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試稿]《眾生界論》果流品

作者: amidha (東岐明)   2021-09-09 01:54:37
※ [本文轉錄自 China 看板 #1XEFD5XU ]
作者: amidha (東岐明) 看板: China
標題: [試稿]《眾生界論》果流品
時間: Thu Sep 9 01:30:26 2021
    〔試稿〕眾生界論:生命世界之心物宇宙    東岐明
   此論乃是本人中道研究相關佛道儒思想的佛學著作。自古以來中國漢傳佛教先
   啟北傳,再納藏傳,而缺乏承接南傳上座部原始佛教,影響中國文明無法真正
   接通佛陀聖教本源,也就難以真正會通儒道佛而引領後軸心時代的人類文明。
   此論即是以原始巴利四部佛典為基礎的佛學研究,雖然修正過往佛學傳統的一
   些錯誤觀點,相比以往舊說較為正確符合原始佛說,但並不能保證論述內容完
   全正確,在此歡迎讀者批判指教!論中提及相關科學部份,並非就是現今科學
   可以完全對應,而是會與那些科學理論知識範疇有所相關。寫作此部論稿,必
   須感謝莊春江居士的無私熱心貢獻;因為在他工作站發表的巴利四部佛典文獻
   漢譯編註,才使本人得以完成此項研究,在此致上對莊春江居士的深深感恩!
    《莊春江工作站》 https://agama.buddhason.org
 ㊣因為巴利文以羅馬拼音的特殊字符,在PTT會衝突用以發文的控制字元;故而文
  中特殊字符以普通字符代替,而於代替詞尾附上「*」以標記,並於文句段後附上
  相關巴利文詞典網頁,以供顯示正確巴利文詞。
  果流品
  佛法修行之解脫流,其諸果流向與相關前備階段,佛陀以實踐「信、勵(精進)、
念、定、慧」五根程度[A],於《簡要經第一》由強而弱而簡述「應當者、不還者、一
來者、入流者、隨法行者、隨信行者」六者[B];入流者是謂入解脫流,其後二者乃隨
向解脫而尚未入解脫流,其前三者即循解脫流而證向解脫,於解脫流有果位次序如下:
  果位   初果    二果    三果    四果
  義譯   入流者   一來者   不還者   應當者(值得、應得、當得)
  音譯   須陀洹   斯陀含   阿那含   阿羅漢
  Pali*   sotapanna* sakadagami* anagami*   arahant
* https://dictionary.sutta.org/browse/p/p%C4%81%E1%B8%B7i/
* https://dictionary.sutta.org/browse/s/sot%C4%81panna/
* https://dictionary.sutta.org/browse/s/sakad%C4%81g%C4%81m%C4%AB/
* https://dictionary.sutta.org/browse/a/an%C4%81g%C4%81m%C4%AB/
* https://dictionary.sutta.org/browse/a/arahant/
《一種子經》由強而弱而列述「阿羅漢、中般涅槃者、生般涅槃者、無行般涅槃者、有
行般涅槃者、上流至不迴天者、一來者、一種子者、良家家者、最多七次者、隨法行者
、隨信行者」十二者[C]。其中「中般涅槃者、生般涅槃者、無行般涅槃者、有行般涅
槃者、上流至不迴天者」屬於不還者,「一種子者、良家家者、最多七次者」屬於入流
者。此十二者,除阿羅漢為無餘依者,即於世間已經無所餘存依著,當生壽終即入無餘
涅槃,死後不再墮入輪迴;其餘十一者皆為有餘依者,乃於世間尚還有所餘存依著,當
生壽終仍會再起輪迴後有;而由「中般涅槃」至「最多七次」之九者皆已入解脫流而不
墮惡趣[D],乃有如下解脫流向類別:
