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觀無量壽佛經疏鈔演義》12(上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9-01-07 00:13:06
  請掀開六十二面。我們在這本《疏鈔》裡面,我們用的這個本子,是諦閑法師從《疏
鈔》裡面節錄出來的,幾乎都是原文,諦閑法師自己加的很少,頂多只是個介紹詞而已。
他老人家節錄的也就是《疏鈔》裡面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們還是嫌時間太短,沒有法子詳
細跟諸位介紹。只是在重要裡面選擇最重要的,於我們平常修學,特別是念佛有關係的,
跟大家做個簡單扼要的介紹。
  從《疏鈔》裡面我們瞭解佛法的確是活活潑潑的,圓教、圓人他的思想、他的見解、
他的行持,就接近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在無礙法界裡面,最要注意的就是邪正之別,一
念正就是佛法,一念邪就變成魔事。藏、通、別、圓都離不開這些原則,小乘法裡頭也是
如此。擇善固執是好的,可是如果不明理論、不知道目的,有些固執是錯誤的,得的效果
是相反的。這些地方我們多讀大乘經論就會明白。這是講圓教的人,思想比較開放的,他
一下手就可以用圓教的教義做為自己修學的依據;換句話說,他可以用諸佛與大菩薩修行
的方法自己來做。這是既快速,比起前面幾種還要來得簡單,這就是古德所謂的「圓人說
法,無法不圓」,說、聽、學習都不例外。下面這幾句就是《法華經》裡面講的「十如是
」,十如是是講諸法實相,從本體到現象、到作用統統都包括。十如是也有淺深、廣狹各
種不同的說法,因人根性而異。但是在《法華經》上,正說當然是圓教教義,《法華》純
圓。《華嚴》是全圓,《法華》是純圓,大乘圓教的經典只有這兩部。從圓教教義來說,
一切諸法皆是佛法,沒有一法不是佛法。
  我們從這裡接著再念下去。「既一切皆實,實外無餘」,真實之外就沒有東西了,「
復云餘皆魔事者何也」,為什麼又說餘皆魔事?一切都是真實,哪有什麼魔事?這是疑問
之所在。下面給我們解釋,「應知此說,是以理簡情」,完全從理智上說那就是真實的,
一切法沒有一法不是佛法。「若離心緣能所等相,名為實相」,這是純粹的理性、純粹的
智慧,以智慧去觀照。「介爾有相,即為魔事」,前面講的其餘就是指這個,介爾是一絲
毫,一絲毫的執著就叫魔事。所以一絲毫都不能執著。這個地方諸位一定要清楚,離相、
執著是從我們自己的內心,心裡不要有執著,心地要清淨。可是處事待人接物,該執著的
還是要執著,不執著的地方就不要執著,那是應用。內心清淨,應用自如。應用是對人,
他有執著,我們隨他的執著而執著;他不執著,我們也可以隨他的不執著,我們也不執著
。這樣與世間法才能夠相融相即,才能夠和睦共處,不至於跟世間法對立,那就錯了。這
在佛法就是常說的,「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
  世間法是什麼?世間法就是分別執著,我們並不破壞它。因為世間人都有分別執著,
從分別執著裡面建立社會秩序,像世間的法律、道德觀念、風俗習慣,統統都是分別執著
裡面產生的。它既然有了,我們真正覺悟的人,心地清淨的人,入到他們那個境界裡頭也
要隨俗,不能不隨俗。不隨俗就破壞他社會的形象,這是他們不能接受,不能容許的。所
以要隨順世間,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裡面有「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隨喜裡面自己內心還
是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那就叫功德。外面跟大家一樣分別執著,裡面確實
沒有分別執著,外面隨喜,裡面是功德,這是菩薩修學的方法。
  所以,要注意此地講的介爾有相,即為魔事,這個「介」是一絲毫。這個一絲毫嚴格
來講,就是等覺菩薩還有那麼一點點沒放下,那就是他的魔事。這個魔事是生相無明,最
後一品生相無明,何況其他?所以佛法沒有別的,破盡一切分別執著而已。破盡一切分別
執著,不是破別人的,你要是破別人的那就壞了。破自己的,與別人不相干。破自己的分
別執著,使自己得到真正的解脫,得到真正的般若智慧,清淨法身。確實,離開一切分別
執著,法身、般若、解脫你統統證得。雖然證得,不壞世間法,跟任何人都能夠歡喜的相
處,為什麼?能恆順眾生。恆順眾生跟大家就能歡喜相處,與一切眾生決定沒有違背。因
為菩薩曉得一切都是假的,何必要認真?他要怎麼樣就隨他怎麼樣好了,不要去認真計較
,這樣才能夠隨喜,才能夠恆順。
  底下有兩句話也是我們應當要把它記住的,在六十二面倒數第三行,最後一字看起。
「以情分別,一切皆邪;離情分別,一切皆正」,情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感情。這個東西很
麻煩,世間人把這個看的很重,人沒有情還得了,那就不得了!我們看那問題太嚴重,殊
不知道所有一切麻煩都是情招來的。大的麻煩是六道生死輪迴,這個東西若沒有了,給諸
位說,你所有的煩惱都沒有了,生死輪迴也沒有。不是個好東西,何必把它看得那麼重,
不肯放下。有些人對這個事實真相沒搞清楚,聽說佛教要把情斷掉,於是乎產生一個錯誤
觀念,不能學佛,學佛的人沒有情,變成我們一般世俗講無情無義,這佛不能學!其實我
告訴諸位,世間人執著這個情是假情假意。佛菩薩真情,真情實意。為什麼?情跟智是一
個東西,迷了叫做情,覺悟了叫做智,名字換一換,實際上一樁事情。智是什麼?智是永
遠不變真實的情,你說那個情,情是把智迷惑了,所以不是個好東西。
  佛法給它重新建立一個名詞,佛法講慈悲,慈悲是理智的,世間愛情是迷惑顛倒的。
實在講,慈悲跟愛情是一樁事情,怎麼能說佛無情?佛才有真實的感情。從前方東美先生
我跟他學哲學的時候,他跟我說,他說一個哲學家是感情最豐富的,沒有感情不能學哲學
。再告訴諸位,沒有真實的感情不能成佛,不能成菩薩,一樣的道理。假情假意是不能學
佛的,學佛要真實的感情。真實的感情,換個名詞叫做智,所以智跟情是一不是二,一個
是覺,一個是迷。此地講以情分別,迷情,情執分別一切法,一切法皆邪。離開迷情,你
分別一切法,一切法都正,這個要知道。
  所以底下講「今簡情取理」,簡是揀別,把它區別出來,什麼是迷情?什麼是理智?
