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CBETA B10, No.0067《菩提道次第廣論》
: 「又於無我義,若無觀慧引生恆常猛利定解緣如所有性毘缽舍那,唯久修習正奢摩他
: 僅能壓伏現行煩惱,終不能斷煩惱種子。故非唯修止,亦定應修觀。如《修次中編》云:
: 『諸瑜伽師若唯修止,唯能暫伏煩惱現行,不能斷障,以未發生智慧光明,則定不能壞隨
: 眠故。《解深密經》云:由靜慮故,降伏煩惱(現行);由般若故,斷諸隨眠(種子)。』」
───────────────────────────────────────
■ 補充:不應單修止,決定還要修空性的勝觀
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奢摩他>章講記 法音法師
【又於無我義,若無觀慧引生恆常猛利定解,緣如所有性毘缽舍那,唯久修習正奢摩他,
僅能壓伏現行煩惱,終不能斷煩惱種子,故非唯修止,亦定應修觀。」
亦「定」應修觀,是決定要修觀。
同時,於無我義未於心中產生觀察通達的智慧,即生起證悟空性的智慧,依於這樣的
智慧進一步引生不間斷,殷切,力量極強的定解 — 空性的定解。
對於不先行證悟空性義,又沒有依所證的空性義引生無間相續殷切猛利空性的定解,
生起緣勝義諦如所有性的勝觀,單單長時修習具相的奢摩他,具相的止,已得止而長久修
習,最多只能如石壓草般壓伏心中煩惱的現行,不能如截斷樹根般地根斷煩惱種子,故不
應單修止,還要修空性的勝觀。
很明顯,斷煩惱是要斷種子才算,不斷煩惱種子不名為斷煩惱,斷煩惱現行不能稱為
斷煩惱。
若依佛教團體的力量,依共修的力量,依暫時的持戒,依著修世間的止觀,依著懺悔
力量,都只能壓伏煩惱現行,絕不能斷煩惱種子;只是暫時壓伏,以後還會生起,表示未
根斷種子。
根斷煩惱必須斷種子才行,一旦根斷種子,以後遇任合因緣,都不會生煩惱。以上說
明依止而修觀,要止觀雙修,下面以經論證成。
【如《修次中編》云﹕「諸瑜伽師若唯修止,唯能暫伏煩惱現行,不能斷障,以未發生智
慧光明,則定不能壞隨眠故。】
如蓮花戒論師《修次中篇》所說的,一切志求斷盡煩惱的瑜伽師,若單長劫修止,修
得再久,其功能不過是暫時壓伏煩惱的現行,不能根斷障礙 — 煩惱障或所知障隨一,因
為其心中未產生證空性的智慧光明。
未生起緣空性的勝觀,就絕對不能壞滅種子,「隨眠」為種子。一般說,隨眠有二意
。1)堪能引發後後煩惱的力量,即稱為煩惱隨眠或煩惱種子。2)凡是不堪能引發後後煩
惱的力量,只是障礙你遍知一切,那種隨眠就是習氣。前者為煩惱障,後面習氣的隨眠為
所知障。這兒主要在講種子。所以一定要依止修觀,特別是依止修出世間的勝觀為要。
【《解深密經》云﹕『由靜慮故,降伏煩惱,由般若故,斷諸隨眠。』】
佛說《解深密經》的意思也一樣,依著一般的靜慮,此靜慮先不要談出世間的,一般
共許的靜慮只能壓伏煩惱的現行。依著般若,般若為空性的智慧,通達空性的智慧。通達
有證或親證。依著證或親證般若空性的般若智慧,就能斷除心相續的種種煩惱種子。
【《三摩地王經》云﹕『雖善修正定,不能破我想,後為煩惱亂,如外道修定。若觀法無
我,觀已善修習,是證涅槃因,非餘能寂滅。』】
這段文說得太清楚了,雖然善巧如理如量的修習正定,即止,再如何久修,都不能破
我想,破我執,不能根斷我執的顛倒妄想。
因為心相續只長久地修止,安住於止當中,無法根斷煩惱種子,我執種子。後來遇到
外境,又會生起煩惱,為煩惱所擾,如外道行者。
相反地,若觀法無我,觀有很多層次,先以聞慧、思慧證法無我,繼續不斷地修習,
在得止之上生起修慧證,證法無我就得到法無我的勝觀。
由法無我空性的勝觀,繼續配合累積福德資糧,不斷地串修,若干時候,產生正行斷
障的能力,這樣的勝觀是證得涅槃的主因。此外沒有其他的法藥,能得到寂滅。
換言之,寂靜無二門(沒有第二條道路),即不離福德資糧攝持的證或親證空性的心,
寂靜為涅槃之意。得涅槃唯一的法就是生起證或親證空性的心。
補充幾點,一)如外道的修定是什麼意思呢?舉例說,有個外道仙人得到有頂天的禪
定,長時入定,在定中頭髮長了,老鼠在頭髮裡作窩。仙人出定後,發現頭髮中有老鼠窩
