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大德比丘、比丘尼、諸位居士同修:請掀開文本,請看文句:【知小而不知大,見近
而不見遠者,此眾生之常分也。如阿彌陀佛,於諸眾生,有大恩德,眾生不知也。佛於無
量劫前,對世自在王佛,普為惡世界苦眾生,發四十八種大願。復依願久經長劫,修菩薩
行。舍金輪王位,國城妻子,頭目腦髓,不知其幾千萬億。此但萬行中內外財佈施一行也
。如是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圓修萬行,力極功純,嚴成淨土,自致成佛,分身
無量,接引眾生,方便攝化,令生彼國。然則如為一人,眾多亦然。如為眾多,一人亦然
。若以眾多觀之,佛則普為一切眾生也;若以一人觀之,佛則專為我一人也。稱性大願,
為我發也;長劫大行,為我修也;四土為我嚴淨也,三身為我圓滿也。以致頭頭現身接引
,處處顯示瑞應,總皆為我也。】
好,請看這一段。這一段是通過闡述阿彌陀佛因地的發願修行,讓我們了知法藏修淨土法
門,它的宗旨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因為淨土一法是大乘法門,它一定要發
大乘菩提心。南無阿彌陀佛!因地,是為我們眾生來發願,來修行,他對我們眾生有大恩
德。從我們初發心,持戒念佛,到最終圓成佛果的全過程,阿彌陀佛都在護佑著我們,加
持著我們,成辦我們的大事。這樁事情,由於我們在眾生份上,是非常陌生。有時候耳聞
了,也不一定會信以為真,所以信心總是很膚淺,對這個要不斷地熏習,熏習。
首先提出眾生在認知層面上狹劣的特點:「知小而不知大,見近而不見遠」 。我們眾生
本有的智慧,應該是廣大無邊的。 然而一念無明妄動,我們受俱生我執,受色、受、想
、行、識五蘊的局限,使我們的知見非常狹小,鼠目寸光。這是受我們的業力、身心的局
限性所決定的。所以智慧非常狹小,心量非常小,不能見到廣大的境界。對我們這些「知
小而不知大,見近而不見遠」的凡夫眾生,來講淨土一法,就在認知層面、信解層面上具
有很大的難度。比如一個井底之蛙,井裡的青蛙,它看到的就是井裡那麼一點點水,看到
的天空就是三尺見方的井口,這就是它整個的世界。你要跟它講浩瀚的大海、廣闊的天空
,不是它的境界,它就不相信。你對於春生夏死的昆蟲,來談冬天的景象,它也不會相信
。所以對我們凡夫眾生,局限在娑婆世界五欲六塵裡的人來說,你跟他講西方極樂世界清
淨的境界,就像對那井底之蛙描述大海一樣,很困難。所以我們要深知自己認知的狹劣性
,不要去堅固自己凡夫的知見,一定要把自己的知見放下來,去仰信佛的知見,慢慢地打
開我們的心量。
我們為什麼知見會這麼小呢?就是一個執著。碰到什麼執著什麼,不能夠契證空性,所以
心量打不開。佛陀二十二年講般若系經典,就是讓我們擴大知見,不住一切法,就住在般
若上。但凡夫眾生就是住一切法,執著一切法。本來到這個世間來只是匆匆的一個過客。
於是他長大了,成個家,這裡蓋個房子就是我的家,這個家就是我整個的世界。家裡的那
個「家」 ,寶蓋頭的一個屋子,下面是一隻豬在那裡,這就是他的家,這樣慢慢地我們
心量就越來越小。中午有個居士說,他很有善根,開酒店、賓館,雖然很賺錢,但殺生很
多。所以他善心發現,就不想幹這個了。然而家裡、朋友都拽著他,不讓他離開。一般人
覺得我能賺錢什麼的,這就是知小。他不知道你殺生,你導致的惡業,現生會身體不好,
壽命短,這是你現生的華報,未來的果報要到三惡道裡面去。他就不能「見這個遠」 ,
不能「知這個大」 。他就在眼前的利益當中出不去,造作諸多的惡業。
所以佛經裡面,對我們眾生這樣的知見狹劣、造作惡業,就用一個比喻,非常形象,就是
小兒對刀刃上的蜜的關心。刀刃上的一點蜜很甜,這個小兒,無知的小兒,就會舔,趕緊
舔刀刃上的這點蜜,剛剛嘗到一點甜頭,馬上舌頭割傷了,割斷了。現在我們人類很多愚
蠢的行為,都是由於「認知小」 所導致的。他一味地發展經濟,發展經濟,發展經濟,
把環境破壞了,生態破壞了。然而這些反過來給我們導致了更大的災難,然後又去整治它
,整治時可能比它得到的利潤要多付出很多倍,才能整治到原來的樣子。所以我們眾生可
憐啊!為什麼學佛要開發智慧,擴大心量啊?要「知大」啊!要「見遠」啊!
這樣我們才能得到真正幸福美滿的人生。我們的一切念頭,我們的行為,才叫隨智慧行。
如果心量狹小就是隨煩惱行,一定會導致我們眾苦充滿。我們知道自己的認識狹劣,鼠目
寸光,沒有智慧,不能見到遠大的事情。佛悲憫我們,不斷地開顯。比如三界六道的輪迴
,我們只看到生命當中這一段、這麼小的範圍,於是就不相信因果。「你看那些善人,也
沒有得到善報,也很潦倒,惡人還很得志」 。他知這個「小」 ,不能在一個過去、現在
、未來三世輪迴、因果錯綜複雜的背景當中,去認知生命的真相。於是我們就想到,佛來
到這個世間,講淨土一法是多麼的艱難。這是一切世間極難信之法,沒有比相信念佛往生
淨土一法更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