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掀開經本,二百四十一面,看第二段,「下品中生」: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
。偷僧祗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
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讚說阿彌
陀佛十力威德。廣讚彼佛光明神力。亦讚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
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
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
這一段前面是講生因,後面是說往生的狀況,講生因講得很多。這一段我們看到的往
生的人,生前是破戒,毀犯五戒及具足戒,這是破戒之人。經裡面特別舉出兩樁事情,一
個是偷盜,一個是『不淨說法』。「不淨說法」是以說法這種手段取得世間的名聞利養,
這一類都叫做不淨說法,所謂是稗販如來,目的是達到自私自利,所以果報都是在地獄。
如果在臨命終時遇到善友,為他讚歎西方依正莊嚴的殊勝,勸他念佛,他能夠一念回心也
能往生。但是諸位要曉得,實際上絕對不是這麼簡單,原因在哪裡?還是《彌陀經》上的
一句話,「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你說這個人一生造的罪業,他哪裡還有
什麼善根福德因緣?諸位要曉得,那個善根福德因緣是過去生中所修的。他所造的罪業是
他這一生沒有遇到善緣,沒有遇到善知識,交了一些壞朋友,這一生造的罪業,不是他前
生善根不深厚。正因為前生善根深厚,也就像經上講的,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
如來,所以臨終的時候,一句話提醒他,他善根能現前。如果沒有那麼樣深厚的善根,臨
終你勸他念佛,他不愛聽!這種事情我們也真的見過。
我初出家的時候,在圓山臨濟寺,臨濟寺有個念佛會,一直到現在還有,這個念佛會
有三十多年了。念佛會的副會長林道奇居士,他那時候是臺灣銀行的襄理,地位也很高,
是我們臨濟寺的大護法,念佛會的副會長。他能敲法器,可以當維那,法器敲的很好。他
得癌症過世,臨終的時候我們去幫他念佛,不聽,聽到佛號就討厭,就罵人!臨終業障現
前,我們看他一生沒造這麼重的罪,才曉得往生的事情一定是善根福德因緣具足,不是那
麼簡單的事情。過去生中沒有這樣深厚的基礎,說是靠這一生就能往生,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一生當中就那麼容易往生,這個法門也不必叫難信之法了。確實是要深厚的基礎,現
前三寶加持,所以他一念回心,眾罪就能夠消滅,這樣往生的。
這一段在註解裡面,「此品行人,有道俗二類」,就是有修行人、有在家居士。在家
居士,「俗人或毀五戒八戒」,這是在家,「比丘或犯具足大戒,如此二類,皆是不智愚
人」。講到偷盜,特別是常住,偷常住物,就是偷寺院裡面東西,這個罪太重了,這點諸
位要曉得。因為他結罪不一樣,譬如我們偷一個人的東西,我們所犯的罪只對他一個對象
,這一個對象好解決。如果我們要是偷政府機關的東西,譬如說是公共電話,這是政府設
置的,是我們這個地方老百姓稅收、納稅裝置的。你要偷這個東西,結罪跟誰結罪?這一
個地方老百姓,凡是納稅人你都偷了他的東西,這個麻煩大了,這個罪太重了,這搞不清
楚的。如果這個公共設施是國家建立的,你要偷它,就是偷一分錢,全國的人你都要跟他
結罪。所以結罪不相同。
『僧祇物』,寺廟裡的物,從前寺廟叫十方常住,凡是出家人都有分。不但我們這個
世界出家人有分,盡虛空遍法界,他方諸佛國度出家人也有分,因為只要出家人,沒有界
限的,佛國度界限都沒有的,這個罪就永遠算不清了。所以,經論上一再勸勉我們,佛寺
院裡面東西決不能盜取,這個盜取決定是阿鼻罪業;不是像你偷一個人的東西,偷兩個人
東西,那不一樣。他結罪比偷國家東西的罪還要重,因為他範圍大,人數多,曉得這樣一
個關係。當然了,現在寺院變質的很多,真正十方常住才有這麼重的罪,如果不是十方常
住,罪就不會有這麼重。十方常住這個寺廟是一切出家受戒人所有,他來的時候都可以掛
單,都可以受用。現在有很多寺廟叫子孫廟,子孫廟結罪範圍就小的多,就很小。是他寺
廟裡頭常住,充其量是他寺廟這些護法、信徒,不可能再結罪結到外面去。為什麼?外面
人來掛單他不准的,那就不是屬於十方常住。
在中國大陸,從前叢林寺院都是十方常住,以後演變為子孫廟。十方常住裡面,住持
當家是選舉產生的,一任是一年,就是臘月三十辭職,正月初一新的執事上任。是選舉產
生的,不是他喜歡交給那個就交給那個,不是這樣的。當然,老的住持可以推薦,但是要
大眾同意才行。所以佛教裡面,自古以來就實行民主選舉的制度,不是專制的。這個罪是
