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有情心續中的自性住種性,以善心上的空性安立
: 摘自:<般若八事七十義>卻配格西教授 法炬法師翻譯
: 怎麼成立起自性住種性堪能成佛呢?因為我們的心中有各種不同的好心、壞心,在好
: 的心上的空性,就是自性住種性;在貪嗔癡等壞的心上雖有空性,但不是自性住種性。
(續上篇)
摘自:《般若八事七十義》卻配格西教授 法炬法師翻譯
這之間的關係是如何呢?心上既然有空性,因此有情皆堪能成佛。
心上的空性(心的究竟本質是空性),是指心無諦實成立;先前曾說「自性般若波羅
蜜多」指空性,在一切法上皆有,而諸法無諦實成立就是諸法的空性,心無諦實成立就是
心的空性、法性。
就因為心無諦實成立的關係,所以心可以改變;如果心是諦實成立的話,則不觀待因
、不觀待緣、不觀待支分,絕不能改變。
既然心是空掉諦實成立的無諦實成立,因此心可以改變;既然心是可以改變,心將可
以無限增長,而該心上之空性,就是自性住種性;而那些改變後只會遞減的壞心,是不能
無限增長,因此該壞心上的法性雖是空性,但不取名為自性住種性。
佛法可說是使顛倒的心識越來越小,最後被完全消滅,無顛倒心識不斷地增長、無限
增長的方便。原因是因為任何人,不論修學佛法與否,都希望離苦得樂,而其顛倒心是痛
苦的因,既是痛苦的因,就應該將之斷除;而無顛倒心是安樂再安樂的因,故應予以增長。
未入道的初機者、補特伽羅的心相續中,有各種顛倒、無顛倒的好、壞心,如果在調
伏心相續的方法上勤加努力,依此,在入道時,現在(未入道時)有的無顛倒心將成為道
的體性,所以說,現在的無顛倒心是道的近取因。
比如:緣念三寶生起的信仰心由此生起的皈依心、了解無常的心、甚至了解空性的心
,都是正確的心;最後,一旦在心相續中生起無虛偽的出離心時,這些正確心,都將成為
道。
於道上數數修持,依此,該補特伽羅一旦證得見道位時,其先前的道都將成為見道,
同樣的,證得見道的補特伽羅經過長期修行,當證得修道位時,其先前的道都將成為修道
,這位修道者再數數修持修道後,當證得佛果時,先前的修道,亦皆成為相智(佛果);
因此,相智的近取因是修道,修道的近取因是見道,見道的近取因是加行道,加行道
的近取因是資糧道,資糧道的近取因在我們未入道者的心相續中有。
所以,就續流而言,道智與相智的近取因,在我們(未入道的)心相續中都有。既然
如此,有情的心相續中都有上品道的近取因,有情的心皆堪生道智與相智,這是因為有情
心相續中有自性住種性之故。
但是要生起道、道智、相智,必須要具足很多的助力與順緣才能生起,若不具足則不
能生起;例如種子雖有堪生苗芽的能力,可是也要有土、水、肥料、溫度…等順緣的聚合
,才能長出苗芽,否則,是無法長出苗芽的。所以,我們心相續中雖有堪生道智與相智的
近取因,但是順緣如果不具足的話,那是不可能轉成道智與相智的。
我們的心相續中都有生起基智、道智、相智的能力,對此我們如果能如實了知其實情
、因緣,並且修持的話,那才會有希望;如果沒有希望可證得道智與相智的話,那麼再怎
麼努力都將是白費力氣而已。可是如果我們能做到聞思修的話,則必定可證得。
例如,往昔世尊在有學位時也跟我們一模一樣,隨貪瞋痴三毒轉,被苦逼迫,可是祂
由了解貪瞋痴之過患以及依對治法能出生善心,故於最初發起菩提心,中期經過三大阿僧
祇劫積聚資糧,而成就佛果;成佛已,祂由本身成佛經驗,為我們完整的闡示了祂往昔在
有學位時是如何修行、證果。
現在談論三智中的相智是我們的究竟所應得,而能證得的無上方便就是道智。「道智
」雖只是個名稱而已,其意義卻是非常廣博,可分為三者:了知聲聞道之道智、了知獨覺
道之道智、了知大乘道之道智。
一般,聖位菩薩心相續中的大悲心、菩提心、皈依、證空性慧、證無我慧、了悟無常
慧…等,聖位菩薩心相續中的所有無顛倒心,全部都是道智,因此道智可說是廣博無邊,
