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佛學課:廣論止

作者: ykkdc (ykk)   2022-04-05 14:18:59
想要分享一些課程,一方面利於自己學習,每天分享一段,也可當作每日定課敦促自己。
此次分享的,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課程師長見悲青增格西教授的廣論奢摩他(止)。
手抄稿word檔共約一百三十頁,如果每天分享4、5頁,大概一個多月可貼完,自利利他。
還未進入正式貼文前,先分享一篇格西講的課程介紹,方便先了解所要學習內容的梗概。
>>>>>
轉自: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佛學課-佛學課程
http://chienching.blogspot.com/p/blog-page_7766.html
佛學班緣起
達賴喇嘛尊者於1997/2001年二度訪問台灣弘法。尊者為台灣廣大的佛教弟子求法若
渴的心所感動,於是決定在台灣設立一個弘揚藏傳佛法、介紹西藏文化,並加強台藏文化
交流的服務機構。佛學班為「財團法人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秉持達賴喇嘛指示所成
立,欲將藏傳佛教介紹給台灣民眾。佛學班所有課程皆對外開放,完全免費,歡迎參與。
◎ 菩提道次第廣論
佛陀的教法有深見、廣行二方面,由文殊菩薩及彌勒菩薩傳下來,歷代依循解說、修
行不斷。後代弟子根器衰弱,無法直接趨入大論典,不知修行次第。阿底峽尊者將二大傳
承匯集為一,寫作《菩提道燈論》,自此有關修心的教授有了「道次第」之名。《菩提道
燈論》文簡義深,宗喀巴大師為利益後人,依《現觀莊嚴論》、《菩提道燈論》意涵,寫
成《菩提道次第廣論》。
菩提心是《廣論》的核心教授。生起無偽的菩提心,需先有厭離輪迴之心,故教授苦
諦、集諦等法類。為了成辦究竟之果,必須具備能修習佛法之暇滿身,故教授皈依、業果
法類。這些教授的獲得,都依賴於無誤的傳承、善知識的指引,及如理聽聞,故開示道前
基礎之理。又鑒於後代對於止觀的知見紊亂,宗喀巴大師於六度四攝的教授內容後,依循
大論典之意,詳盡且清晰的闡明如何修止及究竟的中觀之理。簡言之,《菩提道次第廣論
》總攝一切佛陀教言,並以三士道內容次第引導弟子,使其內文含攝一切佛法,又無雜無
亂、易於行持。
◎ 廣論—上士道
《菩提道次第廣論》,雖依《菩提道燈論》而有三士道的排列說明,但是它是大乘教
授,也就是主要是為了引導學人至佛果而撰寫的。《廣論》上士道一節,正是本論的核心
,教導成佛之因—菩提心—的修持。
<上士道>說明二種生起菩提心的次第:一是金洲大師所傳的七因果教授,一是寂天菩
薩所傳的自他相換的教授。前者,宗喀巴大師解釋時,指出大乘道是以大悲心為基礎,以
此而開展出七因果教授。為了生起大悲心,而有七因果教授中的知母、念恩、報恩、悅意
慈;生起大悲心,不忍一切有情於生死中受無量苦,欲令其離苦,而引發增上意樂—自己
擔負令諸有情離苦得樂的重擔、生起菩提心—為利有情願成佛。後者,宗喀巴大師依《入
菩薩行論》等,以教理遣除學人誤解、不欲修持的障礙,詳細解說自他相換的修法。解說
菩提心如何生起之後,<上士道>又說明如何受持菩薩戒,受持之後如何行六度之理。
◎ 廣論—奢摩他章(止)
《菩提道次第論》是宗喀巴大師總攝三藏十二部經的要義,循著龍樹、無著二大論師
的軌道,按三士道由淺入深的進程而編成的。三士道是任何一種根機的人,從初發心乃至
證得無上菩提,中間修學佛法所必須經歷的過程。本論內容,就是對這些過程的次第、體