 四果 阿羅漢↓(當生終結,即入無餘涅槃,不受後有,究竟解脫。)
     俱解脫者:心解脫與慧解脫之雙分俱證解脫,巴利詞義為「雙分解脫者」
     慧解脫者:只證慧解脫而未證心解脫者(證四果即為慧解脫)
     (心解脫者即是已得四禪八定,可入非想非非想處定者。)
佛(正等正覺)與辟支佛(獨覺)也是俱解脫阿羅漢,佛陀《應奉獻經》即列「佛、辟
支佛、俱解脫者、慧解脫者、身證者、達見者、信解脫者、隨法行者、隨信行者、皈種
者」十者應受敬供奉獻[E]。「身證者」是謂親身證於解脫流,「達見者」是謂達於解
脫流知見,「信解脫者」是謂體驗信於解脫流,三者乃是由不同角度而指稱諸果聖者之
證於解脫流,各自範疇皆由初果至於四果向,所以佛陀《三彌達經》說此三者無法分辨
於解脫流之高低[F]。「隨法行者」是謂已經修成慧觀而未證初果之行者,「隨信行者
」是謂已經信持戒律而尚未修成慧觀之行者。「皈種者」之巴利詞語原義為「種姓者」
,意謂其已發心皈向解脫。佛陀另部《應奉獻經》又列「阿羅漢、阿羅漢向、阿那含、
阿那含向、斯陀含、斯陀含向、須陀洹、須陀洹向、皈種者」九者應受敬供奉獻[G],
其前八者依《清淨經》所述即為「四果、四果向、三果、三果向、二果、二果向、初果
、初果向」[H]。
      初果向  初果 二果向  二果 三果向  三果 四果向  四果
 有相覺慧  凡夫  初果  初果  二果  二果  三果  三果  四果
 無間覺慧  初果  初果  二果  二果  三果  三果  四果  四果
諸果向即是預備證向此果之修行階段,譬如初果向是預備證向初果之修行階段。諸果與
其果向之差別,在於有相與無間之覺慧階段;兩者乃是同一無間覺慧,然卻不同有相覺
慧。有相覺慧觀於生滅之相,無間覺慧觀於滅生之間(前後生滅相之間),而有上表諸
果以有相與無間之覺慧關係。證果過程,必先證取無間覺慧,其後才能證得無相覺慧,
最終乃證有相覺慧;以南傳上座部十六觀智而言,證取無間覺慧是在成熟生滅觀智階段
,證得無相覺慧是在其後的道智果智階段,證得有相覺慧是在後續的省察智階段[I]。
解脫流之諸果與其果向,即是所謂「四雙八輩」,其修行進階即為由入解脫流而究竟解
脫之慧觀修行階段;若只簡說四種果等,即以有相覺慧階段而區分。
 三果 阿那含↓(當生終結,不會退還三界,而上昇輪迴至於究竟涅槃) 
     中般涅槃者:死後證得四果,於死生之間的中有狀態,即入無餘涅槃[J]。
     生般涅槃者:死後證得四果,於再生初始的誕生狀態,即入無餘涅槃。
     無行般涅槃者:再生其後輪迴期間,無需修行即證四果,壽終入無餘涅槃。
     有行般涅槃者:再生其後輪迴期間,有需修行乃證四果,壽終入無餘涅槃。
     上流到不迴天者:再生其後輪迴轉生至淨居天界最高天,壽終入無餘涅槃。
「阿那含」之巴利文原義為「不還」,意謂不再返還凡夫三界投生(除非想非非想處天
),並非不受後有或不再投生。死後續受後有,即入無餘涅槃而不再投生,是為「中般
涅槃」。死後續受後有,又再投生即入無餘涅槃,乃為「生般涅槃」。阿那含因為三果
覺慧已經斷除思致投生,所以除了非思致投生的非想非非想處天,不再投生於其下思致
投生的凡夫三界輪迴居處,只會往生於淨居天界[K]。阿那含投生非想非非想處天後,
下次投生就會往生淨居天界;而於淨居天界轉生只會逐次上昇,直至上生到不迴天而壽
終即入無餘涅槃。所以三果阿那含之壽終死後,最多還可轉生五次(淨居天界五層),
唯只投生非想非非想處天或淨居天界,絕不再返三界凡世。在此轉生過程,無需修行而
在未達淨居天界最高天就入無餘涅槃,是謂「無行般涅槃」。在此轉生過程,有需修行
而在未達淨居天界最高天就入無餘涅槃,是謂「有行般涅槃」。轉生上昇達至淨居天界
最高天(不迴天),而於此最高天壽終乃入無餘涅槃,是謂「上流到不迴天」。
 【五上分結】
    無明:無法明覺遍知
    掉舉:心念失去專注
