如果缺乏了
遍智這樣的內涵,光是追求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等,就會有追求明星的感覺。所以為利有
情願成佛的想法要由遍智去思考,在此之上,再有成就報身、化身的想法就會很好。
(自釋)
菩薩正因,即此悲心、無二慧、菩提心之三法。如《寶鬘論》云:「本謂菩提心,堅
固如山王,大悲遍十方,不依二邊慧(遠離常斷二邊的智慧)。」
(疏)
安立此三為菩薩正因,是《寶鬘論》意。彼云:「若自與世間,欲得大菩提,本謂菩
提心,堅固如山王,大悲遍十方,不依二邊智。」
此但說為菩提(無上正等菩提的佛果位)之根本,未直說為菩薩之根本。然根本即最初
義,以彼以三種正因為最初,故知即是菩薩之正因。又說三法為菩薩因者,在觀察聲聞獨
覺既從佛生,諸佛從菩薩生,則菩薩復從何生,故知非是能建立因,乃明菩薩之能生也。
如是立此三法為菩薩因,其最初得名菩薩者,是否指最初入道者而言?若謂是,則不
應安立大乘發心為彼之因,以初發彼心者,即立彼為菩薩數故。亦不應安立不依二邊智為
彼之因,以諸菩薩要先發世俗菩提心,而後乃學菩薩六度行,要學般若波羅蜜時,乃學不
依二邊之智故。若謂否,則與所說如初月及如藥樹嫩芽之菩薩皆成相違。
答:不許後說。雖許初說,然無前二過。以菩薩前導之發菩提心,意在修學發心,非
謂修成之真實發心。此如嘗蔗皮及皮內之汁味。若但發宏誓,為利一切有情故,願當成佛
,此乃隨言作解,如嘗蔗皮之味(甘蔗皮式的發心),雖此亦名為發心,然非真發心。若依
修菩提心之教授而修,發生超越常情之勝證,如嘗蔗漿之真味,即真發心。《勸發增上意
樂會》即依此義密意說云:「愛樂言說如蔗皮,思惟實義若真味。」
(記)
「為利有情願成佛的心」其實仍不是菩提心,因為尚未達到一定的心量。菩提心是一
種任運而起的心,也就是「任運而起地為利有情願成佛的心」才是菩提心,生起此心時即
入大乘資糧道。
任運而起的菩提心才是真正的菩提心,或說蔗肉式的菩提心。先前,一直思惟眾生的
苦,然後生起「我要成佛」的心,雖然這種心的力道很強,且「為利有情」、「願成佛」
二條件都具備,但是因為想法上仍是經過造作、努力而得,所以是蔗皮式的菩提心(造作
式的菩提心);不加思索、任運而起的,才是真正的菩提心。
對菩提心的掌握非常重要,因為經論中有關菩提心的描述非常多,如此處「如自所了
達法,願諸有情皆能通達」,說這是菩提心等,類似的情況很多,但是這些都要當作是不
了義,是在說某一部分,不是完整的菩提心。仔細認識菩提心的話,在般若書籍,如《八
事七十義》就提到菩提心必須具備四個條件。
先了解何謂「道」(「地」)?何謂「大乘」?字義上,乘是扛、承載之意,承載一切
有情即是大乘,只扛著自己的利益,就是小乘。若是解脫,乘就是能承擔這樣的利益,將
你帶到有利的地方。道就像世間的道一樣,能帶我們出三界輪迴。地如世間大地能生萬物
,萬物都依賴地,同樣,大小乘功德都依此生長上去。
道、地與乘是相同的意思,都在講一種心,但是這些都是字面上的解釋,完全不準確。
定義上,道是任運而起出離心所攝受的智,小乘道是任運而起出離心所攝受的智(道)
,大乘道是任運而起菩提心所攝受的智(道)。
菩薩、佛是擁有大乘的行者或成就者。佛、菩薩與大乘,是擁有者與被擁有的關係,
如為利有情、為自他成就佛果的希求,這種希求是希求者—菩薩所擁有的。菩提心是為利
有情願成佛的心,具有這種心的人都會如此希求,心相續中會有這樣的想法。但是除了這
個希求外,此有情的心中還有大悲心、空正見等,這些也是道(或乘、智)。
道的定義中,「攝受」的意思是相互提攜,即出離心增長時,其他的智也會增長,其
他的智增長時,出離心也會增長。如修無常時,出離心會一再增長,修出離心時,修無常
的心會增長,這二類就是相互提攜(攝受)。
我們會有三種心,善心,煩惱的心如貪、瞋、癡,還有無記的心,如吃飯時的心等。
大、小乘行者比起我們來說,他的心相續會多一個部分—道。即行者心續中會有一般世間
的善,也會有煩惱、無記的心,但是他還會有道,道也是善心。成阿羅漢後,就不會有具
煩惱的心這個部分;成佛之後,具煩惱的心、無記的心都不會有。
說「出離心所攝受的智」意思是,有一部分的心不被出離心攝受,如吃飯時的心,出
離心發展與否都與它無關;有一部分的心不僅不被出離心攝受,還與之對抗,如煩惱,出
離心越是發展,煩惱的部分就越少;而有一類的心,與出離心有相互提攜(攝受)的關係,
這類的心就是道。
道的名稱琳琅滿目,有四念住、四神足的說法,也有四諦十六行相、十二緣起的說法
,也有資糧道、加行道等的說法,有的是用階段取名,有的是以某種原因取名。有關道的
內容,整體上說來,小乘五道所修的就是四聖諦,大乘五道十地所修的內容就有很多。
菩提心(大乘世俗發心)的定義是,與自身的助伴─為了利他而緣圓滿菩提的欲樂心所
相應而生,大乘道入門之道類為特色的大乘主要意識心。
一、(第一個)「大乘」:菩提心與道的關係為何?