性和思惟修學的方法,如理闡述。
宗喀巴大師在奢摩他章,對於止觀雙修的重要性,及如何修止,包括修止所需具備的
條件、所緣的選擇、斷除修止的有二種障礙──掉舉和沈沒,到怎樣才算得止,都詳細地
說明,且引用大論典加以佐證。
◎ 廣論—毗缽舍那章(觀)
無明我執是生死根本,其行相是執諸法為諦實有。要斷除無明我執,唯有行相與其相
違之無我慧才能做到。雖然有說慈悲等亦是無明的對治品,但那是在與無我慧配合下才說
,單獨慈悲等,並非無明我執之真能對治。
未具有空正見,將無法脫離三有。什麼才是真正修習空正見?若未認識空性,再怎麼
觀修,也不稱為修習空性。認識空性的第一步就是抉擇所破。若未明所破,所破過多或所
破過狹,將墮入於斷邊或常邊。宗喀巴大師於《廣論》毗缽舍那章,首先針對過往藏人未
明所破之量的種種過失,引龍樹菩薩等所著之諸大論典加以破斥,並彰顯中觀應成派之義
理。尤其在以自續、應成之理方面,有深入討論。其次,於抉擇人無我方面,說七相觀察
之理,於抉擇法無我方面,說破四生及緣起之理。最末,破斥認為不分別、無想等是觀修
空性之法,並善加說明何者是成觀之量。
◎ 心類學、攝類學
學習心類學、攝類學、因類學是有系統學習佛法的第一步。在寺院學習經教的過程中
,學僧最先開始就是認識這些基本名相,並透過討論這些課程內容學習辯經。有了心類學
、攝類學的基礎,往後學習現觀、中觀課程,才易清楚了知其內涵。
◎ 地道
地道是學習《現觀莊嚴論》的基礎課程之一。在寺院的課程中,一開始先學攝類學、
心類學,接下來就學習地道、八事七十義、四部宗義這三門課。地道、八事七十義、四部
宗義這三門課是進入現觀、中觀的基礎課程,所以也是每一位學僧必須熟練的內容。
地道講的就是五道十地。它將大小乘一切道,以格式的方式,非常精確指出其要點。
學習了地道,再去看其他的佛學論著,對論著所提及的內容,會有不同的認識。例如,在
台灣,很多人翻讀過《廣論》。不學地道,即使很努力地讀《廣論》,對《廣論》的認識
仍會是片面的;如果學了地道,則會無誤的、很標準的認識《廣論》所說的內容。
◎ 宗義
「宗義」,藏文的字義是「成就的極限」,指內心想法之極限;簡單說,就是各個宗
派(學說)的主張。在宗義這門課中,特別要介紹的是佛教的四個宗派—有部宗、經部宗、
唯識宗、中觀宗—的基本見解。雖然四宗的見解有層次上的差別,但是四宗都來自於佛陀
,是佛陀就所化弟子根器不同,給予不同程度的指導,因此,四宗都是清淨的教法。
本次宗義課程,採用的是色拉寺傑學院的教科書—《宗義建立》。《宗義建立》在解
釋宗義時,是以:一、定義,二、分類,三、釋名,四、境的主張,五、具境的主張,六
、無我的主張,七、地道的建立,七個段落來解釋。一般,介紹佛法時,用的是「基、道
、果」的分類。「基」指基礎、基本,如二諦、四諦等,「道」指修行之道,「果」指佛
果等;因為諸法實相是如何,所以成佛、解脫等是可能的,從而修行,內心獲得轉變,而
得到果位。雖然《宗義建立》是用七項來解釋,但這與「基、道、果」的解釋,只是開合
不同而已。
做為一個佛教徒,相信佛陀、相信三寶,有虔誠信仰,固然很好,但是未深入了解佛
法,也容易流於表面,即信仰方面是佛教徒,見解上來說未必是佛教徒。學習宗義,就是
在見解上打基礎,基本了解佛教四宗主張,將來才容易深入探討、研究中觀、現觀;見解
無謬後,隨之修行,才能獲得成果。
◎ 心要莊嚴疏
《般若經》主要宣說顯義──空性之次第,及隱義──現觀之次第。欲了知隱義之現
觀次第,必須藉由彌勒怙主傳授之《現觀莊嚴論》作引領方能進入。歷代以來,解釋《現
觀莊嚴論》的論著極多,但在西藏,最被重視且廣為修學的則是獅子賢尊者所著成之《明
義釋》。其中有達瑪仁欽尊者,依據宗喀巴大師講授《現觀莊嚴論》之記錄,整理而成《