     慢:以自我比較非我的分別執著
   無色貪:對於無色界的貪執
    色貪:對於色界的貪執
四果阿羅漢乃是盡斷諸結,壽終不受後有,更無投生。三果阿那含則是已斷五下分結「
有身見、疑、戒禁取、欲望、惡意」,尚具五上分結「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
」[L]。二果斯陀含則是於五下分結中唯餘薄弱「欲望(欲貪)、惡意(嗔恚)」(尚
在欲中而離染欲望)。初果須陀洹則於五下分結中,斷除「有身見、疑、戒禁取」三結
,尚有「欲望、惡意」(尚未離染欲望)。
 【五下分結】
    欲望:對於欲界望求的貪執
    惡意:嗔恚、怨恨、加害…等惡念意向
   戒禁取:認為憑藉外在規範行為儀式就可以得致解脫
     疑:對於佛法法印「諸行無常、諸行皆苦、諸法無我」的疑惑
   有身見:對於自我身相真實存在的見執,
       此謂身相包括物質身(色身─色蘊)或精神身(名身─受想行識蘊)
二果斯陀含於此三界凡世,僅再生一次而自然生為三果阿那含,故謂「一來者」。二果
向之較強者「一種子者」,乃謂其為一來者之種,最弱是在人間再生一次而自然生為二
果斯陀含。二果向之較弱者「良家家者」,乃謂其轉生於人間良家氏族,最弱是在人間
再生二或三次而自然生為二果斯陀含。二果斯陀含因為已薄欲望,通常壽終會再生於天
界,除非特意發心才會再生人間[M];前述二果向之謂人間再生次數,即為通常而論。
前諸二果向之一種子與良家家者,皆屬較強初果階段;而初果最弱階段至多轉生七次於
天界或人間之善道境界,即會自然生為三果阿那含,不再返還此三界凡世[N]。
 二果  斯陀含↓
      一來者:只會再生一次於此三界凡世,即生為不還者。
 二果向 斯陀含向↓
      一種子者:最弱只會再生於人間一次,即生為一來者。
      良家家者:最弱只會再生於人間良家氏族二或三次,即生為一來者。
 初果  須陀洹↓↑
      最多七次者:最弱只再生七次於天界或人間,即生為不還者。
以上由阿羅漢至最多七次者,共十者即為解脫流中之入流不墮惡趣者;其後二者之隨法
行者、隨信行者乃是已隨佛陀教行而尚有可能墮入惡趣。此因後二者雖習教行,然於生
時死時若逢惡劣因緣,仍有可能退轉落於低劣心態而以惡心往生墮入惡趣(畜生、餓鬼
、地獄)。然而佛陀《相應部25‧入相應》闡說二者若能深覺諸行無常,死時必可證
入解脫流[O];《蛇譬喻經》更說隨行佛陀教法,即以正覺解脫為彼岸目標;而以足夠
真誠信仰親慕佛陀教法,也可往生天界[P]。
 觀智  隨法行者:已經實踐修成慧觀功夫而未證初果
 信德  隨信行者:已經實踐信持戒律而尚未修成慧觀
 信仰   皈種者:已經真實皈依信仰佛陀法教
上述於解脫流中者,除阿羅漢壽終即入無餘涅槃,其餘九者於轉生時皆會自然昇級觀智
覺慧證向更強階段。此因死生之際的中有階段,會發生舊身毀滅而創啟新身的再生歷程
,於解脫流中者即使不再修行,也會於此再生歷程自然提昇觀智覺慧,最終自證阿羅漢
而入無餘涅槃。其禪支對應覺支之解脫流歷程階段[Q],即如下表所示:
  初果   0(最多再生七次於此三界凡世之人間或天界)
     尋 1
     伺 2
 二果向 喜 3 0良家家(最弱於人間再生三次)
     樂 4 1 0良家家(最弱於人間再生二次)
     捨 5 2 1 0一種子(最弱於人間再生一次)
  二果   6 3 2 1 0一來果(於此三界凡世再生一次,通常於天界)
  三果   7       1    0不還果(最弱還會再生五次)
     尋 無煩天  ∥       1(或於非想非非想處天)
     伺 無擾天  淨       2
     喜 善現天  居       3
     樂 善見天  天       4
     捨 不迴天  ∥       5