非常重。「不淨說法」這個罪重,因為他破壞佛法形象,這個罪是重大惡極。後面是講利
益。
【經於六劫。蓮華乃敷。觀世音大勢至。以梵音聲。安慰彼人。為說大乘甚深經典。
聞此法已。應時即發無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這段是講利益。
末後再看「下品下生」,下品下生這是造五逆十惡極重之罪。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
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
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
應稱無量壽佛。】
『稱』是稱念,前面那個『念』是觀想、觀像。觀想、觀像都來不及了,應該稱念『
無量壽佛』。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
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
界。】
這一段經文與阿彌陀佛第十八願完全相應,十念必生。這是臨終十念,十念就是十句
,不是盡一口氣一念,這是十聲佛號就能夠滅罪往生,而且是極重罪業之人。可是諸位還
是要記住我剛才的提示,多生多劫的他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否則的話,在臨命終時,實
在講造這樣深重的罪業,他臨終頭腦還清楚,還不顛倒,這個很難得。一般人一害病,病
重的時候,家親眷屬都不認得,他還能念佛嗎?所以往生的人,第一個條件就是頭腦要清
楚,這一點就非常難得。所以凡是這樣罪業悔過往生的,一定要具備三個要緊的條件,第
一個是清楚;第二個是遇緣,有善友勸他;第三個條件,一聽了馬上就接受,沒有一絲毫
疑慮,立刻就接受就照辨,就行。在這個時候要有疑惑,要考慮考慮,就不行了。你想想
看這三個條件多難,沒有那麼容易的事情。
所以,我們同修不往生則已,要往生絕對不是下品下生,這是李老師從前說過的,不
可能。為什麼?我們不具下品下生的條件。就像我們接觸這個法門很久,平常就在念佛,
縱然有罪業,罪業沒有這麼重。真正念佛往生了,品位總是在下品中生以上,甚至於中品
下生以上,這個都是非常可能的。下品生,像我們一般往生機會都不太大,這是應當要知
道的。底下是講往生的利益。
【於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
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
『發菩提心』就是圓教初住,就是法身大士,生實報莊嚴土。從凡聖同居土下下品生
實報莊嚴土。
【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輩生想。名第十六觀。】
註解裡頭有幾句,我們要把它念一念,從註解第一行當中看起。「言五逆十惡具諸不
善者」,這個人造作惡業,無善可成,「則毀壞三寶,謗大乘經,斷學般若,殺害父母等
,無所不為,故言具也」,這是世間這樣一個罪業的愚人。「既有如是極重惡因,勢必墮
於阿鼻地獄,出苦無期,此界壞時,轉寄他方,他方壞時,展轉相寄,從地獄出,復墮餓
鬼,餓鬼畢已,復投畜生,故云經歷惡道,受苦無窮。」這些事情,詳細說明都在《地藏
菩薩本願經》,果報非常可怕。可是現在有許多人,不學佛的人則不必說,學佛的人不相
信因果,不怕報應,現在還是為欲所為,真是愚痴到了極處;稍稍有一點智慧,不敢做。
我們今天勸導同修,為什麼特別著重在《了凡四訓》跟《感應篇》,我給我們同修訂
的七門課程裡面有這兩樣,就是教大家要深深的知道因果報應的事實。不但不能做壞事,
不能起惡念,一定要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緣果報決定沒有法子避免的。《感
應篇》是善惡的標準,什麼叫善?什麼叫惡?我們不用戒律,戒律裡面講的深,境界很廣
,看不清楚;《感應篇》淺顯,一看就懂得。印光大師在世的時候,一生極力提倡,印祖
是大勢至菩薩再來,我們要能信得過。所以,這兩種書比什麼都重要。我們今天不讀小乘
經,也不念孔子書,用這個東西來代替,用《了凡四訓》、《感應篇》來代替,彌補基礎
之不足。這兩樣東西一定要熟讀,要依教奉行,改過自新,這個提倡目的是在此地。有這
樣善根、福德,將來才是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資糧。
==
印光大師在世的時候,一生極力提倡,
印祖是大勢至菩薩再來,我們要能信得過。所以,這兩種書比什麼都重要。
用《了凡四訓》、《感應篇》來代替,彌補基礎之不足。
這兩樣東西一定要熟讀,要依教奉行,改過自新,這個提倡目的是在此地。
有這樣善根、福德,將來才是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資糧。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