是有其必要性的,因為相智是無止無盡增廣的心,其能得之無上方便是道智,因此道智必
須是廣博無邊,成佛之因在道智中已全部具足。
道智唯是大乘補特伽羅的修持,劣乘補特伽羅的心是容不下的;而主修基智的是劣乘
補特伽羅,基智只是大乘補特伽羅附帶修的。
一般,凡是聖者的心相續中皆有基智,可是聖位菩薩的主修並非基智,只是附帶修而
已,主要修持者是劣乘補特伽羅,因為能得解脫的方便是基智,而主要追求解脫的是劣乘
補特伽羅,大乘菩薩並不以此為主要訴求,大乘菩薩的主要訴求是遍智故。
聖位菩薩並不以基智為主修,因為他們主要的所應證是相智,而阻礙證得相智的最大
障礙是「所知障」(所知障是煩惱所留存下來的習氣,障礙我們的內心意識無法同一時刻
現見諸法所知的如所有性與盡所有性),不論如何修持基智都無法成為所知障的正對治。
因此要斷除所知障,唯有透過修持道智,也就是禪修證空性慧,再以大悲心、菩提心
為助力,才能成為所知障的正對治(由大悲心、菩提心攝持的證空慧,稱為俱一切種最勝
空性,由俱一切種最勝空性的空正見才能正對治微細所知障成就相智、遍智)。唯修基智
是不可能斷除所知障而證得遍智的,這就是聖位菩薩不以基智為主修的原因。
>>>>>
[1] 摘自:《地道建立》卻佩格西講授 廖本聖老師翻譯 釋見諦法師編輯
就凡夫的心續來講不會只有一種心,有各式各樣的心,這些心有好、有壞,有顛倒的
、有不顛倒的。
顛倒的就有如盛毒藥的容器一樣,盛毒藥的容器本身已經受到毒的傷害,同樣的我們
的心如果裝著顛倒的心,第一個受傷害的就是自己的心續,此心續就如裝了毒藥的容器,
如容器那樣被毒所沾染,心續會被顛倒心所傷害、沾染。
除了這些顛倒心,我們還有另一方面的善心,現在的情況是善心和顛倒心夾雜在一起
。修道的過程,就是透過無間道、解脫道去對治、斷除顛倒心及惡心,惡心被對治或斷除
了,善心就自然越來越純。善心與惡心,彼消我長,即惡心對治、斷除的同時,善心就自
然越來越純。
善心的空性就是自性住種性,亦即是如來藏,即成佛的可能性,這是周遍每一位有情
。當一位補特伽羅成佛,他還未成佛的身體,到成佛之時,就轉為報身。他心中的善心,
從不是佛的遍智,轉為佛的遍智(佛的一切相智),善心的空性就轉為佛的自性法身。這
三者是同時,即不是佛的補特伽羅轉為佛的補特伽羅,善心從不是佛的遍智轉為佛的遍智
(屬於佛的智法身),善心的空性轉為遍智的空性(屬於佛的自性法身)。
(註:《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佛寶具三種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報身),三變
化身。第一佛身(自性身)有大斷德…」當一位補特伽羅成佛時,他的心續中沒有剩餘地
斷除煩惱障、所知障的滅諦以及空性稱為自性法身,故說佛的心續的自性法身有大斷德。
《大般若經》:「菩薩摩訶薩若已圓滿一切福德智慧資糧,永斷一切煩惱、所知二障
麤重習氣相續,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乃名如來、應、正等覺,得一切相智。」當一位補特
伽羅的內心意識完全淨除了煩惱障、所知障,則他的內心意識成就了一切相智的遍智。)
[2] 摘自:《心類學》任一有情的心識皆具有佛性如來藏——自性住佛性、隨增性佛性
有情心識具有的如來藏(佛性)——自性住如來藏、增長性如來藏——自性住佛性即
心的空性(自性法身的基礎)、增長性佛性即心的明而了別(智慧法身的基礎)。
任何一位有情,其心續上都有自性住佛性(心的自性空、心的勝義諦體性)與增長性
佛性(心的明而了別、心的世俗諦體性)。有情心續的自性空是“自性住佛性”,我們的
心能夠不斷的增長、進步,此即心有“增長性佛性”。將來成佛的時候,無餘斷除煩惱障
與所知障,有情心續上的自性住佛性轉依為佛的自性法身,增長性佛性轉依為佛的遍智。