  四果(最弱者轉生上流至不迴天,壽終乃入無餘涅槃)
--------------------------------------
[A] 佛陀闡析「信、勵、念、定、慧」五根,可見《解析經第二》∵《獲得經》∵,
《行者經》∵更強調無此五根必為凡夫。
∴《相應部48相應10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462.htm
∴《相應部48相應11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463.htm
∴《相應部48相應18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470.htm
[B] 《相應部48相應12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464.htm
  比丘們!已完成、已實踐這五根者是應當者;較之弱者是不還者;較之弱者是一
  來者;較之弱者是入流者;較之弱者是隨法行者;較之弱者是隨信行者。
[C] 《相應部48相應24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476.htm
  比丘們!已完成、已實踐這五根者是阿羅漢;較之弱者是中般涅槃者;較之弱者
  是生般涅槃者;較之弱者是無行般涅槃者;較之弱者是有行般涅槃者;較之弱者
  是上流到阿迦膩吒者;較之弱者是一來者;較之弱者是一種子者;較之弱者是良
  家到良家者;較之弱者是最多七次者;較之弱者是隨法行者;較之弱者是隨信行
  者。
[D] 《有餘依經》∵記載佛陀告知舍利弗,佛法修行之九種有餘依者不墮惡趣:
∴《增支部9集12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1465.htm
  舍利弗!有這九種有餘依之人死時,從地獄解脫,從畜生界解脫,從餓鬼界解脫
  ,從苦界、惡趣、下界解脫,哪九種呢?……某個人在戒上是全分行者,在定上
  是全分行者,在慧上是適量行者,他以五下分結的滅盡而為中般涅槃者……生般
  涅槃者……無行般涅槃者……有行般涅槃者……上流到不迴天者……某個人在戒
  上是全分行者,在定上是適量行者,在慧上是適量行者,他以三結的滅盡,以薄
  貪瞋癡,為一來者,只來此世一回後,得致苦盡……為一種子者,只再生為人一
  次後,得致苦盡……為良家家者,二、三次良家的流轉輪迴後,得致苦盡……為
  多最多七次者,最七次在天上與人間流轉輪迴後,得致苦盡……舍利弗!這是九
  種有餘依之人死時,從地獄解脫,從畜生界解脫,從餓鬼界解脫,從苦界、惡趣
  、下界解脫。舍利弗!到目前為止,這個法的教說還未對比丘、比丘尼、優婆塞
  、優婆夷答覆過,那是什麼原因呢?不要他們聽聞這個法的教說後,引起放逸,
  舍利弗!然而,這個法的教說被我以問題的意趣說了。
[E] 《增支部10集16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1548.htm
  比丘們!這十種人應受奉獻、應受供奉、應受供養、應受禮敬,為世間無上福田
  ,哪十種呢?如來、阿羅漢、遍正覺者;辟支佛;俱解脫者;慧解脫者;身證者
  ;達見者;信解脫者;隨法行者;隨信行者;皈種者。比丘們!這十種人應受奉
  獻、應受供奉、應受供養、應受禮敬,為世間無上福田。
[F] 《增支部3集21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0444.htm
  舍利弗!在這裡不容易一向地記說:『這三種人中這位比較優勝、比較勝妙。』
  舍利弗!這是可能的:這位信解脫者之人會是為阿羅漢狀態的向道者,而這位身