心要莊嚴疏》。
◎ 中論釋正理海
宗喀巴大師對中觀正見說明主要有五本論著—《中觀根本慧論釋之正理海》、《入中
論善顯密意疏》、《辨了義不了義善說藏》、《廣論毗婆舍那章》、《略論毗婆舍那章》。
歷來眾多善知識們都曾經解釋過空性的道理,但是宗喀巴大師特別強調,透過緣起,
對空性產生不動搖的信心,經由認識空性,更加肯定緣起,即緣起與空性互助。以往,龍
樹菩薩、提婆菩薩、佛護論師、月稱論師等都已經講到緣起性空的道理,但經由宗喀巴大
師詳細解釋,再學習這些大論師的論著,將如迷人獲嚮導般,清楚、無誤地了解聖者之意
趣。
◎ 入中論
《入中論》是公元七、八世紀,印度極著盛名的中觀派學者吉祥月稱論師所著。他是
佛護論師的再傳弟子,他認為龍樹菩薩的《中論》的諸種解釋中,唯佛護論師能圓滿解釋
聖者父子之意趣;以此為本,更復採取清辨論師所有善說,兼亦破除其少數非理之處。《
入中論》,除與《中論》相同,破斥二乘外道而外,復廣破唯識、及中觀自續諸師。
本論首明大悲心是菩薩之正因,次說諸地建立。課程於第五勝義菩提心前,將以《入
中論自釋》為主要教本,至第六勝義菩提心時,將配合《入中論善顯密意疏》解說。
◎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
月稱論師-應成派的開派師,開顯《中論》意趣有兩本重要著作:一是依根本頌解釋
的《顯句論》,一是依義立自宗-應成派-及駁他宗誤解的《入中論》(及自釋)。《入中論
》中,特別顯示不可依唯識宗詮釋《中論》則逐次說明。宗喀巴大師於《入中論善顯密意
疏》中說,當由此甚深、廣大二門入《中論》。
見悲青增格西曾依《入中論》(及自釋)介紹應成派見解。接續《廣論毗缽舍那》課程
後,將依宗喀巴大師所著《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仔細解釋空性,特別是應成派之不共見解
、破唯識宗、七項觀察人無我。
◎ 辨了義不了義善說藏論
佛陀說了很多法,歸納可以分三藏、十二分教等,若從內容去講,不外乎引導有情解
脫、成佛。無論是解脫或成佛,都必須培養空正見—人無我的空性智慧,或法無我的空性
智慧,其餘的修行,皆是幫助空正見的培養。
在講空性時,佛陀自己講了三個不一樣的內容,初轉法輪時講說的,與第二轉法輪不
同,第二轉法輪時講說的,也與第三轉法輪時講說的不同。對此,如果是外道,可能就會
說這是有衝突的;自宗是說,因為所化有情不同,所以講了三轉法輪的內容。
對於空性,雖然佛陀講了三種內容,但是只能接受一種,要用另外的方式接受其他二
種,所以是從佛陀時代就有不同的說法。發展到了後期,出現了唯識宗與中觀宗。唯識宗
直接接受第三轉法輪所說的內容。不能說他們不接受《般若經》,因為《般若經》也是佛
講說的,所以他們也要接受,但是他們會轉換成第三轉法輪的樣子來接受。中觀宗不同於
唯識宗,中觀宗直接接受第二轉法輪的內容,而把第三轉法輪的內容轉換成第二轉法輪的
樣子來接受。由此就有了了義與不了義的問題。如果佛經可以全部被直接接受,就沒有所
謂了義與不了義的問題,就是因為要轉換來接受,需要轉換接受的就是不了義,可以直接
接受的就是了義,所以才有了義與不了義。宗喀巴大師寫了一本《辨了義不了義善說藏論
》,來探討這個問題。
在《辨了義不了義善說藏論》中,宗喀巴大師亦解釋了唯識宗、中觀自續派、中觀應
成派在空性方面的主張。尤其是在解釋唯識見時,宗喀巴大師依《解深密經》、《菩薩地
》及《大乘阿毘達磨集論》,顯明先前藏人未明之處,而有雪域大車軌之稱。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