,很生氣,因為這樣便退失定力。
久修禪定,沒有空性勝觀,無法對治煩惱,煩惱只是暫時不起,無法根斷。就像外道
法,可以得增上生,不可能入道,因為不具足出離心,因為不善巧四諦取捨學處,因為未
修無我義,故不斷煩惱。
【《菩薩藏經》亦云﹕『若未聞此菩薩法門,亦未聽聞聖調伏法,唯三摩地而得喜足,為
憍慢轉墮增上慢,不能解脫生老病死愁嘆苦憂及諸衰惱,不能解脫六道輪回,不能解脫諸
大苦蘊。』】
依《菩薩藏經》,若行者沒有聽聞菩薩法門,即大乘止觀法門,大乘的靜慮度與智慧
度,也沒有聽聞聖調伏法,即沒有聽聞空性的勝觀之教授,單依三摩地而得到喜足,「喜
足」即味著定樂,甚至倒執禪定為解脫,如外道。
這樣的結果是,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憍慢轉增,成為增上慢。以為久修禪定,就得
到解脫了,這就是增上慢。
因為他心中的煩惱種子沒有根斷,沒有得到出世間的勝觀,當然就不能根斷煩惱,所
以還是會輪迴生死,蒙受生老病死苦的折磨。蒙受內心煩惱的侵逼,愁嘆苦憂不已,種種
身心的衰惱,為此緣故,不能出離六道輪迴生死,不能解脫諸大苦蘊的輪迴,輪迴即苦蘊。
即便長久修定,還是會衰墮,得定的人往昔無始以來,心中有很多投生欲界的業,當
定力退失或雜染時,往昔所積,尚未感果的欲界業習氣會現行,力量強者先成熟,所以定
力衰退就墮欲界了。
不是說定力不重要,但要知道它是在什麼位置。本論一再提醒,要依止修觀,依觀斷
障,才是佛教的正道;其他都不是,得到神通或財富等都不是,就算有神通也是為了利他
及解脫,否則無義。
【如來於此密意說云﹕『從他聽聞解脫老死』,故欲斷諸障發淨智者,應依奢摩他而修妙
慧。】
對於這個意思,如來教誡道,必須依止修觀,止觀雙修的密意。必須從他方善知識聽
聞空性義的教授,依著緣空性的止觀雙運,斷盡煩惱。
欲求斷除種種障礙,譬如二障隨一,應依增上緣奢摩他而修習生起緣空性勝觀的妙慧
,淨智為出世間的智慧,即親證空性的心。
補充二點,一)修法的過程應是這樣:
先生起具義疑,生如理觀察,不懷疑就不會觀察,有懷疑就會觀察,要先動腦筋想一
想,不要只有聽受,必須思惟。這樣才可能生起如理觀察。
由如理觀察則見到理由,不觀察不會看到理由,任你有多少觀察,就會看到多少理由
,世間法出世間法都一樣。
之後,由見到理由產生定解,不見理由,怎麼可能生定解呢?後將所生定解結合止觀
,加以修習。這樣才正確。若太不喜歡觀察,太不喜歡安立理由,只想聽到答案,成果一
定一敗塗地。
二)關於這點,宗大師在《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及《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對於空
性義提到四個重點。
1)依他教而聞,2)向他說而講,3)自己思惟空性義,自思義而思。4)心串習而修
。這四點 — 即聞講思修空性義,確實若多若少可以損害心中的我執。
【《寶積經》云﹕『住戒能得定,得定能修慧,由慧得淨智,智淨戒圓滿。』】
安住於堪能息滅外在粗分散亂的戒,就能得到堪能息滅內在細分散亂的定,依著已經
息滅內在細分散亂的定,就能生起根斷煩惱的空性之修慧。
由空性的修慧繼續修習,就可引出出世間親證空性清淨的智慧。由這樣心中已具足出
世間道為本質親證空性的清淨智慧,就可讓戒學定學變成圓滿,變成出世間的三學。
補充二點,一)三學可分有漏三學及無漏三學,三學是總名,看誰有才能判斷是有漏
或是無漏,眾生和佛,凡夫和聖者的差別在於心的功德差異。
二)增上三學,依著三種觀待可以成立增上三學的數量決定之理。
1)觀待調心次第,三學數量決定。依著戒學能令心息散,依著定學能令心等至,依
著慧學能令心解脫。
2)觀待斷除煩惱的次第,三學數量決定。依著戒學能損壞煩惱現行,依著定學能壓
伏煩惱現行,依著慧學能根斷煩惱種子。
3)觀待得果,三學數量決定,依著戒學得增上生果,依著定學得上二界果,依著慧
學得涅槃果或出離三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