大乘道即是由任運而起的菩提心(為利有情希求無上正等菩提的心)所攝受的智,沒有
被菩提心所攝受就不是大乘道。什麼時候入大乘道就看什麼時候生起任運而起的菩提心。
一個人可能會修悲心、利他心、布施等,但是在沒有生起菩提心之前,那些就都只能
是功德而已,不是道(地、乘)。如在任運而起菩提心未產生前,修悲心會幫助引發菩提心
,修造作式的菩提心也會幫助悲心的發展,但是這個悲心不是道;若修出任運而起的菩提
心,此時悲心也會成為大乘的道(智),同樣,若有出離心等也都會成為大乘道。
二、「意識」:只要是任運而起為利有情願成佛的心都是菩提心嗎?就談到第二、三
個條件。如佛的眼識也是任運而起為利有情願成佛的心王,為了遮除佛的眼識等是菩提心
,所以加了意識此一條件。又,會有一些心所,如與菩提心一起的五相應心所,或為利有
情願成佛的欲心所,它們雖是具有為利有情願成佛的想法的心,但是都不是心王。
三、「大乘道入門」:佛陀的空正見也有菩提心的功能—也有希求成佛的想法,即具
備了菩提心定義的一部分,可是我們不能說佛陀的空正見就是菩提心。雖然佛陀的菩提心
和空正見的功能很像,但菩提心就是菩提心,空正見就是空正見。為了擋住佛陀的空正見
是菩提心的情況,所以才講「大乘道入門」。
四、「道類」:前已釋何謂「大乘」,何謂「大乘道入門」。有菩提心就入了大乘,
沒有菩提心就是退出大乘或沒有得到大乘,從資糧道到佛果都有菩提心,但是菩提心是否
都是入門?也不是,得了菩提心的第二剎那到佛果的菩提心這些就不是入門,如加行道的
菩提心不是入門,佛陀的菩提心不是入門,如果佛的菩提心是入門的話,就會成為一定要
成佛才會變成大乘。所以講菩提心的條件時必須說,為利有情願成佛這樣一個入門的道,
以及跟它類似的道。所謂類似的道,就是指第二剎那以後的道,其雖不是入門,但是與入
門的道類似。
因此,簡單地說,任運而起、為利有情願成佛的心是菩提心,但是仔細說什麼是菩提
心,就要加上這四個條件。
四個條件中,第一個「大乘」是為了擋住蔗皮式的菩提心,「道類」是為了將資糧道
第二剎那以後的菩提心納入,其他二個條件(意識、大乘道入門)則是圓滿「任運而起為利
有情願成佛的心」句子本身未表達出的內容,所以說菩提心是「任運而起為利有情願成佛
的主要意識」是較為圓滿的說法(「主要」要表達心王)。真正的菩提心定義講起來很拗口
,先記住這樣的說法,以後再去對照真正的定義理解。又,雖然透過定義的簡別能清楚地
標示出菩提心,但是要理解菩提心仍要透過正文一連串的內容。
所以,任運而起為利有情願成佛的心是菩提心,也就是具有此心時,行者就變成菩薩
。問:菩提心是菩薩的因嗎?答:不是,因為具有菩提心與成為菩薩同時,所以菩提心不
是佛子因。問:但是,月稱菩薩說「菩提心是佛子因」?答:《入中論》禮讚文的「菩提
心是佛子因」(或「此中的菩提心是佛子因」),講的是為利有情願成佛的心,包含蔗皮式
與蔗肉式的菩提心。即如修知母、念恩、報恩等至增上意樂,接下來會修菩提心,此時有
為利有情願成佛的心,可是不是任運而起,一直訓練到使其任運而起,就真的變成菩薩。
但是「為利有情願成佛的心」都是菩薩的因嗎?也不是,因為佛也有這個心,但是佛的這
個心就不是菩薩因。因此,禮讚文的菩提心的界限是從眾生到佛地之前。
(疏)丁二、明彼亦是菩薩餘二因之根本
(....待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