「是為經體」,佛說經就是根據這個道理來說的。「應知實相全體照明,稱為真心,亦名
本覺,覺體遍故,諸法皆實」,這幾句話好懂。真智就是真心、就是本覺,覺體就是自性
、就是真心。真心遍滿法界,法界裡一切萬相都是真心變現出來的,所以諸法皆實,沒有
一樣不是真實。覺悟了,那就《金剛經》上的話反過來,「凡所有相,皆是實相」。迷了
的時候,你有情執,「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情執一斷,凡所有相皆是實相。就那一念
之差,真妄就顯示出來。
  「若指其要,不離現前分別之念,念即本覺,覺即經體,無別經體以為所詮,以此覺
心,觀於依正,能所即絕,待對斯忘,妙觀之宗,自茲而立。」這不僅是本經之體,所有
一切大乘經體統統都是這樣的。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對於大乘經才真正生起清淨堅固的信
心,曉得大乘經理論依據是最真實的。這叫指要來說,最要緊的、最扼要的,給我們指出
來,就是我們現在這個念頭。我們眼能見、耳能聽這個「能」,能見能聽的這就是本覺,
這就是心真性起用,能見、能聽真性起用。在見聞覺知裡面起分別執著這是錯誤的。隨順
眾生起分別執著,自己本身沒有分別執著,是佛菩薩。自己從內心真的起了分別執著,這
叫凡夫,這個是迷。內心清淨沒有分別執著,隨順眾生分別執著,這叫大慈大悲普度眾生
。佛說經是依這個原理而說的。
  下面我們都可以把它省掉。底下一段在六十五頁,有兩句話,一定要牢牢的記住,六
十五頁第一行最前面這個兩句。「情想叵忘,本性難顯」,意思就是情想要不把它捨棄掉
,你就沒有辦法見性。這個兩句要牢牢記住。這是我們學佛,拿念佛人來講,我們為什麼
不能得一心不亂?最大的障礙,就是這兩個字,「情想」。你的情太重,一天到晚胡思亂
想,你怎麼能得一心?所有一切修行的方法,無非是把情想斷掉而已,各宗各派無量法門
,就是方法手段不一樣。在我們淨土,我們現在取的是持名念佛,用這個方法把它打掉。
會用功的人,情想念頭才起馬上就換成佛號,不讓這個念頭繼續增長,這叫用功。一念起
是迷,伏念起就是覺,覺就對迷。所以迷不怕,古人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要
覺悟得快,不要讓妄想逐漸增長。妄想一起來馬上就覺察,一覺察,這句佛號就把它換過
去,把妄念變成阿彌陀佛,要換得快!這個方法就是伏煩惱。功夫用久了,情想自然就少
,自然少的時候功夫就得力,心清淨了,智慧就增長。你在處事待人接物就不像從前那麼
迷惑顛倒,看事情也能看得清楚,做事情也不像從前老出錯誤,錯誤就少了。這是現前得
到的利益。心要清淨,清淨心就生智慧,《金剛經》上說得很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
」,生實相就是生智慧,就是見到一切萬法的真相。所以這個兩句很要緊。
  底下一段,這是「體」第二個意思。「書家解,禮者訓體也,體有尊卑長幼,君父之
體尊,臣子之體賤,當知體禮之釋,是貴極之法也。」這個解釋就著重在最後這一句,體
是極其尊貴之法。為什麼?因為一切法都是從這裡出來的,它是個母體,所有一切法都是
從它變現出來的。體就是真如本性,現代的術語講宇宙萬有之本體。所以用禮來解釋,訓
就是解釋,禮是最尊貴的,因為它講求尊卑上下。註解裡面,我們看這一頁最後的兩個字
。「體指法身,諸佛所師,萬法朝會,體非修證,理絕言思,欲使標心,強稱貴極,斯是
本覺,非寂非照,又是法性,非廣非深,第一義名為本性,法身德也」,這幾句就講得很
清楚。體是什麼?是法身。師是師範,就是學習的榜樣。諸佛跟誰學?順法性,順著法性
就成佛。所以從順法性就有師的意思,就是師法的意思,這個前面也說過。所以它就是經
典裡面講的本覺,就是講的本性、法性,名詞很多,實際上都是指一樁事情。雖然指一樁
事情,名字不同,意思也有小小的差別。因為本性是萬德萬能,往往一個名詞不能涵蓋它
整體的德能,所以建立許多這些名詞,顯示它有無量的德能,是這個意思。
==
會用功的人,情想念頭才起馬上就換成佛號,不讓這個念頭繼續增長,這叫用功。
一念起是迷,伏念起就是覺,覺就對迷。
所以迷不怕,古人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要覺悟得快,不要讓妄想逐漸增長。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9-01-07 00:14: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9-01-07 21:47:00
阿彌陀佛!
作者: ackino (常勝不敗)   2019-01-12 00:25: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