  證者之人會是一來者或不還者,這位達到見者之人會是一來者或不還者。……這
  位身證者之人會是為阿羅漢狀態的向道者,而這位信解脫者之人會是一來者或不
  還者,這位達到見者之人會是一來者或不還者。……這位達到見者之人會是為阿
  羅漢狀態的向道者,而這位信解脫者之人會是一來者或不還者,這位身證者之人
  會是一來者或不還者。舍利弗!在這裡不容易一向地記說:『這三種人中這位比
  較優勝、比較勝妙。』
[G] 《增支部9集10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1463.htm
  比丘們!這九種人應受奉獻、應受供奉、應受供養、應受禮敬,為世間無上福田
  ,哪九種呢?阿羅漢、證向阿羅漢果之行者、不還者、證向不還果之行者、一來
  者、證向一來果之行者、入流者、證向入流果之行者、皈行者,比丘們!這九種
  人應受奉獻、應受供奉、應受供養、應受禮敬,為世間無上福田。
[H] 《長部29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DN/DN29.htm
  道友們!住於這四種安樂實行之實踐者,有四果、四效益應可預期,哪四種呢?
  道友們!這裡,比丘以三結的滅盡,為入流者,不墮惡趣法、決定、以正覺為彼
  岸,這是最初果、最初效益。再者,道友們!這裡,比丘以三結的滅盡,以薄貪
  瞋癡,為一來者,只來此世一回後,得致苦盡,這是第二果、第二效益。再者,
  道友們!這裡,比丘以五下分結的滅盡而為化生者,在那裡入了究竟涅槃,為不
  從彼世轉回者,這是第三果、第三效益。再者,道友們!這裡,比丘以諸煩惱的
  滅盡,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無煩惱的心解脫、慧解脫,這是第
  四果、第四效益。道友們!住於這四種安樂實行之實踐者,有這四果、四效益應
  可預期。
[I] 《清淨道論》十六觀智,依序是「名色分別智、緣攝受智、思惟智、生滅隨觀智
、壞滅隨觀智、怖畏現起智、過患隨觀智、厭離隨觀智、求解脫智、審察隨觀智、行捨
智、隨順智、種姓智、道智、果智、省察智」。
[J] 此於再生之前的中有狀態,即應《結經》∵之謂中般涅槃:
∴《增支部4集131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0713.htm
  比丘們!哪種人的五下分結未被捨斷,獲得往生的結未被捨斷,獲得有的結未被
  捨斷呢?一來者的。比丘們!這種人的五下分結未被捨斷,獲得往生的結未被捨
  斷,獲得有的結未被捨斷。
  比丘們!哪種人的五下分結已被捨斷,獲得往生的結未被捨斷,獲得有的結未被
  捨斷呢?上流到不迴天者的。比丘們!這種人的五下分結已被捨斷,獲得往生的
  結未被捨斷,獲得有的結未被捨斷。
  比丘們!哪種人的五下分結已被捨斷,獲得往生的結已被捨斷,獲得有的結未被
  捨斷呢?中般涅槃者的。比丘們!這種人的五下分結已被捨斷,獲得往生的結已
  被捨斷,獲得有的結未被捨斷。
  比丘們!哪種人的五下分結已被捨斷,獲得往生的結已被捨斷,獲得有的結已被
  捨斷呢?阿羅漢的。比丘們!這種人的五下分結已被捨斷,獲得往生的結已被捨
  斷,獲得有的結已被捨斷。
[K] 佛陀《差異經第二》∵所言如下相關內容,表明三果聖者徹觀禪心三相(無常、
苦、無我)而往生淨居天界;乃是異於後世《阿毗達摩》論典主張三果阿那含聖者死亡
可由定心結生,而往生至色界或無色界的禪天境界:
∴《增支部4集124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0706.htm
 『比丘們!這裡,某人從離欲、離不善法後,進入後住於有尋、有伺,離而生喜、
