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地道] 《地道建立》 (88)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9-02-10 13:36:40
....接續 #1SADXUny 《地道建立》(86)
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講授)
卻佩格西 講授/廖本聖老師 翻譯/釋見諦法師 編輯
4.大乘見道的分類
若區分「大乘見道」,有三:(1)「大乘見道根本定智」、(2)「大乘見道後得智
」及(3)「不是前述二者之任何一個的大乘見道」。
‧大乘見道根本定智
「心一境性、平等地安住於已成為〔大乘見道根本定智〕自境之無我的大乘諦現觀」
,就是(1)「大乘見道根本定智」的定義。
若予以區分,有三:(1-1)「大乘見道無間道」、(1-2)「大乘見道解脫道」及(
1-3)「不是前述二者(大乘見道無間道、大乘見道解脫道)之任何一個的大乘見道根本
定智」。
一般而言,根本定智必然是智慧資糧,行者不論要成佛或解脫都必須二資糧雙運(福
德資糧、智慧資糧二者結合),對成佛(大乘佛果)來講如此,對解脫(聲聞獨覺二乘解脫)
來講亦如此。
只要是根本定智一定是智慧資糧;而後得智則大部分是福德資糧,智慧資糧只是少部
分。智慧資糧主要是指以空性或細品的補特伽羅無我作為對境的智,反之,如果是世俗法
,即除了空性及細品補特伽羅無我以外的世俗法作為對境,如禮拜、供養、造塔、念誦等
都是屬於累積福德資糧。
接著請看大乘見道根本定智的第一個:(1-1)「大乘見道無間道」,大乘見道無間
道主要是遍計實執的正對治者,以比喻來說明就如開始與敵人作戰的軍隊;而大乘解脫道
通常會用「已斷除」,即對於遍計實執已經斷除。
(1-1)「大乘見道無間道」是正對治遍計實執,而(1-2)「大乘見道解脫道」是已
斷除遍計實執,這二個階段都是在根本定的狀態。
從「大乘見道解脫道」之後就要出定到後得位,即依實際的順序來講,在(1-2)、
(1-3)之間有一個後得位,這時候就是從大乘見道解脫道出根本定到後得位,後得位的
階段主要是透過身語意三方面去累積福德資糧,當累積完福德資糧之後,才進入(1-3)
的階段。
(1-3)主要的功能是什麼呢? (1-1)、(1-2)是在正對治遍計實執及斷除遍計實
執,但是到了(1-3)的階段,見所斷(遍計實執)的部分已經斷完了,所以這時候就不
是要繼續斷遍計實執,它是為了能夠進一步進入修道而作準備,所以(1-3)的根本定智
主要是為了能夠進入到修道而作準備的一個根本定。
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為道與道之間的轉移必須要在根本定中轉移,如大乘資糧道要轉
移到大乘加行道必須在根本定中轉移,從大乘加行道要轉移到大乘見道也必須在根本定中
轉移,從大乘見道轉移到大乘修道也是在根本定中轉移,所以(1-3)的階段,是準備要
從大乘見道轉移到大乘修道的根本定。這個根本定是準備轉移進入大乘修道的一個定。
不論是聲聞的見道、修道,獨覺的見道、修道,或大乘的見道、修道都一樣。第一步
一定是無間道,第二步一定是解脫道,第三步一定是出解脫道的根本定到後得位,第四步
一定是再入根本定。亦即第四步的再入根本定,是為了要晉升或轉移到上道而作準備的根
本定。這四個階段在聲聞的見道、修道,獨覺的見道、修道或大乘的見道、修道,順序都
一樣。
「1既是心一境性、平等地安住於空性的大乘諦現觀(此是大乘見道的定義),又是2
作為自己份內之遍計實執的正對治者(此是大乘無間道的定義)」,就是(1-1)「大乘
見道無間道」的定義。若予以區分,有大乘見道8忍。
大乘見道8忍只是名稱不同,體性都是大乘見道無間道,即大乘見道無間道的體性有8
個作用。這情況就如小乘行者有漸斷所斷及頓斷所斷二類,若是依次斷所斷的行者,其8
忍就是不同體性,是依次生起;如果是頓斷所斷者,小乘的見道就是一體性而有8個作用,
即在同一個小乘見道無間道上安立8忍,其實是同一個體性有8個作用。而大乘見道無間道
的情況跟小乘的頓斷所斷的情況一樣,即大乘見道無間道的體性只有一個,但是有8個作
用,其實是在同一個體性上安立8忍的名稱。
大乘見道無間道雖然只有一體,但是有8個作用,所以就安立8個名稱。這情況就譬如
在說法的場合中有一位格西,或說有一位出家眾,或說有一個人,或說有一位補特伽羅,
雖然使用不同的名稱,但是所指的都是這位說法者。亦即在同一個體性上可以安立不同的
名稱,這是因為這位說法者可發揮格西的作用,可發揮出家眾的作用,可發揮人的作用,
也可發揮補特伽羅的作用,因為可以發揮這4方面的作用(其實並不只這4方面的作用),
所以可以依之安立這4個名稱,但是這4個名稱並不是在不同體性者或不同的說法者上安立
,而是在同一體性上安立的。所以這4個名稱的關係是一體但是有4個不同的名稱,或說體
性一而反體異,體性是指命名的地方都是同一個體性,反體可以理解成名稱,反體異就是
名稱的不同,即名稱不同而體性一。
見道8忍,就是4個法忍及4個類忍,這與先前聲聞地的階段當中所說的類似。大乘見
道8忍是「是等遍」(名稱不同,但是意義是同一個),因為大乘見道無間道本身就是8忍。
8忍所要對治的是遍計的障(見所斷),見所斷依欲界及上二界(色界無色界)來區分
,有欲界所攝的苦見所斷(見苦諦所斷)、欲界所攝的集見所斷(見集諦所斷)、欲界所攝的
滅見所斷(見滅諦所斷)、欲界所攝的道見所斷(見道諦所斷),能對治這四個的,依次為苦
法忍、集法忍、滅法忍、道法忍。
下文是把上二界(色界、無色界)的見所斷合在一起,上二界所攝的苦見所斷、上二
界所攝的集見所斷、上二界所攝的滅見所斷、上二界所攝的道見所斷,這四個的對治,依
次為苦類忍、集類忍、滅類認、道類忍。
雖然因為對治的內容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但是本質(體性)都是大乘見道無間道。
雖然這裡字面上只有提到遍計實執的正對治,但是不只是遍計實執,只要是屬於遍計的都
是他所要對治的,譬如執身為常的常執,或執補特伽羅為不依賴五蘊自己能獨立實質有,
即只要是遍計的補特伽羅我執、遍計的實執、遍計的常執、遍計的所知障,都是大乘見道
無間道所要對治的。
見第31頁倒數第6行「大乘見道解脫道的定義」。
(....待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