  樂的初禪,在那裡,所有色之類、受之類、想之類、行之類、識之類,他看那些
  法作無常的、苦的、病的、腫瘤的、箭的、禍的、疾病的、另一邊的、敗壞的、
  空的、無我的,他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與淨居天諸天為同伴。比丘們!這
  是與一般人不共通的往生。
  再者,比丘們!這裡,某人以尋與伺的平息,……(中略)第二禪……(中略)
  第三禪……(中略)第四禪,在那裡,所有色之類、受之類、想之類、行之類、
  識之類,他看那些法作無常的、苦的、病的、腫瘤的、箭的、禍的、疾病的、另
  一邊的、敗壞的、空的、無我的,他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與淨居天諸天為
  同伴。比丘們!這是與一般人不共通的往生。』
佛陀《思經》∵闡述三果聖者可以往生非由思致的非想非非想處:
【三果聖者斷除思致投生,解說見於《明空蘊論》】
∴《增支部4集171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0753.htm
 『比丘們!有這四種個體獲得,哪四種呢?比丘們!有以自己思致(意志)來到個體
  獲得而非其他思致;比丘們!有以其他思致來到個體獲得而非自己思致;比丘們
  !有以自己思致與其他思致來到個體獲得;比丘們!有既非以自己思致也非其他
  思致來到個體獲得。』
  ……
 『…凡這既非以自己思致也非其他思致來到個體獲得者,哪種天神應該被看見呢?』
 『舍利弗!到達非想非非想處的天神應該被看見。』
  ……
 『…舍利弗!這裡,某人的下分結已被捨斷,他當生進入後住於非想非非想處,他
  樂味它、欲求它,且因它而來到幸福,在那裡,他是已住立者、勝解它者,多住
  於它者、不衰退者,當他死時,往生到與已到達非想非非想處諸天為同伴,從那
  裡死後,他是不返回此處[生命]狀態的不還者。』
[L] 《結經》∵闡說上下分結共十結:
∴《增支部10集13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1545.htm
  比丘們!有這十結,哪十個呢?五下分結、五上分結。
  什麼是五下分結呢?有身見、疑、戒禁取、欲望、惡意,比丘們!這是五下分結。
  什麼是五上分結呢?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比丘們!這是五上分結。
  比丘們!這是十結。
[M] 佛陀《小經》∵即說侍者阿難,以其當時初果證量與淨信功德,未來可於三界凡
世之天界轉生七次天王、即於人間也可轉生七次大王。
∴《增支部3集81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0504.htm
  優陀夷!若阿難未離貪即死,以此心淨信將在天界作天王七次,即就在此贍部洲
  中也會作大王七次。優陀夷!但阿難將當生證涅槃。
[N] 佛陀《學經第二》∵說明三結(有身見、疑、戒禁取)滅盡者之去向:
∴ 《增支部3集88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0511.htm
  他以三結滅盡,為最多七次者,最多七次在天上與人間流轉輪迴後,得致苦盡;
  他以三結滅盡,為良家到良家者,二、三次良家的流轉輪迴後,得致苦盡;他以
  三結滅盡,為一種子者,只再生為人一次後,得致苦盡;他以三結滅盡,以薄貪
  瞋癡,為一來者,只來此世一回後,得致苦盡。
[O] 《相應部25相應1-10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0736.htm
  ……………
  比丘們!凡這樣信與勝解這些法者,這被稱為已進入正性決定、已進入善士地、
  超越凡夫地的隨信行者,他不可能會造那些往生地獄、畜生界、餓鬼界的業,不
  可能到死時還不證入流果。比丘們!凡以慧這樣足夠地沈思而接受這些法者,這
  被稱為已進入正性決定、已進入善士地、超越凡夫地的隨法行者,他不可能會造
  那些往生地獄、畜生界、餓鬼界的業,不可能到死時還不證入流果。比丘們!凡
  這麼知、這麼見這些法者,這被稱為不墮惡趣法、決定、以正覺為彼岸的入流者。
[P] 《中部22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022.htm
  比丘們!法已被我這麼善解說、闡明、顯露、說明、剝掉破舊衣,當法已被我這
  麼善解說、闡明、顯露、說明、剝掉破舊衣時,凡那些煩惱已盡、已完成、應作
  已作、負擔已卸、自己利益已達成、有結已被滅盡、以究竟智解脫的阿羅漢比丘
  ,對他們來說沒有輪迴的安立。……凡五下分結已被捨斷的比丘,他們全都為化
  生者,在那裡入了究竟涅槃,為不從彼世轉回者。……凡三結已被捨斷,薄貪瞋
  癡的比丘,他們全都為一來者,只來此世一回後,得致苦盡。……凡三結已被捨
  斷的比丘,他們全都為入流者,不墮惡趣法、決定、以正覺為彼岸。……凡隨法
  行者、隨信行者的比丘,他們全都以正覺為彼岸。……凡對我有足夠信仰、足夠
  親慕者,他們全都以天界為趣處。
[Q] 對於慧觀與止定的階段要素,佛陀《戒經》∵曾經說明慧觀修習的七覺支階段,
而此《衣服經》∵七覺支階段─「念、察、勵、喜、寧、定、捨」─正相關於後世上乘
論典十六觀智的證果前諸階段(詳情述於《明空蘊論》)。然而佛陀並未談論或定義「
禪支」,現今佛學的禪支觀念乃是後世論典加以開創。佛陀《逐步經》∵有言及止定禪
修的一些心境要素,當中幾項即有對應現今佛學禪支觀念;若取對應覺支階段可得「念
、尋、伺、喜、樂、壹、捨」,而得兩者如下對應:
∴《相應部46相應3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313.htm
∴《相應部46相應4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314.htm
∴《中部111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111.htm
  【覺支】:念、察、勵、喜、寧、定、捨
  【禪支】:念、尋、伺、喜、樂、壹、捨
現今佛學《阿毗達摩》禪支觀念是去「念」而取「尋、伺、喜、樂、壹、捨」,而將「
捨」侷限於四禪心境;實則依照佛陀《逐步經》,捨禪支應遍於諸禪而如下表所示:
  初禪─普: 尋 伺 喜 樂 壹 捨   
  初禪─優:   伺 喜 樂 壹 捨
  二禪:       喜 樂 壹 捨
  三禪:         樂 壹 捨
  四禪:           壹 捨
當代南傳上座部班迪達大師《解脫道上》∵,乃以論典禪支觀念而闡述觀智階段的慧觀
體驗,也就是以禪支階段來說明對應的覺支階段體驗。在壹心專注上,觀慧覺支(剎那
定)與止定禪支(安止定)是有相應類似的修行階段體驗。所以此處乃簡化以現今佛學
較為熟悉的禪支次第,來闡述於解脫流上昇轉生對應的覺支階段,即如下表:
∴《解脫道上》 https://reurl.cc/Dged1Q
 【□】:禪支階段
 (對應覺支)  察、勵、喜、寧、捨
  初禪─普: 【尋】伺 喜 樂 捨   
  初禪─優:   【伺】喜 樂 捨
  二禪:       【喜】樂 捨
  三禪:         【樂】捨
  四禪:           【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